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唐代新乐府诗啊
首先你得知道乐府诗的特色:
标题:歌、行、弄、吟、唱、辞、怨、曲、谣、调、引、操。。。(乐府诗又称「歌行体」)
例如:长干行、琵琶行、短歌行、游子吟、渭城曲、长恨歌、春闺怨、子夜秋歌。.
每句字数不限,句法参差、可长可短 ;通篇句数亦不设限。(以五言较为凸出,汉代乐府中尚未有纯粹的七言。)
用韵平仄皆可,偶数句必须押韵,可以换韵。
无须调平仄。
无须对仗。
所以你就知道了:写乐府诗,不用理会平仄关系,押韵只要在偶数压就行,还不用理会韵的平仄,因为可以换,完全不用理什么粘对,根本不需要对仗。。.
2.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红线毯⑴ 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⑵; 染为红线红于蓝⑶,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⑷,红线织成可殿铺⑸;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⑹;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⑺。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⑻;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⑼;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⑽。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⑾!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⑿![1] ⑴这是《新乐府》的第二十九首。
诗题宋本原作《红绣毯》,但正文作“红线毯”。“红线毯”,是一种丝织地毯。
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⑵“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
“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诂笺”云:“此则红花也,本非蓝,以其叶似蓝,因名为红蓝:《本草图经》云。” ⑶“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⑷“披香殿”,汉代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
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⑸“可”,适合。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 ⑹“不胜(读平声)”,承受不起。
⑺“美人”两句描写丝毯松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⑻“太原”两句说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好。
“毳(音脆)”,鸟兽的细毛。 ⑼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
“开样”和“加样”都是翻新花样的意思。“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⑽“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⑾“一丈毯,千两丝”,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 ⑿“地衣”,即地毯。
[2] 作品鉴赏 中唐“时政”之弊很多,其一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的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
这触发了诗人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生民病”(《寄唐生》)的同情心,“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手”(《策林》六十九)《红线毯》诗,正表达了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意愿。 诗下小序,表明此诗题旨是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
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诗的第一部份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的精工细作的过程。
首句“红线毯”乃“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以下四句诗人指出几个动词,准确、精炼地介绍了红线毯制作工艺的顺序:择(茧)——缫(线)——(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织(毯)。
从中可见出“红线毯”与“蚕桑之费”的关系。“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第一部分叙述织毯工艺之复杂精细,虽平平道来。“不务文字奇”(《寄唐生》),但表现出织匠劳动的艰苦紧张,也含寓着诗人深切的同情。
第二部分从第六至第十四句,绘写已织就的红线毯的精美。先是表现红线毯面积之大:“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可”字极为传神,说明毯与宫殿地面大小正好吻合而铺满,足见地方官阿谀奉承之心计。“十丈余”之毯需要耗费多少蚕丝,化费织匠多少劳动!诗人“忧蚕桑之费”的感情亦正见于此。
接着是突出红线毯质地的“温且柔”。地毯仅仅面积大而质地精并不足为奇,惟大而细方见其精美绝伦,也才显示出享用者之豪华奢侈,进而更突出“忧蚕桑之费”的题旨。
“彩丝茸茸香拂拂”,从视觉与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红线毯的精致,这是第一层次。“丝茸茸”从视觉角度写其丝缕柔密;“香拂拂”从嗅觉方面写其染有香料所以随风吹拂散发出香气,极写其精美。
“线软花虚不胜物”则主要从触觉角度表现其质地松软之美,这是第二层次。毯上织有花的图案,花织得虚空柔软,简直受不了任何“物”来压。
但是这样精美之物却是专供美人歌舞践踏,以满足帝王声色之娱的,可见帝王们生活豪华奢侈之极!“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是写线毯绵软有弹性,足可使美人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这是第三层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这第四层次是以其他毯衬此毯。
太原毯、四川锦花褥都算各地名产,但与红线毯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一则生涩而细毛僵硬,一则冰凉而质地单薄,哪里比得上红线毯兼温暖与柔软之美!“年年十月来宣州”,第五层次笔锋一转,介绍红线毯之来历,它是每年十月由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而来,从而把皇帝的享乐与地方官的进奉挂上钩,渐显题旨,使诗意深化。诗的第二部分极尽描写、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红线毯“温且柔”之精美,为下面讽刺、抨击地方官进奉之举埋下伏笔。
前两部分写物——“红线毯”乃是手段,抨击进奉者(人)——“宣州太守”才是目的。第三部分从第十五句至第。
3.简述新乐府诗
唐以后诗人自立新题写的乐府诗就是新乐府诗。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最悲惨,她们受迫害、受毒害最深,新乐府诗人以深切的当下关怀意识与旧的婚姻观念、封建制度、伦理观念相抗争,对女性的不幸命运及其根源从多样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展示和挖掘,不论是密度和力度都足以引起世人的关注。 女性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进程中有其不容漠视的地位与贡献,因此以女性为表现主题的艺术作品源远流长、品类丰富。
