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雨读后感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
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
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
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
2.听雨的读后感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仅这名字就让人喜欢,引得人忍不住也想要写点什么。
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心里该涌起多少回忆和感慨。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乌夜啼》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 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 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 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
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 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 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 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 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 欢快和喜悦。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 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
当然,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 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 啸徐行的样子,这真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激情的人。
作者在词前小注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作此。要知道,这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东坡正谪居黄州,处于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但作者的笔下没有凄风苦雨,而是一派乐观开朗的 心境。
东坡一生还写过不少与雨有关的诗文——如《喜雨亭记》,“细雨斜风昨小寒”,“白雨如珠乱入 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东坡笔下的雨都是元气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 对雨的迷恋似乎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你总能在他们的文字里听到若隐若现的雨声。
在现代作家里,周作人大约是对雨最情有独钟而情感又最为复杂的一位了。周作人喜欢雨,他把自己 的书斋命名为“苦雨斋”,有两本散文集分别叫作《雨天的书》和《风雨谈》。
在《风雨谈》小引中,周 作人说:这个题目我很有点喜欢。……我取这《风雨》三章,特别爱其意境。
另在《雨天的书》自序二中 ,周作人写道:但这个题目我很喜欢,现在仍旧拿了来作这本小书的名字。《雨天的书》中有一篇十分著 名的散文《苦雨》,其中有一段说:卧在乌蓬船里,静听打蓬的雨声,加上 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 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说到底,周作人喜欢雨,是喜欢它造成的迷离的梦一般的诗境。然 而,梦终究不过是梦而已,在现实的苦雨斋中,周作人体会到的却不是诗意而是人生的琐屑无奈与苦痛。
当全国抗战的风雨声响彻神州之际,周作人却躲进他的苦雨斋里,但他编织的雨的迷梦很快就破灭了,他 不得不很快作出选择,走出了人生最不光彩的一步。或许,自那以后,夜雨敲窗之际,周作人听到的再也 不是诗意的雨而是人生的凄风苦雨了罢。
外国文人对雨的兴趣似乎不如中国的这样强烈,这可能也算中外文学的差别之一,至于其间的原因却 说不出。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本与雨有关的书是英国十八世纪的作家约翰•史密斯的《book for a rainly day 》,译成中文也可叫作《雨天的书》,不知周作人的书名是否就来源于此。
可惜的是这本书我没有见 过,只在诗人布莱克的诗集中读到了一节引用的话,据说作者是布莱克的好朋友。倒是一首清新的与雨有 关的小诗让人印象难忘,诗中写道:我的房间变暗/几乎是正午/深蓝色的天空/一块挡雨板,雨最后落下 来/疗治女孩的伤口/自悲伤变形的早晨/拯救她们……/我们在最后一阵细雨中舞蹈。
这首诗名叫《女孩和 雨》,作者是英国的当代诗人佩内洛•夏特尔。这样一些写雨的零星的片断当然不能和中国源远流长的传 统相比,不过也可看出,雨的诗意的意象不是中国文学所专有,它是具有世界性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至高的人文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诗意正被后现代的社会事 实所驱逐。
雨也正在从我们的文本中消失,逐渐蜕变成一种纯自然现象。你很难设想一个居住在都市森林 中的人还有听雨的闲情逸致,即。
3.听雨读后感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
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
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
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
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
4.季羡林听雨读后感
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
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
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
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5.季羡林《听雨》读后感
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
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
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
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6.读季羡林《听雨》的读后感
季羡林 ----《听 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今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灵堂外一副“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的黑色挽联格外醒目,上联为“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下联为“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 季羡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7.西湖听雨 靳国君 读后感
西湖的雨千姿百态,梳洗着西湖的美,孕育着西湖的神韵。
今年三月下旬的一天,到西湖,在湖畔刘庄沿着园林里的回廊漫步,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无声、无影、无形,悄悄地落到树上、草上、花上。伸手回廊下,只感到微微湿意。身在个中境界,回味“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的味道,颇感贴切、传神。不过这只有“沾衣欲湿杏花雨”,不知“吹面不寒杨柳风”已吹到关山何处。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一片静谧,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这是一种轻柔的美,滋润人、涵养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仿佛也和花草树木一起,植根湿润的泥土,承受大自然的挚爱,呼吸着草木的幽香,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
夜晚下起小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流进凉爽的轻风,飘洒进点点雨珠。望西湖,成串的灯光倒映水中,不甚分明,但闻雨声沙沙。小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重一阵轻一阵。窗下的树枝在小雨中微微颤动。小雨变得淅淅沥沥时,听得见房檐上、树上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和西湖边上的“吧嗒吧嗒”的声音。丝丝缕缕的小雨,把西湖的夜景也模糊了,苏堤只露出一条若隐若现的黑影,湖对面岸边的灯光疏疏落落,眨着眼睛。水天在小雨中显得悠远、神秘。
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的意境。
西湖的大雨别是一番景象。有一次来西湖是6月,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有诗有画季节。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象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大雨张起千百张雨幕,垂天而下,忽东忽西地飘动。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烟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世界在瞬间消失了,只有大雨搅得周天发出巨大的哗哗声。西湖安在?青山安在?游船画舫知向谁边?
古往今来写西湖的文章多多,作者不写西湖的三杰岳飞、于谦、张苍水,不写西湖十景,着眼点却在西湖的“雨”上。雨,人人皆知皆晓,皆见皆听,很平常,不过一旦写好,更能引人共鸣,此其一;写西湖的雨,与写其它各地之雨则又不同,西湖乃“天堂”,雨冠以西湖二字,能有名胜之地的效应,此其二。更何况还有“杏花”。听得到的“雨”,看得见的“杏花”,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已深入人心,更会引起人们的遐思与联想
《西湖听雨》充分体现出他的语言特点。在这篇一千四百字左右的艺术散文里,他首先把握语言的节奏,追求文章的整体和谐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为达到此目的,作者是这样运用他的语言的:一是大量运用短句,运用长短句的配合和奇偶句式的变换交叉,这样就能形成如诗词一般的节奏,达到和谐的目的。请看美文:“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二是语句中叠音叠字的使用造成的韵律变化,形成内部节奏的和谐美。笔者粗略统计,这篇千字文里,类乎颤颤巍巍这样的叠字,一段就有七八个,叠音有四五个,通篇叠字达三十多个,叠音也有十几个,这样的用词造句使这篇美文的语言多采多姿,形成行云流水之势,使全文成为无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