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副对联
为你奉上春联大全中的一部分,请参考:
1. 上联:春回大地风光好 下联:喜上心头气象新
2. 上联:春回大地风光好 下联:福满人间喜事多
3. 上联:开门迎春春扑面 下联:抬头见喜喜满堂
4. 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 下联:富贵人家庆有余
5. 上联:向阳庭院花开早 下联:勤劳人家喜事多
6. 上联:春风吹绿门前柳 下联:华灯映红窗上花
7. 上联:爆竹一声除旧岁 下联:桃符万户换新春
8. 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 下联:梅花点点庆新春
9. 上联:喜鹊登枝盈门喜 下联:春花烂漫大地春
10.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门
11. 上联:发福生财吉祥地 下联:堆金积玉富贵门
12. 上联:全家共饮新春酒 下联:举国同迎富贵年
13. 上联:华夏有天皆丽日 下联:神州无处不春风
14. 上联:欢欢喜喜辞旧岁 下联:高高兴兴过新年
15. 上联:万象更新春光好 下联:一年巨变喜事多
16. 上联:红梅点点风日丽 下联:春意融融人杰灵
17. 上联:鹊送喜报风送爽 下联:莺传佳音梅传春
18. 上联:千门万户瞳瞳日 下联:总把新桃换旧符
19. 上联:人寿年丰家家乐 下联:国泰民安处处春
20. 上联:五谷丰登人人喜 下联:六畜兴旺处处欢
21. 上联:春到山乡处处喜 下联:喜临农家院院春
22. 上联:天地回旋春讯早 下联:乾坤运转喜事多
23. 上联:雨过芳草连天碧 下联:春到寒梅映日红
24. 上联:冬去不忘诗酒会 下联:春来欣入画图中
25. 上联:勤俭自古为美誉 下联:节约至今是佳称
26. 上联:鱼跃碧海赞海阔 下联:鸟飞蓝天颂天高
27. 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 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
28. 上联:玉海金涛千里秀 下联:绿树红楼万户春
29. 上联:花灯灿烂逢盛世 下联:锣鼓喧天颂华年
30. 上联:桃
2.怎么写一副对联
上联:风雨同舟 十年创刊路 (回顾过去:体现大家之间的感情,和创刊的艰辛) 下联:患难与共 一生携手行 (展望未来:体现大家内心共同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横批:继往开来 你肯定很聪明的,给你举个例子,希望你能自己写出更好的对联来: 1.<<运城日报>>四十年贺联: 四十年春秋,凤展靓羽翔天下; 九十载华诞,龙舞雄姿震五洲。
2.《龙首诗社报》贺联:龙首高昂承继燮均词韵重光北铁; 诗廊迥立回旋尔烈文风再振南辽。 对联讲究: 应对和韵律!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 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 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 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 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 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 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 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 全失对者, 自然不算是对联, 而部分失对者, 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 “失 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 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 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 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 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正 对, 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 虽然内容 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 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 颠倒,犹如顺流而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指的是上下 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 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 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 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 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 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 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 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 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 象与具象的相对, 感情浓淡的相对。
一般情况为, 上下联的强弱相当。 其四要“人 稳”。
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
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 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春联、寿联、挽联, 分“通用”和“专用”两类, 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 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 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 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
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 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
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 颖,双关巧妙)。 45、【奇】 就是构思奇特, 语言奇巧, 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 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 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
3.怎样写一副春联
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最初是用桃木雕刻出“神荼”、“郁垒”这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用来镇妖避邪。
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桃符改称为「春联」和用红纸写春联,都是开始于明代。
因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春联,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及后春节贴春联便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春联简介】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文学释义】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
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
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
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
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
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
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
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
4.写一副对联
一、故事情节中的对联 章回小说在故事情节中大都安排了一些对联,《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虽然还不算多,但全书先后也现出了49副。
其中五言以上的就有10副,但是《名联鉴赏词典》和《中国对联大词典》均只收录了其中的关帝宙联。 甲、主联十副 《三国演义》塑造了三个大的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
其中关羽义绝,诸葛亮智绝,曹操奸绝,合称为“三绝”。下面所述的10副对联,正是为塑造这三个典型人物服务的。
1、刘关张励志联:同心协力,搜围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此联出自第1回桃园结义中。刘、关、张三人在张飞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祀等项,焚香祭拜而言誓,以上述对联为宗旨,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其大意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救助困难,扶持危急;上可报效国家社稷,下能安定黎民百姓。全 联采用了对偶自对的技法,“同心协力”自对“救固扶危”,“上报国家”自对“下安黎庶”,都很工稳。
