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前辈,谁能教一下派出所要怎么出具见义勇为证明
1、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反映有关见义勇为的情况,行为人可以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如果行为人因伤残等原因不能亲自申请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可以代为申请。
2、反映见义勇为情况或者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在行为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出。 3、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应当向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提出。如果行为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区、县,可以向其中的任何一个区、县的民政部门提出。
4、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时,应当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由民政部门调查认定。
2.怎么写见义勇为的作文
见义勇为的他早上,我背着书包去上学,走到国道旁,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一位老奶奶送她的小孙女儿去上学,不知什么原因,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突然放开了奶奶的手,向国道跑去,只见她跑到路中间,回过头说:“快点,不然就迟到了!”老奶奶说:“我的乖孙女儿,快回来,危险啊!”小女孩儿没听见奶奶的话,仍然不停地向奶奶招手。此时,一辆大卡车向她开来,周围的人都惊呆了,谁也不敢上前去救她,我心想:“小女孩儿这下完了。”
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抱住了小女孩儿,迅速跳到路边,这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那个见义勇为的青年站起来,把小女孩子送到了老奶奶的怀中,小女孩儿毫发无伤。
老奶奶一把将她搂在怀里,亲了又亲。人们都向这位青年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位青年走了,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我想,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这样见义勇为的人啊。
3.见义勇为怎么申请
应向民政部门申请,正式解答如下: 6、公民如何申请确认见义勇为? 1、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反映有关见义勇为的情况,行为人可以申请确认见义勇为。
如果行为人因伤残等原因不能亲自申请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可以代为申请。 2、反映见义勇为情况或者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在行为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出。
3、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应当向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提出。如果行为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区、县,可以向其中的任何一个区、县的民政部门提出。
4、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时,应当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由民政部门调查认定。 下面是全文,其中还有关于民政部门关于见义勇为认定的工作流程,应该可以解答全你上面的问题: ============================== 1、什么是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见义勇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行为。第二类是抢险救灾的行为。
2、适用于哪些人? 1、本市公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见义勇为。 2、非本市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见义勇为,参照执行。
这里所说的“非本市人员”是指不具有本市户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国人。 3、本市公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参照执行。
4、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实施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行为,按照其他有关规定予以奖励和保护。 3、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 由市、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由民政部门办理。
4、哪些行为应当确认见义勇为? 下列行为应当确认见义勇为: 1、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如同正在进行的盗窃、抢劫、杀人、扰乱社会治安等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行为,应当确认见义勇为。
2、同正在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妨害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如同正在进行的放火、聚众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应当确认见义勇为。
3、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的。如抢救落水儿童、抢救火灾等,应当确认见义勇为。
4、其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免受正在遭受的侵害,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救助的行为。 5、见义勇为由谁来确认? 确认见义勇为的工作由民政部门办理。
根据规定,具体确认工作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见义勇为一般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确认。 2、本市居民在本市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由行为人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确认。
3、区、县民政部门对见义勇为确认有困难或者有争议的,可以移交市民政部门确认。 6、公民如何申请确认见义勇为? 1、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反映有关见义勇为的情况,行为人可以申请确认见义勇为。
如果行为人因伤残等原因不能亲自申请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可以代为申请。 2、反映见义勇为情况或者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在行为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出。
3、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应当向行为发生地的区、县民政部门提出。如果行为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区、县,可以向其中的任何一个区、县的民政部门提出。
4、反映情况或者申请确认时,应当提供有关线索或者证明材料,由民政部门调查认定。 7、民政部门确认见义勇为的程序是怎样的? 根据规定,正常情况下,民政部门应当在接到个人或者组织关于见义勇为情况的反映或者确认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作出书面的结论。
对需要以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处理结论为依据的,民政部门应当在公安、司法等部门作出处理结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结论。 8、民政部门确认见义勇为,以哪些材料为依据? 根据规定,下列材料经调查核实,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 1、公安、司法等部门提供的证明; 2、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提供的证明; 3、受益人提供的证明; 4、外省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供的证明; 5、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证明。
9、见义勇为确认过程中,行为人享有哪些权利? 在见义勇为确认过程中,行为人主要享有以下权利: 1、要求区、县民政部门在法定期间内作出书面确认结论的权利。民政部门对行为人的确认申请明确表示不予确认,或者在法定期间内未作出确认结论的,行为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4.见义勇为证书有啥用
见义勇为证书可以获得奖励和特殊权益保护。2015年11月23日公布的《湖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相关规定如下:
一、奖励
1、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见义勇为人员表现和贡献,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1)通报表扬;
(2)颁发奖金;
(3)授予荣誉称号;
(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奖励。
(5)见义勇为人员所得奖金,由税务机关核准免征个人所得税。
2、第十四条 见义勇为荣誉称号包括“见义勇为英雄”、“见义勇为模范”、“见义勇为勇士”、“见义勇为先进”四个类型,按照下列权限授予:
(1)见义勇为英雄(群体)称号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见义勇为英雄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
(2)见义勇为模范(群体)称号由市级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见义勇为模范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
(3)见义勇为勇士(群体)称号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见义勇为勇士享受县级劳动模范待遇;
(4)见义勇为先进(群体)称号由省、市、县级综治机构会同见义勇为基金会(促进会)授予。
3、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可以按照逐级推荐、分别奖励的方式进行,具体奖励标准和办法由省级综治机构会同省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符合国家奖励标准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二、权益保护
1、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基本生活、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2、第十八条 见义勇为行为人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遭受他人威胁,请求保护其人身、财产安全的,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依法予以救助、保护和查处。
3、第十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的人员及时予以援助和保护,对负伤人员立即送至医疗机构救治,并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综治机构或者见义勇为基金会报告。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应当建立绿色通道,先救治、后收费,及时救治见义勇为负伤人员,不得拒绝、推诿或者拖延。
4、第二十条 见义勇为负伤、致残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等相关费用,牺牲人员的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及其他财产损失,有加害人、责任人的,由加害人、责任人依法承担;无加害人、责任人以及加害人、责任人逃逸或者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承担的,依照有关规定由下列各方承担:
(1)见义勇为行为人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基金按照有关规定支付;
(2)由见义勇为行为人的用人单位给予适当资助;
(3)由见义勇为受益人给予适当经济补偿;
(4)由行为发生地的见义勇为基金(资金)支付。
5、第二十一条 见义勇为负伤、致残人员依法认定为工伤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落实待遇;符合伤残抚恤条件的,由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依法落实相应待遇。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及其遗属,按照下列规定落实待遇:
(1)依法批准为烈士的,按照《烈士褒扬条例》落实待遇;
(2)依法确认为因公牺牲的,参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予以抚恤;
(3)依法认定为工伤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落实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放遗属特别补助金;
(4)不属于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放一次性补助金。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发放;无工作单位的,由行为发生地的见义勇为基金(资金)统筹解决。
6、第二十二条 对就业困难、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见义勇为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其优先纳入就业援助,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帮助其就业创业。
7、见义勇为致残人员不能适应原工作的,所在单位应当适当调整其工作岗位,原薪酬待遇不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辞退、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
8、第二十三条 对家庭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近亲属,申请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待遇时,其享受的见义勇为奖金、抚恤金、补助金按照有关规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临时救助和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
9、第二十四条 见义勇为牺牲、致残人员的适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教育部门应当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优先安排其在公办幼儿园、公办学校入园、入学;参加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的,教育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优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湖北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