而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的新乐府诗人集体无意识地把创作的着眼点之一放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生活上,用诗歌形式反映在封建制度下女性的种种悲剧,为女性的悲剧命运鸣不平的现象,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现象。 一、新乐府诗人创作的着眼点 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体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
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特点恰好与韩、孟一派诗人相背反)。他们中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
以前人们曾把这一新诗潮称为“新乐府运动”。[1] 乐府是一种演变性的概念,其始为音乐机构之名,后来嬗变为诗歌体式。
从其为诗歌之角度看,它自汉代产生、发展以来,即有非常优秀的作品,到魏晋六朝,乐府更得以弘扬,从而完善为一种古典诗歌体式。两汉以后的广大诗人在创作乐府诗时,便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大多沿袭古题,虽有一些变化,但其题名及形式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深层变革,如曹操、王粲等人的作品。
这应该说是杜甫之前乐府创作的基本格局与态势。二是在表现题材上与汉乐府反映现实生活、描写民生疾苦的创作精神渐离渐远。
特别是六朝时期,乐府诗的传统精神与创作风格从总体上说庶几殆尽。[2]这两种倾向,无疑会阻滞乐府诗的发展,窒息它的生命。
乐府诗要发展,就不能一味去摹古题、拟古调,必须创制新题自写新意。正因为如此,杜甫自创新题的乐府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
在此背景下以白居易为领袖,取法杜甫,视“因事立题”为写作原则,确立了新乐府的名称,努力从事这类诗歌创作,完成了古题乐府向新题乐府发展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新乐府运动。 社会政治经济和诗歌创作的日益衰颓的现实,促使白居易等以改革诗风,疗救时弊为己任,新乐府新诗潮正是在这种复杂错综的历史背景下掀起的,是诸多诗人共同努力而形成的,象李绅、元稹等都是积极的参加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此一意义上,不妨称之为“新乐府诗人”。
他们彼此唱和,相互呼应,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热情地以诗歌形式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反映各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企图把诗歌作为有力的政治工具来使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最悲惨,她们受迫害、受毒害最深,新乐府诗人通过描述女性的生活对女性的不幸命运及其根源从多样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展示和挖掘,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 那么,新乐府则更多地唱出了古代女性的命运悲歌。
就如白居易在《秦中吟序》所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二、新乐府诗人对女性不幸命运的展示 1、饱受战争之苦的女人 从四大美人的故事到关于祸水的议论,女人与政治、战争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争夺特洛伊的千古之战,传说就是为一个“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绝代佳人海伦,这是西方国家的情形;而在东方,古长安三月桃花满天红,丰腴如膏的女子沐在华清池,正是那个沐在华清池的女子杨玉环败落了唐王朝的半壁江山;姑苏城外,范蠡君出的好主意,竟让自己心爱的美人西施去侍奉敌国的君主,而这敌国也就败在西施的手里;那天真善良的大美人貂蝉,相传是米脂的婆姨,十六岁的年龄学会了千娇百媚,而终归“红颜命薄”;塞外风沙里仪态万千的南方女孩王昭君抱琴出塞,挽救了一个王朝和天下太平,女人的力量可真大,可是超脱不了“水”的命运。 此一题材的创作,新乐府诗人中当以杜甫为代表。
新乐府创作始于杜甫,元结、顾况有所发展,白居易集大成,都对女性的悲剧命运有所表现。早在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就曾以乐府风格的诗篇针砭现实,《兵车行》等诗句已然涉及到女性的悲剧命运,要么是爷娘妻子走相送时“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断肠之悲;要么是“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新妇也得饱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离别相思之苦;要么是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遭遇非人的蹂躏践踏,即使是石壕村年迈的老妇人,也不得不在痛失二子的情形下,“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真真是“妇啼一何苦!” 哎,“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难怪有承受不住命运之悲的,忽闻一声乍,老妪梁上挂。
还有多少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啊!杜甫在夔州看到当地许多女子,。
4.汉乐府长歌行怎么写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代: 三国时期 意思: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一事无成,只留下悲伤。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这句话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 编辑本段今译 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编辑本段注词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编辑本段解题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编辑本段注评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
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日:太阳。
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的照耀。○描绘葵的形象。
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
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
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cuī)』 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
时常。恐:动词,担心。
秋节:秋季。至:动词,到。
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
华:同“花”。衰:衰老,衰败。
○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
海:大海。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
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时:名词,时候。
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作“重新”“又”。
