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的象形字怎么写 图片
如下图:
山拼音:shān
笔顺:丨フ丨
释义: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
2、形状像山的。
3、形容大声:山呼万岁。
4、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山楼[shān lóu]
山间楼房。
2、山寇[shān kòu]
旧时称占山为王的强人。
3、嵞山[tú shān]
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4、圌山[chuí shān]
山名。在 江苏 镇江市。形势险要,宋 在此置 圌山寨。建炎 三年,韩世忠 驻军于此,防 金 兵由海路进攻 江 浙。
5、山泥[shān ní]
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6、山梁之秋[shān liáng zhī qiū]
比喻得到良好的时机。
7、开山鼻祖[kāi shān bí zǔ]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8、穿山度岭[chuān shān dù líng]
翻越山岭。
9、出山之虎[chū shān zhī hǔ]
庚寅年出生的人。
2.仅仅"画成其物"的象形字是什么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
如:日月目山
象形字的特点很明确,就是许慎所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许慎的界说是就汉字“造文之初”的情形说的。
现行汉字,象形字很多已不象形,这说明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已褪去古文字的图画色彩,渐趋规则化、符号化。但是,考之甲骨文、金文却是很接近图画的。它们有的取事物侧视、仰视、俯视的平面形象描画出其形态,如:川、鸟、龟。
有的为了准确地表示事物而将其特点突出,如:“牛”字,甲骨文突出其弯形的长角,“母”字,则突出其双乳;有的描画出具有特征性的局部,如“羊”字,甲骨文只画出其头部,又如“木、禾、人、口、手、耳、水、鸟、隹、虎、豕”等,在古文字阶段,它们都很像一幅单线勾勒的简笔画,都是根据物体的表状,“随体诘诎”描摹出来的,一望即知其为何物,所以象形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如何象形,当然是以能使人们一见就知义为目的。因此可以画得简单而达到此目的,也就不需复杂化,这就是所谓的“独体象形”。有的事物画得太简单,不能使人一见就知义,如“果”字,如只画一个圆的果形(上面部分),人们就不知其为何物,易与其它圆形之物相混,于是就将果树一并画出来,表示这圆形之物是树上的,这样,就使人容易明白这是果实;再如“血”字,若只画“′ ”,人们也不知道这是水是沙或是血,而把像血滴的“′ ”与盛牲血之器“皿”一起画出来,就能使人联想到杀鸡宰鸭时割喉滴血进器皿的情形。象这类由两种同类或相关事物的实形组合而成的字叫合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所合的二体若分开后,一般有一体不能单独成为具有合体字义或与合体字义有关的字。如“血”字的“′”不单独成字,另如“果”之“田”,是果实的象形,不单独成字,如果说它与田地的“田”相似,那也与果实无关。像这类的合体象形字还有“眉”、“瓜”、“石”、“牟”等字。
《说文》共收象形字264个。在汉字总量中约占百分之四左右。象形字在汉字总量中虽然数量不大,但它们是组成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基础。熟悉和掌握了象形字,就掌握了汉字大量的基本构件。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象形字主要有如下一些:人体类:人又大子女尸口夫长文心手爪止毛目老臣自耳身首面眉鬼。
动物类:万飞马犬贝鸟羊龙凤羊虫肉羽龟角虎兔鱼鹿象鼠燕。
植物类:艹木禾米竹瓜来齐果桑。
服饰器物类:
刀丁力几勺巾弓门车瓦斗斤玉且册矛伞衣曲舟网豆囱其壶。
天文地理类:
山川小土日月云气井水火申丘石田永行州回雨京泉高雷。
其它:卜。
象形字的产生,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并开始成为真正记录语言的工具。
从造字方法来看,象形字最能反映本义。例如“身”字,古文字像女子侧身大腹怀孕之形,其本义为身孕。
《诗·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用的就是本义。又如“行”字,甲文、金文写如“ ╬”均象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
《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中的“微行”就是“小路”的意思。正因为象形字像实物之形,因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一望即知其为何物,也就不难察明其本义。
但是,象形字毕竟是文字,它不是写生画,不可能把每一个事物的细微差别都描画出来。例如甲骨文中的“豕”和“犬”,都是象形字,形体很相近,就不容易分辨。
文字又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提高其符号化、规则化程度的;甲骨金文演变为小篆,隶书代替了小篆,楷书又代替了隶书。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象形字的形象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后来变成了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形的方块字,它们先前的直观性已十分模糊,同时,许多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也无法用象形的方法表现,这些都是象形字表义的局限性。更多象形文字字理识字资料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3.象形字"和"的演变
