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感王洛宾的传奇人身 作文
的“痛吻”。流浪于西部,漂泊于漫天黄沙中,像一株风雨中的橄榄树,带着“雨过天会晴”的信念,执着地守望自己的梦想。终于,迎接他归来的,不仅仅是雨过后的晴空,还有那暖暖的太阳,还有那骀荡春风。雨过天会晴,是一种执着的信念,是一种乐观的向往。就像王洛宾,困境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信念,真诚的期待明天会更好,而命运回馈他的,也正是光明灿烂的未来。
所有的风雨都会停的,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黑暗不会永远围绕,终究会有过去的那一天。但无数人,是被心中的风雨吓倒,放弃了迎接光明的权利。项羽兵败,空自叹息“时不利兮骓不逝”,孰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没有持续永远的厄运,也没有永远的失败。然而,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却忘记了雨过天会晴,风雨之后见彩虹,自刎于乌江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深的叹息,还有沉重的思考。
有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决定你走多远。抱定“雨过天会晴”的信念,犹如黑暗中,抬眼望见的一颗星,虽然不亮,却足以给我们走下去的勇气。食指曾写下《相信未来》,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顽强与韧性。在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年代里,诗人被折磨致疯,仍抱着雨过天会晴的信念,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无论,夜黑如墨,还是雷电交加,总有消散的那一天,一切都已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雨过天会晴,晴天之下,鸟儿依然歌唱,花儿依然舞蹈,走过冬天,跨入的是姹紫嫣红的春天。当你在困难的风雨严冬里苦苦挣扎,千万不要放弃。终于,你
2.帮我查找王洛宾的资料.
王洛宾同志,男,汉族, 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
193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 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
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进 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
历任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
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91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
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 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
3.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男,汉族,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
王洛宾同志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 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录入《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 .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誊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并于1992年10月荣获**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王洛宾同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 1995年3月进行胆管癌切除手术之后,他仍然不顾年迈多病,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先后6次外出参加国内外有关文化交流活动,并于1995年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王洛宾艺术生涯60周年文艺晚会》。他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民族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西部军人。他总是怀着对伟大祖国深切的爱,用音乐向世界展示可爱的祖国,积极向世界介绍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为促进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 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 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三毛和王洛宾
1 澄清三毛与王洛宾的事 大陆行是一九九○年四月。
其实原来计画得更早要到中国西部旅行。临行前,到台湾发展的香港导演严浩、林青霞与秦汉,出面来邀请三毛写电影剧本,当天深夜,用可乐配琴酒,意外喝多了的三毛,回家上楼时摔了下来,这一跤摔得不轻,摔断肋骨,在荣民总医院住了一段时日,躺在病床,不能远游的三毛接下编剧《滚滚红尘》的任务。
当三毛写好电影《滚滚红尘》剧本以后,剧组开往大陆东北拍摄,三毛在伤体未愈的情况下,整装出发。这一趟她到沿丝绸之路西行到新疆,见了王洛宾。
三毛新疆之行与王洛宾相会,这一趟旅行,事后看来已为一桩悬案,因为她在新疆的一段时间,与她台北的家人失去联络,她的家人曾为此着急,惊动了台湾民生报发了她与家人失联的消息,等到三毛到四川与家人联络上了,报纸仅发表了她旅途劳顿,已向家人报平安。 司马中原讲述王洛宾的一段故事让三毛大为感动,以至萌发了想要结识他的的意思。
于是有后来流传的三毛与王洛宾的一段情絮,对于这段公案,作家司马中原认为王会错了意表错了情。二她的朋友们,也以为这完全是个误会——三毛并未爱上王。
三毛过世多年后,一九九六年十月旅行作家马中欣向台湾的《中国时报》,发布了他个人走访三毛居留西班牙等地的查证心得,其后引来三毛作品出版的皇冠出版公司向报社表达关心之意,而陈家也对此甚为不悦。作家司马中原则为此事动念书写一篇「三毛的生与死——兼谈她的精神世界」投稿《中国时报》,这是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一日见报的文章,却谈到三毛究竟是怎么到大陆认识王洛宾的过程? 「有一年我去香港,听到由大陆流寓到香港的女作家夏婕说起:她在新疆下放时期,曾跟音乐家王洛宾共处过很长的一段日子,王洛宾早岁命运悲凄,生活多受磨难,晚年太太又病殁了,他孤伶伶的死守在美丽的新疆,仍然不断的采集歌谣,每天黄昏,他都坐在门前看夕阳,天黑后,总要对着悬在古旧墙壁上的太太遗像,弹一首曲子给她听夏婕离开新疆前,王曾把他的新着交托给她,请她设法在海外出版。
我十分感动于这个悲凉的故事,回到台北,立刻讲给三毛听,还没讲完,她就哭红了两眼,她说:「这个老人太凄凉太可爱了,我要写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飞到新疆去看望他。」三毛给王洛宾写信,真的去新疆和王洛宾会面,始作俑者是夏婕,传叙者是我,做了傻瓜的却是三毛。
」 司马中原也写到三毛出发到大陆前的感情状态: 「她去大陆之前,我们在『客中作』茶艺馆整整聊了一个下午,那时正是她从楼梯上摔下、跌断肋骨还没痊愈的时候,她先说起她断肋后治疗的情况,虽然过了很久,但每次呼吸就痛一次;她说起自从荷西死后,她的心经常像浸在冰水里,就有那么寒冷;也常在梦里见到荷西,求她早点和他会合。我很直率的劝她,不要那么悲观,应该好好安排尔后的生活,如果遇上适合的,不妨再论嫁娶。
她轻轻叹口气,又寂寂的摇摇头说: 「在东南亚,也有商界的朋友向我表示过,我并没有看轻那些腰怀多金的企业界人士,你知道我不愿意做金丝雀,教人放在笼子里养着,在上海、有位从事电影工作的朋友,我们倒谈得来,但离婚嫁还有一段距离。」 司马中原的这篇文章大约是三毛过世后,台湾文坛第一次有人具体将三毛如何慕了王洛宾的大名前去找他的始末交代出来,实际上,三毛生前曾告诉几位文人朋友,她在新疆与王洛宾相处甚不愉快!陈若曦告诉笔者之一,三毛那趟从新疆回来,再到香港,见到夏婕,气得破口大骂。
三毛的气愤也告诉了司马中原。司马中原曾回忆道: 她是在深秋飞去大陆的,原先预定要去四五个月,但因种种因素,不到原定时间的一半,在圣诞节前就飞回来了,她一回来就挂电话给我,开口就说:“我这次去看王洛宾,他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去他家,一屋子媒体人物和当地干部,我有一种被耍的感觉,我原本只是想和他单独聊聊的。”
