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忘记,用古文中的一个字怎么表达
1、古文“遗”字可以表达忘记。这出自《列子·周穆王》中的”郑人失鹿”,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
翻译如下:
郑国有个樵夫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惊吓的鹿,迎上去打死了它,又怕人瞧见。匆忙中把鹿藏到干枯的池塘中 ,用柴禾盖好,高兴极了。
可不久就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这是一场梦,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叨唠这事。
路上有人听到了,依着他的话找到了死鹿,拿了回去。
在其中“遗”字可以翻译成译为忘记或者是遗忘的意思。
2、“古文“忘”可以表达忘记的意思,下面一个例子可以说明。
《行陵君杀晋鄙》。
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翻译如下: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
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
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遵照你的话去做。”
扩展资料:
描述忘记的古文
病忘膏肓,出自明·陆灼《艾子后语》。
齐有病忘者,行则忘止,卧则忘起。
其妻患之,谓曰:闻艾子滑稽多知,能愈膏肓之疾,盍往师之?
其人曰:“善。”于是乘马挟弓矢而行。
未一舍,内逼,下马而便焉。矢植于土,马系于树。便讫,左顾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几乎中予!右顾而睹其马,喜曰:虽受虚惊,乃得一马。
引辔将旋,忽自践其所遗粪,顿足曰:“踏却犬粪,污其履矣。惜哉!”鞭马反向归路而行。
须臾抵家,徘徊门外曰:此何人居?岂艾夫子所寓耶?其妻适见之,知其又忘也,骂之。其人怅然曰:娘子素非相识,何故出语伤人?
翻译如下:
齐国有个健忘的人,走路的时候往往忘了停下来,而躺下又常常忘了起身。
他的妻子很担忧,对他说:”听说艾子是一个有趣而且很聪明的人,能治愈病入膏肓的人,为什么不去和他学学呢?”健忘的人说:“好的。”于是骑着马带着弓和箭上路了。
还没走到三十里路感到内急,就下马方便。他把箭插在土里把马系在树上,解好了手左右一看看到了土里的箭,说:“好险,哪射来的箭啊,差点伤到我!”说着又看见了系在树上的马,高兴地说:”虚惊一场,到是还捡了一匹马。”
他上前解开缰绳就要走忽然踩到了自己拉的大便上,跺着脚说:“踩了一脚狗屎,鞋也脏了,真可惜。”
他打马顺着来的路走,不一会就到了家,在门口徘徊说:“这里是谁家?难道是艾子的家么?”他妻子正好看见他,知道他又犯病了,骂了他一顿。
这个人闷闷地说:“姑娘,我们又不认识,为什么骂我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病入膏肓
2.忘字怎么写
“忘”字,很容易拆分,没有纠緾,很明了:一个亡,一个心。很易拆字
忘——就代表着心要死去。
心要死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体内汩汩流动着血液,到处都放生着记忆里那个叫做过去的东西,一个细胞一个血管地去清理,没有足够的时间不是那么容易。
常常看到电视上有大脑受伤后失去记忆的情节,觉得这绝对是个很好的科技功关的领域:找到那个装着不开心的地儿,小心地把那一小块用手术刀轻轻切去。从此,没有忧伤。
爱是一个折磨人的东西,让人心碎又让人着迷。
所以,要想忘记,不是睡一觉那么容易。梦境只会加深你关于痛的记忆。
忘记,代表着心碎后的重生,代表一段刻骨铭心被岁月默默尘封,用物理方法小心翼翼地不去翻起。
忘记,不是像你想像的那么容易,没有什么爱情防御武器,在没有发明人工失忆之前,所有的忘记都以折磨做为前提。
不要给我那张装出来的笑脸,那么脆弱无力。
忘记,只是不容易,只是心要慢慢地碎去,你不用害怕不会过去,只需要,做好痛的准备而已。
3.忘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写为“忘“。
拼音:wàng 部首:心 笔画:7
基本释义:
不记得,遗漏。
1、忘我[ wàng wǒ ]
形容(人)的一种忘我的工作热忱心态。由于工作的繁忙(真心的投入),忘记了自我的存在。
2、忘形[ wàng xíng ]
忘掉言行的分寸。
3、忘本 [ wàng běn ]
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4、淡忘 [ dàn wàng ]
印象逐渐淡薄以至于忘记。
5、忘记[ wàng jì ]
不记得过去的事;没有记住应该记住的。
详细解释:
人的身体血液供给需要心脏的搏动使血液得到有效的循环,如果一个人的心脏功能衰弱了,心率失常,内分泌失调,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导致脑功能异常,部分功能停滞,记不住事或者忘记了一些事情。
忘,不识也。——《说文》。
德音不忘。——《诗·郑风·有女同车》。
中年病忘。——《列子·周穆王》。
4.古代的字是怎么写的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
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主要使用石刀划刻
金文(钟鼎文):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主要使用金属铭刻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同时期产生了毛笔,主要使用毛笔书写,之后均主要采用毛笔书写
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楷书: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美,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古代的《忘》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