1.凿壁偷光的读后感怎么写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了西汉时有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孩子非常勤奋好学。他就是匡衡。
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他的家里太穷,根本没有钱送他去读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没钱买书,只能借书来读。那个时侯,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从不肯把书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但是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他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他的邻居家里很有钱,一到晚上,好几个屋子都点起了蜡烛,把屋子照的通亮。.匡衡悄悄的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里透了过来,就这样匡衡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宰相,成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认真、刻苦的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却不能专心致志的对待学习,和他相比,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无比。从这个故事里,我得到很大的启发: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2.作文 《凿壁偷光》的启示 应该怎样写
“凿壁偷光” 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知道。讲的是西汉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叫匡衡,很小的时候没了爸爸,与妈妈相依为命。他很爱读书,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他到富人家里白白干活,不要工钱,为的是可以看富人家那些珍贵的藏书。匡衡白天干活,为了及时归还富人的书,他只好抓紧晚上时间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没钱买蜡烛,更没钱买灯油。后来他发现邻居家的烛光透过墙上的小洞,很弱很弱地照进来,他灵机一动,把这个小洞凿大了,借着透过来的光,苦苦地读书。由于匡衡勤奋好学,最后成为了西汉的丞相。这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即使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善于创造条件来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匡衡刻苦、坚韧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但心中却出现了很多的疑问。用不要工钱来换取借书看,为什么不留一点点的工钱买灯油蜡烛呢?把墙壁上的洞凿大,借邻居家的光来读书,为何不能搞好邻里关系,去邻居家看书呢?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我决定仔细研究这个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候的人,西汉在东汉前在秦后。我们中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蔡伦是东汉的一个太监。那西汉的时候应该是没有纸的,那时候的书只有两种。一种是请工匠把字刻在一根根长短一样的竹简上,然后用绳子连起来,叫“简书”;还有一种是写在丝绸上的,更加珍贵,叫“绢书”。那看起来,那时候的书是很珍贵了,书不是刻的就是抄的,同样的书没有几本,大多数都是孤本。万一竹简掉了一节,丝绸破了一个洞,那整本书就毁了。而且,西汉的书本来也不多,秦始皇早就把很多的书给烧了。书在当时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一般书的主人都很小气,不肯借给别人看的,怕的就是把书损坏了,即使借了给你也要求很快归还。对匡衡来说,不要工钱能换来看书的机会,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更不要说留出一点工钱买灯油蜡烛了。当我了解了这些,再望着桌边那精致的书籍,突然觉得它们是如此珍贵啊!
匡衡为什么要用凿壁偷光这个土办法来看书呢?透过来的光肯定很弱,长期下来一定得近视眼,为什么不到田野去生一个火,或者照着自己家的灶头火看书呢?我想,除了匡衡怕把富人家的书不小心烧坏这个原因外,肯定还有当时社会的原因。西汉的时候,富人很富,穷人很穷,一切田地野外好的东西都是属于地主的,穷人要用点柴火也要到山里去砍。匡衡从小没了爸爸,跟妈妈一起生活,白天又要打工,砍来的柴除了烧饭热水外,肯定也拿到集市上去卖钱。雷锋叔叔小时候就靠打柴为生,卖炭翁讲的也是穷人打柴卖炭的苦日子。说明那时候穷人家的日子穷的不光是买不起灯油蜡烛,连柴火都节约着用。对比那时候腐败的社会和穷人贫苦的生活,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日子了。
匡衡凿大墙洞,借一点光来看书,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一举动好像不太合适。在匡衡那个年代,邻里和睦相处,都认为“远亲不如近邻”,凿个洞借个光,很正常,于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就流传下来,成为努力学习的美谈佳话。但是,从现代人角度来看,匡衡借光的时候可能会看见他不该看的事物,因为每个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安全的、自由的空间,有时候我写日记都不让爸爸,妈妈看呢。也许,那时候的人更淳朴吧!随着社会不断地文明,不断地进步,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秘密。
在仔细研究“凿壁偷光”故事的时候,我还意外发现一个有趣的语言变化。现在我们经常所说的“借光”,原来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但是意思已经大大发生了变化。“借光”一种意思指请人让路或问事的客气话,比如马路上人很拥挤,“借光借光,让我过去下”。更深的意思是借别人的面子得到好处,比如有人借他老爸的光出国去了。这意外的收获,增加了我了解中国语言的兴趣。
“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我比以前更加勤奋学习,因为通过这次对“凿壁偷光”的研究,我不仅会更熟练地查找资料,利用网络搜索,而且懂得了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科技和文明都有关系。但是,最有收获的是让我懂得了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3.凿壁偷光的故事简写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故事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扩展资料:
凿壁偷光成语解析: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白话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而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而不逮捕。张衡于是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的。”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解析】
废寝忘食
1、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2、出自:《列子·开瑞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白话文:“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死亡所寄,不吃不睡的。”
3、示例: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 ——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刻苦努力
【反义词解析】
目不识丁
1、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2、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白话文:“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你们拉得两石力弓,不去认识一个丁字。”
3、示例: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 ——巴金《家》二十五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百度百科-废寝忘食
百度百科-目不识丁
4.小学五年级作文读《凿壁偷光》有感第三段怎么写
今天,我再次看完了《成语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我至少看过三遍,因为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令人回味的,意味深长的。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凿壁偷光》,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穷,常常食不果腹,买不起油灯,家里经常看不到光线。可邻居家却整日灯火通明。
一天夜晚,匡衡回到家,家里真可谓是伸手不见五指,他想点燃油灯看书,可唯一的油灯早已耗尽,无奈只好上床睡觉,可匡衡却睡不着,便走出家门散散步,突然,他发现邻居家的纸窗上有一个小洞,光线从小洞里射出来,形成了一束微弱的光柱,照在地上便有一个小光斑。他受到了启发,找来了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整个房间顿时间亮了起来。他借着微弱的光,认真地读起了家里仅有的几本书。别人告诉他,有一个财主不识字,家里书却很多,可以问他借。匡衡找到财主,财主爽快地答应了,可条件是给他干活,并且不付工钱,匡衡果断地答应了,从此,他干完活,就向财主借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匡衡最终成为了一位大学问家。
读完后,我在想:生活中,有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是很好的,有明亮的电灯,也有舒适的空调,他们却不好好利用;他们大部分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日子。父母给他们买了许过有知识的书,他们却懒得去翻它。玩电脑、看电视倒是最积极的,叫他们做点家务事,简直是要命。再看看匡衡,为了能看书,不惜做没有工钱的劳动,两相对比,匡衡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只要不畏困难、不放弃、不像命运低头,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5.凿壁借光文言文怎么写
1.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
凿壁偷光
文不识,家富 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2.
匡衡好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及。衡因洞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有文氏者,家富多书,衡乃助其劳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