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归:动词,回。
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气了。
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
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
意即勤奋。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
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可译为“空”。
伤悲:悲伤。○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情景动人。
其中最有名的诗句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
5.《新乐府》是一首什么诗
“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另有朱哲琴的《新乐府》音乐专辑。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来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6.白居易《新乐府》中有哪些诗
讽谕三 新乐府 凡二十首 新乐府 并序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
篇无定 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 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 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 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 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为左拾 遗时作。
《七德舞》,美拔乱,陈王业也。 《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
《二王后》,明祖宗之意也。 《海漫漫》,戒求仙也。
《立部伎》,刺雅乐之替也。 《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
《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胡旋女》,戒近习也。
《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 《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 《捕蝗》,刺长吏也。
《昆明春水满》,思王泽之广被也。 《城盐州》,美圣谟而诮边将也。
《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
《五弦弹》,恶郑之夺雅也。 《蛮子朝》,刺将骄而相备位也。
《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 《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
《骊宫高》,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百链镜》,辨皇王鉴也。
《青石》,激忠烈也。 《两朱阁》,刺佛寺浸多也。
《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 《八骏图》,戒奇物,惩佚游也。
《涧底松》,念寒俊也。 《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
《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缭绫》,念女工之劳也。 《卖炭翁》,苦官市也。
《母别子》,刺新间旧也。 《阴山道》,疾贪虏也。
《时世妆》,警戒也。 《李夫人》,鉴嬖惑也。
《陵园妾》,怜幽闭也。 《盐商妇》,恶幸人也。
《杏为梁》,刺居处奢也。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官牛》,讽执政也。 《紫毫笔》,讥失职也。
《隋堤柳》,悯亡国也。 《草茫茫》,惩厚葬也。
《古冢狐》,戒艳色也。 《黑潭龙》,疾贪吏也。
《天可度》,恶诈人也。 《秦吉了》,哀冤民也。
《鸦九剑》,思决壅也。 《采诗官》,鉴前王乱亡之由也。
七德舞 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阵乐》以歌太宗之功业。 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征、虞世 南等为之歌词,因名《七德舞》。
自龙朔已后,诏 郊庙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 七德歌, 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 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 [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 又散帛以求之也。
] 饥人卖子分金赎。 [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
诏出御府金帛尽 赎之,还其父母。] 魏征梦见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梦与征别,既寤,流涕。
是夕征 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 失贤臣于觉后。
] 张谨哀闻辰日哭。 [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
有司奏曰:在辰,阴 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
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宫, [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 将出之,任求伉俪。
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 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死囚四百来归狱。
[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归家, 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 剪须烧药赐功臣, 李绩呜咽思杀身。 [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灰,方可疗之。
太宗自 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绩叩头泣涕而谢。
] 含血吮疮抚战士, 思摩奋呼乞效死。 [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
]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 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 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 舞七德, 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 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 王业艰难示子孙。
圣人有作:一作圣人有祚。 法曲 法曲法曲歌大定, 积德重熙有余庆, 永徽之人舞而咏。
[永徽之时,有贞观之遗风,故高宗制《一戎大定》 乐曲也。] 法曲法曲舞霓裳, 政和世理音洋洋, 开元之人乐且康。
[《霓裳羽衣曲》起于开元,盛于天宝也。] 法曲法曲歌堂堂, 堂堂之庆垂无疆。
中宗肃宗复鸿业, 唐祚中兴万万叶。 [永隆元年,太常丞李嗣贞善审音律,能知兴衰, 云:近者乐府有《堂堂》之曲,再言之者,唐祚 再兴之兆。