从第1回桃田结义到第83回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讨伐东吴,作者用了将近三之二的篇幅来写三人的忠义史,刻画三人的江湖义气,呼应这副励志联。刘、关、张为了遵循所立宗旨,纵然牺牲生命和事业也在所不惜,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至死不渝。
2、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此联出自第77回关公显圣中。关羽死后被封为神,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后人题此联于庙前。其大意是:红色的面容显示了赤诚的忠心,骑着赤兔追风马,纵横驰骋时从没有忘记自己是汉帝的武将;在青色的油灯下攻读青史,拿着那把青龙偃月大刀,即使在心灵最隐秘的地方,也没有对不起苍天的丑行。
此联的对仗于工稳中见奇巧,对关羽的外貌,坐骑、兵器、爱好以及品德各方面的特点,都做了全面的概括与评价。联语应用了颜色重字对的技巧,四赤对四青,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这副对联大力称颂关羽的忠肝义胆。诵读联文,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得知刘备消息后,即挂印封金,保护着甘、糜二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径往河北投奔刘备,一路上关羽礼敬二位皇嫂,每晚常在灯下凭几看书等一系列情景。
3、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来是排阀句,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而用作诸葛草庐的门联。
但它仍然还是排偶句而非对偶句,干仄极不和谐。 书中在这副对联出现前后,多次展示了诸葛亮的这一志向。
第36回回末,徐庶入草庐见诸葛亮,告之已报他推荐给刘备一事。诸葛亮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第38回中,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他说:“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刘备听罢,失望已极,哭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说完已是泪满衣襟。
诸葛亮见刘备“其意甚诚”,才答应“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动身时又对三弟诸葛均说,因感刘备“三顾之思”,自己才“不容不出。”
4、徐庶口占二副: ①驽马并麟麟 寒鸦配鸾凤 此联出自第36回走马荐诸葛中,刘备拜徐庶为军师,曹仁领大军进攻新野,徐庶辅佐刘备使得曹军三战皆北,败回许昌。曹操用程昱计骗走锋庶,徐庶临行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当刘备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时,徐庶以此联应答。其大意是:我与他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相差何止十万八于里!全联对仗工稳,“驽马”“寒鸦”形名偏正词组对,“麒麟”“鸾凤”并列词组对。
②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此联出自第39回博望坡用兵中,曹操命夏侯敦领兵十万以窥新野,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庶说,刘备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当曹操问诸葛亮是何人时,徐庶用此联称赞他的才智。
其大意是:诸葛亮有规划天地的奇才和绝妙高超的计谋。夏侯(忄享)不服,结果诸葛亮博望坡火攻大败曹军而使之退回许昌,曹操丧胆,关张折服。
5、诸葛亮口占联四副: ①笔下虽有千言 胸中实无一策 此联出自第43回舌战群儒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而出使江东,在谒见孙权之前,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会于外堂,其中张昭等多数文臣主张降曹,知诸葛亮来意,故意挠起论争,欲使诺葛亮知难而退。
谁知诺葛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此联是诸葛亮回击程德抠说自己:“为儒者所笑”而对“小人之儒”的描画。
其大意是:小人之儒只会夸夸其谈,却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②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此联出自第44回智激周瑜中。
周瑜本来主战,却故意装作主降,鲁肃信以为真而与之争论。诸葛亮早看穿了周瑜心思,也故意说主降,并说曹操之所以大军甫征,目的之一就是要取江东二美人大乔和小乔。
曹。
5.老师喊我们写一副对联该怎么写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参考:上联: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桃李满天下
下联:脚踏实地瞩目千里栋梁遍九州
横批:教育为本
上联:走进文明店堂
下联:泛舟知识海洋
横批:一方净土
横批:誓夺第一(下同)
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激流勇进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
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傲视群雄
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
莘莘学子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6.写一副对联
要学习写对联,要掌握对联的一般知识。
对联是由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的对偶句组成。例如:
攻千重关攀登科学高峰
读万卷书探求知识海洋
这副对联境界开阔,表达了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无畏精神。
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人民天天翘首望团圆
这副对联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对联有以下几项要求:
1.上下联意义相关(或相对),例如:
亚运会捷报频传,奋战夺魁,中华健儿好身手;
共青团人才辈出,长征接力,革命后代尽英豪。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意义相关,都热情地赞扬了青年一代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2.上下联结构对称,例如:
新风——旧俗(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莺歌——燕舞(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迎新春——辞旧岁(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3.上下联词性相当,例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千山秀——万木荣(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江山春色如画
祖国前程似锦
这副对联用“画”和“锦”比喻“春色”和“前程”,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望美好的远景。
拟人: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这副对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莲池中一派生机盎然的图景。
双关: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那是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数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十多人。这里的“三强”,指的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强国,同时又隐喻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九章》是首次记载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的名著,而且,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团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一语双关,构思巧妙。
重叠: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叠字,描摹杭州西湖千姿百态的景象。
数字:氷(即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这副对联把数字嵌在联语中,巧妙自然,相映成趣。
对联还要讲究平仄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但是,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不必拘泥于平仄的协调。
练习写对联,好处很多,既可以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审美的能力,又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同学们应拿起笔来试一试,不要害怕写不好。要写好对联,最好先阅读一些有关联语的书籍,收集一些佳联妙语,懂得对联的一些规律。其次,可以练习对词语,培养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能力。例如“治国安邦”,从结构上看,它是成语,由两个动宾词组组成联合结构,“治”与“安”,“国”与“邦”,又是近义词,这样一分析,可对“清源正本”、“建功立业”、“齐心协力”、“承前启后”等。如果同学们对写对联有兴趣,可以在班级里互相开展比赛活动,评选佳联,并刊登在黑板报或墙报上,互相观摩、品评,激发大家对写对联的兴趣。“兴趣是人门的向导”,只要有兴趣,入门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