一、西方文字的产生
(一)楔形文字 在纪元前3000年左右,也是西洋文字发生的初期,因记录文字的工具—纸与笔—尚未发明,采用雕刻的方式记事。当时的亚述人曾用苇管或凿子,把绘画转述过来的文字刻在黏土或砂石上,此即楔形文字。(如图1)
(图1:楔形文字)
(二)象形文字
到了纪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字,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态,与汉字一样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绘画,及表达思想的记号,也是表现声音的符号(其写法能表现发音的方法),这种符号后来被视为声音符号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较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更来得具像(如图2)。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有过交易,饱学的僧侣们于是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
(图2:埃及象形文字)
而希腊人也因与腓尼基人交易,进而认识了字母,在纪元前400年左右被予以采用。由于希腊人文化水准高,他们还发明了表达母音的文字,并把各个字母加以整理与美化。同时把腓尼基人由右至左的读法改成横写的由左至右。这就是现代西洋文字左起横写的起源。(如表一)
(表一:希腊文字一览表)
(三)罗马字母的诞生
纪元前二世纪,罗马曾与希腊发生战争,罗马征服希腊而接触到希腊文化、建 与雕刻,希腊字母亦被罗马人予以吸收与改进。对于发音复杂的希腊文字,被罗马人予以单纯化,他们以P、H代替了希腊的Φ,并想出了F,分解成单纯的发音。
至西历(西元)开始,大写字母已大致完备。大写字母广泛地通行于欧洲各国,十五世纪左右,又加入了JUW三个字母,变成今天的二十六个罗马字母,罗马人常在公共建 物或记念碑等的石材上刻些苇管笔所写的文字,使得石材所具有的趣味与手刻的原始文字之美更为突出,称此为图拉真大写字体。
(四)古罗马体
西元四至八世纪时为着抄写更多的抄本,自然需要那种快写的图拉真大写字体,于是产生了自然带有圆形趣味的大圆体字(Uncial)及半圆体字(Half Uncial)这种书写效率极高的字体常被采用在抄本中(如图3、4)。
(图3:4~8世纪 大圆字体) (图4:7世纪 半圆字体)
(五)小写字母的出现
抄本的快写由于需要笔划简单且又能分辨字母,所以尽量使上下延伸或加上豆点,以便区别。到了九世纪左右,出现了小写字母,并广泛地流布于欧洲各国、各种宗教与民族之间。至十四世纪遂形成了黑体字(Black Letter,古哥德体),并衍用至十六世纪。因十三世纪时有造纸术出现于欧洲,十五世纪又有铁笔的发明。文字便从雕刻时代进入了笔记时代。
(六)活字印刷的发明
西元1445年德国人谷腾堡(J.Gutenburg)发明活字,制作了有名的四十二行圣经,进入了印刷术的实用阶段,使得手抄的技术逐渐没落。
随着印刷术的进步,1470年尼可拉斯坚逊(Nicolaus Genson)又发明了原始罗马体(Original Roman)(如图5)。以后遂渐有更多的设计师,努力创作优美、易读的字体,并陆续发表了许多实用的字体。
于是,西洋字母的产生过程,经由埃及→腓尼基→希腊的演变之后,在罗马体上集大成,被西方世界广泛运用到现在而风行于全世界。
日 月 炙 人 门 水 家 象 鸟 龟 马 鱼 门 草 大 鸟 鹿 羊 尖 个 火 田 山 上 下 木 木 森 从 众 汉字最早就象古埃及的文字一样,是一幅幅的 图画,因为这种字差不多就是照着那个东西的形状画出来的,所以叫它象形字。比如:“山”就像一座大山的样子,在一群山的 中间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木头“木”呢,本来是一棵大树,上 面是许许多多的树枝和树叶,下面是大树的根。“水”本来画作流水的形状,现在把它变成三点水,放在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在汉字里面,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一般有三点水旁,比如:出 汗的“汗”,黄河的“河”,长江的“江”,还有流水的“流” 跟木头有关的字,它的旁边或者下边有木字,如:椅子的“椅” ,枫树的“枫”,桌子的“桌”。跟人有关的字呢,就用人字旁 ,如:“你”、“他”、“们”,还有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的 “ 休”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
4.倾斜的伞这个文章让你想到什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体会祖孙间那种温馨的情感。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三、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伞} 师:伞,象形字《说文解字》中称伞为“辙”,解释为“盖”,即遮蔽阳光和雨雪的用具。这是一种平平常常的事物。
大家随处可见,可是这把平平常常的伞却给作者带来了不平常的感受。你想了解这把雨伞的与众不同吗?让我们一同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学习第19课倾斜的伞。
(板书:倾斜的伞)引导学生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课文,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教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