] 法曲法曲合夷歌, 夷声邪乱华声和。 以乱干和天宝末, 明年胡尘犯宫阙。
[法曲虽似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故历朝行焉。 玄宗虽雅好度曲,然未尝使蕃汉杂奏。
天宝十三 载,始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深异之。 明年冬,而安禄山反也。
] 乃知法曲本华风, 苟能审音与政通。 一从胡曲相参错, 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 不令夷夏相交侵。 二王后 二王后, 彼何人? 介公(左商上换崔右阝)公为国宾, 周武隋文之子孙。
古人有言天下者, 非是一人之天下。 周亡天下传于隋, 隋人失之唐得之。
唐兴十叶岁二百, 介公(左商上换崔右阝)公世为客。 明堂太庙朝享时, 引居宾位备威仪。
备威仪, 助郊祭, 高祖太宗之遗制。 不独兴灭国, 不独继绝世。
欲令嗣位守文君, 亡国之。
7.《新乐府》是谁写的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8.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红线毯⑴ 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⑵; 染为红线红于蓝⑶,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⑷,红线织成可殿铺⑸;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⑹;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⑺。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⑻;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⑼;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⑽。 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⑾!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⑿![1] ⑴这是《新乐府》的第二十九首。
诗题宋本原作《红绣毯》,但正文作“红线毯”。“红线毯”,是一种丝织地毯。
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⑵“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拣”,挑选。
“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诂笺”云:“此则红花也,本非蓝,以其叶似蓝,因名为红蓝:《本草图经》云。” ⑶“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
⑷“披香殿”,汉代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
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⑸“可”,适合。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 ⑹“不胜(读平声)”,承受不起。
⑺“美人”两句描写丝毯松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⑻“太原”两句说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好。
“毳(音脆)”,鸟兽的细毛。 ⑼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
“开样”和“加样”都是翻新花样的意思。“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
⑽“线厚”,是说丝毯太厚。“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⑾“一丈毯,千两丝”,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 ⑿“地衣”,即地毯。
[2] 作品鉴赏 中唐“时政”之弊很多,其一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的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
这触发了诗人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生民病”(《寄唐生》)的同情心,“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手”(《策林》六十九)《红线毯》诗,正表达了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意愿。 诗下小序,表明此诗题旨是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
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诗的第一部份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的精工细作的过程。
首句“红线毯”乃“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以下四句诗人指出几个动词,准确、精炼地介绍了红线毯制作工艺的顺序:择(茧)——缫(线)——(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织(毯)。
从中可见出“红线毯”与“蚕桑之费”的关系。“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
第一部分叙述织毯工艺之复杂精细,虽平平道来。“不务文字奇”(《寄唐生》),但表现出织匠劳动的艰苦紧张,也含寓着诗人深切的同情。
第二部分从第六至第十四句,绘写已织就的红线毯的精美。先是表现红线毯面积之大:“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
“可”字极为传神,说明毯与宫殿地面大小正好吻合而铺满,足见地方官阿谀奉承之心计。“十丈余”之毯需要耗费多少蚕丝,化费织匠多少劳动!诗人“忧蚕桑之费”的感情亦正见于此。
接着是突出红线毯质地的“温且柔”。地毯仅仅面积大而质地精并不足为奇,惟大而细方见其精美绝伦,也才显示出享用者之豪华奢侈,进而更突出“忧蚕桑之费”的题旨。
“彩丝茸茸香拂拂”,从视觉与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红线毯的精致,这是第一层次。“丝茸茸”从视觉角度写其丝缕柔密;“香拂拂”从嗅觉方面写其染有香料所以随风吹拂散发出香气,极写其精美。
“线软花虚不胜物”则主要从触觉角度表现其质地松软之美,这是第二层次。毯上织有花的图案,花织得虚空柔软,简直受不了任何“物”来压。
但是这样精美之物却是专供美人歌舞践踏,以满足帝王声色之娱的,可见帝王们生活豪华奢侈之极!“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是写线毯绵软有弹性,足可使美人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这是第三层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这第四层次是以其他毯衬此毯。
太原毯、四川锦花褥都算各地名产,但与红线毯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一则生涩而细毛僵硬,一则冰凉而质地单薄,哪里比得上红线毯兼温暖与柔软之美!“年年十月来宣州”,第五层次笔锋一转,介绍红线毯之来历,它是每年十月由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而来,从而把皇帝的享乐与地方官的进奉挂上钩,渐显题旨,使诗意深化。诗的第二部分极尽描写、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红线毯“温且柔”之精美,为下面讽刺、抨击地方官进奉之举埋下伏笔。
前两部分写物——“红线毯”乃是手段,抨击进奉者(人)——“宣州太守”才是目的。第三部分从第十五句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