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字楷书怎么写好看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
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学习方法
中楷比较适合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陈槱《负暄野录》)
楷书临习章法
其一,整齐一律。
其二,多样统一。
钢笔书法
楷书是汉字的主要书体。楷,是楷模,就是标准字体。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讲究用笔
笔画分明
结构方整
2.楷书“小”字怎么写
楷书“小”字的写法如下图:笔顺读写:竖折钩撇捺拼 音:xiǎo部 首:小造字法:象形总笔画:3五 笔:ihty词 性: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结 构:单一结构(独体)反义词:大扩展资料相关组词:大小 小桥 小人 小马 小的 小孩 小象 小鱼 小说 小米 小草 小道 小心 小鸟释义: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雨。
矮~。短~精悍。
2.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事。~节。
~题大作。~打~闹。
3.时间短:~坐。~住。
4.年幼小,排行最末:~孩。5.谦辞:~弟。
~可。~人(a.谦称自己,指地位低;b.指人格卑鄙的人;c.指子女;d.小孩儿)。
6.妾:~房。出处:1.小,物之微也。
——《说文》2.小往大来。——《易·泰》。
疏:“阴生消耗,故称小。”3..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
4.嘒彼小星。——《诗·召南·小星》5.受小球大球。
——《诗·商颂·长发》6.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书·康诰》。
3.怎样才能在一年内写一手好的田英章楷书毛笔字
(一)执笔 学执毛笔,第一步,必须彻底明了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与肘同时并起的做法和道理,字首先希望写得灵活迅速,既便于实用,也容易达到美观的境界。指实就是说指头尖端着笔管处要实在,即是要紧些,但不宜过紧。掌虚就是说掌心及大指食指之间(俗称虎口)必须空虚着,空虚了,使用笔时,才能灵活。掌能竖起来,腕才能比较平些,腕一平,肘自然而然地会比腕略高一些悬起来,这样整个手臂就能不能不吃力地悬着,运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自然往来,一无障碍,要提便提,要按便按,这管笔就会听我手指的指挥,前后左右,无施不可。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象生龙活虎一样,骨力气势,兼而有之,前代书家遗留下来的笔迹,就是明证。
以上所说的几句话,虽是极其简单,但要练到心手相应,却非经过较长时间的勤修苦练,不怕困难,才能闯过这一关,若果不肯坚持下去,半途而废,那就毫无希望了。我现在告诉大家,不妨且分两段去做功夫。第一段,先练习提起全臂(照上面所所的办法拿着笔),离开案面少许去写字,由发抖到稳定,至少要三、五个月,甚至要半年以上。能稳定了,然后进一步去练习腕的运动,以至感觉到肩头能够松开,使整个手臂运动,更加便利,这是写字的基本功夫锻炼。想写好字,就必得如此做。至于捉笔管高些,或者低些,是可以随个人的方便,不必拘泥。
二)临写
学书当从临写作起,就是说,取古人有名碑帖,先仔仔细细地一点一画都不放过,看它几遍,然后拿起笔来,认真地照着它一笔一画的样子去写,且必须把它的样子印记在脑里,常常体会它的趣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在手底纸上,不但逐渐会和它的形貌接近,而且神理也接近,这是练习临写过程中眼、手、脑三者都用到了家,才能获得的成效。看碑帖最好是购取有名人的墨迹印本,初学以习中楷入手为宜,凡是下笔和收笔处,必须留意详玩,不可放过一丝一毫,要这样用功,才能得到他们的用笔方法,就是说,才能看清楚他们的笔势往来,得到一点一画的写法,久而久之,也就能够随宜应变,使每个字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美观。例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赵孟頫的《三门记》等,他们的用笔方法,极其显明易见,下笔收笔处,极须详查,其转折处,无不换笔,每当换笔,必须将笔微微提起,再行放下,要这样做,点画才能圆,每个字使人看了才有立体感,不是平板地躺在纸上,一无生气,而是气派相连,不但字字活,而且行行活。前人说王献之一笔书就是指出这种妙境。我说的虽是个人体会所得,但是人人都可以学而致之,并且不是我的创获,历代名人自道经验,都大体相同,我不过是把它简括浅显地复述一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