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小说,剧本中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是剧作的灵魂。
过去两个月,我埋头修改电影剧本。目标只有一个:让人物生动、真实、可爱。
以下是我在黑暗中摸索的13条私人笔记。不是师傅传授,也未经市场检验。所以很可、能、是、错、的!
1. 【你怎么看待你的角色】
这是一个首先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你喜欢TA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
你讨厌他的什么?观众看到了吗?
你想抱着什么态度来描述他?目前剧本,是这么写的吗?
更直接一点,赤裸裸地问自己:你有真情实感吗?你有把自己代入到人物的内心吗?你爱TA吗?你有被感动吗?
这个问题若不想好,十之八九会写偏,会犯文末提到的那个致命错误,把角色不当人看。
2. 【逐步了解人物】
深入剧作的过程,就是和角色培养感情,逐步了解TA的过程。一点点揭开TA的生活,并一点点理解TA的心理。
以我这次写的角色为例(有原型)——
起初,我是听闻了他的奇闻异事,被他的无所不能深深震撼。然后我开始好奇,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我打听到他既有钱,又年轻,却一直恪守单身,我很疑惑,他明明可以过另一种常规意义上潇洒的生活,为什么不呢?
然后我和他聊天,逐渐理解了他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同时也感知到他内心的障碍所在。
我开始矛盾:一方面觉得他自得其乐,其实挺好的,一方面又替他着急,想要帮他走出封闭的生活;
我想,这种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也应体现在剧作里,让观众和我一样,对角色好奇、疑惑、理解,最后共鸣。
渐渐的,当你对人物了解到一定程度后,你会感觉他就在你面前,你知道TA会怎么做,怎么说。对你而言,TA就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有原型与否。你介绍的不是一个虚拟人物,而是一个身边的朋友,
3. 【好故事的搬运工】
当我采访角色原型时,发现了不少让人十分意外的真相,细节生动并富有感染力,根本就不是编剧可以凭空想象的。
甚至,我认为编剧只是好故事的搬运工。那些不做田野工作的人,把“宝”全押在了自己的才华上。这风险极高,因为天才凤毛麟角。
真正的天才编剧,是现实本身。
如果没有原型,你可以想象你身边和角色类似的朋友。譬如要写强迫症,就想想自己强迫症朋友会怎么做。
4. 【有稳定清晰的世界观】
一般来说,主角的性格和世界观需要鲜明,充满存在感,让观众可以清晰地感知其立场。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在特定情境下,观众能预判该人物的选择。譬如,杜月笙性格倔强、骄傲,当他面临日军的欺压,以杀身之祸相逼时,我们基本能猜到他不会轻易屈服。此时此刻,戏就产生了——他若不投降,后果会如何呢?
如果你设定一个情境(譬如重金诱惑、威胁),却不知道你的人物会如何选择,那就说明他的世界观还不够鲜明。
常常问自己,是否能预判角色的选择,是检验角色是否清晰的办法。
举一个立场鲜明的最好范例——
右边那个偏分头的贱人贪财好色、不择手段、忠于冷酷法理;
左边这位晨间剧女主角温吞、单纯、善良;
他们的理念冲突,撑起了整整两季的故事。
2.影视表演:怎么在剧本中塑造人物性格
浅谈电影剧本中类型人物性格塑造1 引言 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贝克在《戏剧技巧》中说,剧作中的人物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概念化人物,即作者立场的传声筒;第二种便是类型化人物,“他们”拥有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组密切相关的特征;第三种为圆整人物(Round character),圆整型人物通常具有性格的多侧面和复杂性。
本研究将对电影剧本《亲密无间》中的类型人物的性格塑造进行探讨。2 人物性格的特点 通常一部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能为一部影片带来商业票房,而只有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独特贡献才能为影片带来艺术品位方面的成就。
将剧中人物作类型化处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生活中的现实性格通常都是模糊而复杂的,我们通过剧本《亲密无间》探索类型化人物世界的性格特点,对剧本中的任务按功能和个性分为:叛逆人物、欲望人物及异化人物。2.1 复杂性 剧本中朱桦有意识的与他的孪生弟弟针锋相对,“就喜欢跟他(白狄)唱反调,证明自己比他强,因为在他眼里,白狄总是能得到一切,而他什么都没有,他嫉妒他,从少时一直持续到现在。
但这既幼稚又毫无根据,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只是成功者着眼于寻找解决的办法,而失败者却怨天尤人,紧盯别人的光芒。虽然不想承认,可朱桦属于后者,他口口声声地说他爱母亲,却把造成自己不幸的责任全推到她身上,尽管明白她当时完全是迫不得已,而且白狄和他如此相像,她根本不是有意丢下朱桦的。”
这一段画外音交代出朱桦这个“叛逆”人物性格特点的根源性,他的无理取闹、口无遮拦都有着这个人物的儿时背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是塑造“叛逆型”人物常用的手段。2.2 独特性 白狄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冷面鬼”,既往是个心狠手辣,没有心的嗜血杀手。