我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我请同学们猜猜老师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让你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教师引导: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温情)这是怎样一把温情的伞呢?答案就在课文的语言之中。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两个画面:1、雨中外公为年幼的丹丹撑伞;2、雨中丹丹为年迈的外公称伞。)
1、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这两幅画面,指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样是倾斜的伞第一幅中伞倾向丹丹,第二幅中伞倾向外公。) (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我”眼中关于伞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引导生提问:我为什么十分喜欢下雨?板书:为什么2、品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指导看第一幅图:一老一小,走在雨中,立在伞下,这成了雨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课文哪些自然段描述了第一幅图的内容。
指名读 教师:同学们,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纸的背后,也就是用心去感受。我相信你们一定是会读书的孩子,指名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温情,让你印象深刻?教师:在大家动听的读书声中,这温馨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请同学们交流句子。3、全班交流 (1)外公便来到学校门口,打开那把墨绿色的大伞,向我招招手。
(平常) 我惊讶的发现,头顶的天空已变成一片墨绿色,绿得那样深。(外公用雨伞把丹丹全部遮住,外公对丹丹的爱,怕丹丹淋湿) 外公头顶上本来应该墨绿色的天空却变了,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
(同撑一把伞,一半是墨绿色,那是丹丹头顶上的伞;一半是灰蒙蒙的,那是外公头顶上没有被遮住的天空,体会到外公对丹丹的爱,宁愿自己淋湿,也不让丹丹淋湿了。) “你的那把大伞把我整个儿都包住了呢!”我说。
(外公对丹丹深深的爱) (2)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当学生提到一处“笑”时,教师随即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两处。
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当丹丹说伞歪了的时候,外公却笑眯眯地说:“没歪呀”因为伞没有歪向自己,丹丹也没有淋湿,所以心里很高兴,他生怕把丹丹淋湿了,学生体会出外公对丹丹的爱) 外公笑而不语。(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困惑”的意思。
然后巧妙的解释引导学生困惑的读读这一部分。引导学生在次提问,作者为什么困惑?当丹丹知道明明伞歪向了自己,可是外公却说伞没有歪。
外公又为何笑而不语?) 外公听了,开心的笑了起来。(当外公听到丹丹被大伞包住了,一点没淋湿,开心的笑了起来。
再次说明外公的爱是默默的。) “你是不是被淋湿了?”外公问。
(当丹丹发现外公的一半肩膀都湿透了,让外公赶快擦擦,可是外公没顾得上自己却先问丹丹有没有被淋湿,体现出外公对丹丹的爱。) “外公,您肩膀都淋湿了,快擦擦吧!”(学生体会丹丹爱外公。)
教师小结: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外公操劳了一生,把自己的爱无私的洒向他的亲人,这种爱是温暖,是亲情,在子孙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也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请你带上此时的感受再投入的读读这里吧!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外公仅仅是哪一次撑伞为丹丹遮雨吗?教师引导读(深情地) 过渡: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丹丹在外公的关爱下健康幸福的成长着。课文的六七八自然段也有描写亲情、爱的句子,请再读这几个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
5、学生读六七八自然段。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丹丹对外公的爱?“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我抬起头,发现我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这仍然是把倾斜的伞。
(1)引导学生理解“仍然”。(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2)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很多年过去了,我做着外公当年做的事,表达了我对外公的爱。)
教师:是啊,多少年过去了,丹丹长大了,仍然是雨在下,仍然是外公和“我”,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不变的是倾斜的伞,不变的是温情的伞,不变的是深深的爱。回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
5.象形字的故事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