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我们要建立完整的音乐美学系统,这个问题是难以避开的。
音乐形象问题较复杂,它的存在既是一个,又是三个,这三个都是怎样状态的存在,又处在怎样的关系中,等等,这是本文要试图说明的。不过,在说明音乐形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形象。
一、形象 形象是与抽象对应的一组哲学——美学范畴。为形象释意,当与抽象对举为宜。
形象,基本规定性是“个别”,即一个个的具体存在。黑格尔说的“这一个”;〔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个别对象我叫形象”,〔2〕皆是一语啄破。
形象或说就是“具象”、“殊相”,它是可生可灭的。抽象,基本规定性是“一般”,是众多个别上升的结果,因抽掉了“象”,又叫“舍象”;因是群类概称(概念)的形式,又叫“共相”。
它在个别、具体对象消失后,仍是一种观念的存在。《易经·系辞上传》云:“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器”当指形象一类;又云:“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道”当指抽象一类。
朱熹说:“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3 〕则是对二者作的进一步描述。 形象与抽象客观上的不同,遂造成主观接受上的差异。
这便产生了它们补充性的规定:形象是感性的,抽象是理性的。举例——贝多芬是人。
《热情奏鸣曲》是音乐。 两个判断的主辞“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是个别——形象,“有情有状”,故都能以感性方式接受:贝多芬可见,《热情奏鸣曲》可听。
而宾辞“人”、“音乐”,则是一般——抽象了,“无形无影”,故须以理性方式把握,感性无能为力:任谁也看不到这“人”,也听不到这“音乐”。老子说:“大音希声”。
它重要的一解,那“大音”就是指这种一般——抽象的音乐。它“大”到世间一切消亡的,现存的,未来的音乐都概括在内。
如此的一般抽象——仅为意象的符号,当然要 “希声”——听之无声了(“大音”统属抽象“道”的范畴,为“万物之宗”的。柏拉图“理式”之类的音乐亦当同此。
“大音希声”的另两解是:①“最美妙的音乐是稀有的”;②“最美妙的音乐是疏缓的”——指雅乐)。 到此,形象与抽象的基本规定性“个别”与“一般”,及补充规定性“感性”与“理性”都揭示出后,它们的定义就可以下了: 形象,是个别的、感性接受的对象。
抽象,是一般的、理性接受的对象。 形象概念通常仅限于黑格尔说的两个“认识感官”〔4 〕(艺术感官),即视、听觉的对象上使用;而不在“实践感官”(非艺术感官),即味、嗅觉的对象上使用。
人类生活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形象的构成——一幅巨大的、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对这个画卷的反映,艺术与科学分别遵循着两个相反的定律来进行:艺术是形象(反映)律;科学是抽象(反映)律。
二律所以背反,根本原因在于追求和达到的价值目标不同。艺术的价值目标主要是美;科学的价值目标主要是真。
如《红楼梦》里形象地展开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种种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美人灯”似的林妹妹,吃胭脂粉的贾宝玉……呼之欲出,既个别又美感。而“红学”中,那数十数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抽象掉,画面不见了;仅存逻辑论证、考据之类,“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何其芳)云云,既一般又理性,美几乎荡然无存,但却达到了另一价值目标——真。
形象不一定必美,但美却必须附丽于形象本体上方能存在和显现,所以为实现美的价值目标,艺术必须形象,否则价值目标就将落空。历来“公式化”、“概念化”被当作艺术禁律来看,说到根底是失却形象,美便失去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之,势必导致艺术魅力及价值的丧失,故而必禁之。
近年趁闹美学热之际,有人大谈“科学美”,这起码是混淆了科学与艺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实际上,“科学美”的存在与否是个大疑问。
在科学著述中(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谁能窥出美?至于著作完成,或定理、公式发现时那种获得丰收的喜悦感,在科学家来讲是会有的,但这仍不是审视对象美时产生的美感,因而也就不足以确证科学美的存在。学生学数理化是求真的过程,而不是审美的过程;得到的是苦涩感,而不是审美感。
这并不否认科学结出的某些“果实”——如植物学的园林;建筑学的亭台楼阁;物理学的电影等是美的。可这时已从科学的抽象中走出,达到了艺术化的具象——形象了。
园林、建筑、电影等早已划归为艺术领域,再不等于科学本身。正如和声学用到作品中产生了和声美,人们认为这是音乐艺术的美,而不是和声学的美是一样的。
科学的真有助于创造艺术的美却不占有美。“科学美”是赶美学时髦者造出的一个词,它除了制造莫明其妙的理论混乱之外,再没别的用。