一个阴郁的杀手却对身边单纯的如白纸一样干净的同时蓝彬产生了异样的情愫;而处处与他作对的孪生兄弟朱桦问他“你恨我吗?”白狄说“我从来就没恨过你,是你在恨我”。冷面杀手面对亲情时也也流露出温暖的一面,他依旧认为血缘是最深刻的羁绊,出生就注定了,一辈子都改变不了。
我对白狄这个人物性 格做了双重性处理,以内向化的艺术视角,将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突触表现非理性心理,使人物性格内涵更加丰富,风格更趋鲜明。2.3 变化性 运用内心独白、心理分析、自我解剖等手法展示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灵魂轨迹、心理矛盾和内心冲突。
我们从情感角度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剧情变化的。Martin认为情感可以是性质(quality),过程(process),也可以使评论(comment)。
剧中每个人物性格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顺着情感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主人翁性格的多面性也就是变化性,比如说叛逆人物——朱桦,因嫉妒孪生兄弟的光芒而与他针锋相对,在得知白狄其实一直都没有在恨他,在白狄内心一直把他当做亲人,叛逆人物性格特点开始发生变化了,同时也推动者剧情进一步的发展。阿锲尔曾经说过:“有人不满意一个人物从头至尾总是抱着同一的态度,这种人物其实并不能算是人,只是两三个特征的化身,这些特征在出场十分钟内疚已表现无遗,以后便只是不断的重复再现,正像一个循环小数似的。
该剧本中我认为也有被塑造的过于单一缺乏变化的角色,比如蓝彬,这是个跟剧中其他人物相比而下显得简单、幽默而善良的普通上班族,便是缺少了人物性格变化的塑造。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关于他周围的阴谋一无所知,自以为是继续过着他的貌似平和的生活。
而当所有真相都解开在他面前时他依旧保持惯有的性格特点,我认为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不完整的地方。3.1 情节塑造法 情节就是一个特定的性格在一个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和外部行动。
是作者对生活观察、概括、提炼和加工后的支架,用以进一步塑造人物和体现主题,它在剧作中依赖故事而具体化。剧情围绕着蓝彬背后身世、遗产、谋杀、爱情等相关主题剧中陆莉、蓝彬、白狄、朱桦等各种人物的查差异和斗争构成全剧的矛盾冲突,从而交代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线索。
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冲突和行为而体现,只有在全剧冲突的框架中去研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斗争,研究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特征。剧中陆莉这个聪明的女主人公对自己和被自己抛弃的前老公都有一种无理由的掌控,而剧情一步一步的前进,真想一个个揭开的时候,才发现远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以为那个曾经对自己无 比深爱的男人,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回到他身边并将他虏获,事实并非如此,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最后一无所有。不断的情节交代使陆莉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更加丰富而独特。
3.2 特征塑造法 要塑造出具有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要善于从貌似相同的人和时间中抓住这一人物透过细节表现出来的特征,借助这些特征把握人物精神上的内在特质,运用想象和虚构,创造出强化及突触这些特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别出心裁地给任务加上一些怪异的癖好、离奇的言行,如本剧中对陆莉的塑造,“扎着两个高高地羊角辫,头发染成樱桃色。
一张粉扑扑的圆脸,化视觉系的浓妆。
3.剧本创作中怎样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戏剧是要通过动作说话的,不像小说,可以大段描写人物内心。
鉴于这个特点,要在剧本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就要剧作家设计相应的动作,这一般也叫做心理活动的外化。通过剧中人的一些动作或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理,比如斟酒,已经满杯,还在不自觉地往里倒,让酒溢出杯外,打火机点烟却怎么也点不着,手抖得厉害,明明应该向西走,却反身向东,急走又停下,怔怔地发呆,有人叫他也听不见,再比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或顾左右而言他,所答非所问,或是说话故意带剌,或是故做高深……各种能体现情绪、描写心理的动作和语言,不胜枚举,关键是作家要善于在生活中多有发现,把活生生的那些最能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独特细节写入剧作,因为人的动作与性格是密切相关的,有人生气时大吵大嚷,有人生气时一言不发,用最能体现性格的那些外化的动作来表达相应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