这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为这事郑重抱歉,当时我非常忙碌,也顾虑她行装甫卸的劳累,就说等圣诞节后再找时间和她见面详谈,并说要好好地请她吃顿饭。神差鬼使的一拖再拖,拖到元月二号,我请剧作家林龄龄吃饭,才想起应该一并请三毛来的,谁知她已经住了院,电话根本没人接,过后她就自杀了,使我这一辈子都欠她一顿饭。
三毛走了,她赚走了太多人的眼泪,但世上不了解她为人的人仍然很多,误解她说话和写信原意的人,也不在少数,三毛写信常用“亲爱的”、“最爱的”等亲热的字眼,更把“爱死了”挂在嘴边当口头语,王洛宾显然是会错意了,把她的博爱当成了爱情,试想一个早已想和死去的丈夫荷西在另一个世界会合的女人,会在死前求嫁吗? 三毛死后,那位老兄用和三毛在一起的媒体报道,大上电视,来台北、到日本、赴美国、移往北京,还在电视上夸夸其谈,说三毛爱他,要嫁给他,这是很不厚道的,为这事,我曾写长信给夏婕,要她一定要出面澄清。司马中原这样写道。
5.王洛宾的资料
出生地 : 北京 生日 : 1913年 王洛宾(1913—1996年),中国作曲家。
原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7岁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12岁考入北京通县潞河中学,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1934年因母亲病故家庭生活困难,肄业于北师大艺术系。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他南下参加八路军,并改名为王洛宾。
1938年,他创作了30多首歌曲。同年,他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介绍,加入西北抗战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个月。
1939—1941年,王洛宾到青海回教中学任教,其间他经常深入民间采风、参加郑君里的《祖国万岁》电影摄制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创作。
6.王洛宾是一做什么的人
王洛宾,中国的著名歌王,一生到底创作和改编了多少歌曲实在无从统计,只能告诉你他创作的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曲目: 《马车夫之歌》(又名《达坂城的姑娘》)、《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头盖来》、《亚可西》等,歌曲集《西北歌声》、《青海歌声》、《哈萨克抒情歌曲集》、《洛宾歌曲集》等,歌剧《沙漠之歌》、《无人村》、《两代人》、《战斗的历程》、《托太尔的百灵》、《带血的项链》等。
王洛宾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人称为西部歌王。
7.王洛宾简介
王洛宾,男,汉族,北京市人,1913年12月出生,193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
1937年11月在山西参加由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 ,后受西北战地服务团委派,前往兰州等地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38年5月在兰州参加“西北战剧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随军进入新疆。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副科长、新疆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新疆军区歌舞团音乐创作员、新疆军区歌舞团艺术顾问等职。
1988年6月离职休养(艺术一级,文艺六级)。1988年9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奖章。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洛宾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音乐艺术家。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几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先后创作了《老乡,上战场》、《洗衣歌》、《风凌渡的歌声》、《奴隶之爱》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解放以后,他又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创作了《萨拉姆**》、《社会主义光芒照在我老汉的心坎上》、《亚克西》等100多首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歌曲,在整个新疆乃至全国广为传唱,鼓舞着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获新生的王洛宾又积极投身于音乐创作,并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带血的项链》、《托木尔的百灵》、《奴隶的爱情》等3部歌剧的音乐创作。
其中以反映哈萨克族生活为题材的《带血的项链》,于1981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会演,荣获二等奖。王洛宾同志为传播和发展祖国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早在30年代,王洛宾还未进入新疆,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个把新疆民歌传入内地。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先后收集整理、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 并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西部特色的优秀民歌,先后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国的西部民歌不仅流传全国,而且传遍了全世界。
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达尔和玛利亚》、《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传唱。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录入《 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罗 .罗伯逊,卡雷拉斯等人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誊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并于1992年10月荣获**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王洛宾同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民族音乐事业。
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等地,举办音乐会,进行讲学活动。 1995年3月进行胆管癌切除手术之后,他仍然不顾年迈多病,以顽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 先后6次外出参加国内外有关文化交流活动,并于1995年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王洛宾艺术生涯60周年文艺晚会》。
他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民族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西部军人。
他总是怀着对伟大祖国深切的爱,用音乐向世界展示可爱的祖国,积极向世界介绍祖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为促进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王洛宾同志是享誊国内外的杰出音乐艺术家。
他倾注毕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创作了 100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不少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 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