形象是艺术(包括音乐在内)的共性;抽象是科学(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形象与抽象大体可将人类意识形态分开为两大片:形象意识形态(用形象思维)属于艺术范畴;抽象意识形态(用抽象思维)属于科学范畴。
不同的艺术以不同的质料手段构筑出自己不同形态的艺术形象,归属于艺术范畴;音乐则以自己独具的声音质料手段构筑出声态形象,也划归于艺术范畴。 二、音乐形。
2.什么是音乐形象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声象(或听象、视象)是音乐形象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音乐形象,可以从客观、主观两方面考察它的存在状态。
(一)客观存在的——声象
黑格尔说:“艺术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就音乐而论,它组合的“声音形式”当然就是它“诉诸感官”的“声音形象”了。在一些中外论著中还有称“音响形象”、“曲调形象”的,实质都一样,都是从声质料的组合体上来确立这一概念的。费尔巴哈也持“声音形象”(以下简称“声象”)的看法。
(二)主观存在的——听象、视象
任何事物映入主观后形成的感性反映形式基本只有两种:①感觉映象(包括直觉、知觉、联觉、统觉的);②表象映象(包括想象的),此外无它。
3.描写音乐的句子
宛如阳春白雪 ,天籁之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
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宛如一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
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 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声无息 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 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月,清幽明净. 让人深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感 这首歌声音悠扬婉转,纯洁好听.
温暖明净的歌 返璞归真的童乐 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 拥有阳光般温暖美好的歌曲 清纯不一般的歌 天籁之音 气势恢弘的歌
4.分析茶花女的音乐形象是什么
歌剧《茶花女》是威尔第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作品,同时也是音乐史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
在塑造薇奥列塔的悲剧形象上,威尔第着眼于旋律的创造。他塑造的旋律形象既继承了意大利的传统,又有着个性化的旋律特点。
薇奥列塔的音乐形象塑造主要表现在薇奥列塔悲剧形象概述、薇奥列塔爱情主题的音乐形象在悲剧命运中的发展两方面。序曲由两个主题构成,两个主题都是来表现薇奥列塔的。
第一个主题以极轻的力度如泣如诉地奏出。第一主题以半音下行,构成哭泣性音调,表现了悲剧形象,代表了薇奥列塔悲剧性命运结局的音乐形象。
第二主题是薇奥列塔热情舒展而渴望的爱情主题。
5.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色彩音乐风格音乐气质音乐意境
“形象”一词来自于视觉概念。
人们在聆听音乐时,脑中会出现许多形象的联想,如风声、鸟鸣、高山、大海、舞蹈、厮杀等。钟子期听了俞伯牙弹琴后,感觉到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这是音乐形象的最好范例。
这些形象既是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又是音乐欣赏的必要补充。 色彩,是借用美术术语来解释音乐。
表达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明亮、暗淡、艳丽、浓重、跳跃等感觉。对比,则是色彩运用中最重要的手法。
风格,历来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优秀,风格占据很大比重,“没有风格就没有艺术”(法国作曲家比才语)。
风格体现着地域和个性。 演奏家的演奏个性,也是音乐风格的组成部分,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家的个性与音乐的个性融为一体而获得的。
人有各种不同的气质,音乐也有。有的音乐似小桥流水,潺潺而行;有的音乐似高山大海,伟岸宽广。
气质往往与风格相关,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意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具有并达到了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一般艺术理论视意境为艺术形象,但意境比形象更为深远,是情与景的有机融合。音乐上的意境,就是用音乐的手段营造出某种氛围,将人的思绪带人其中,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出各种形象的想像与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