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姓氏 发音Yi 的都有什么字
艾、宜、依、衣、益、夷、伊、易、翌、乙、
1. 艾: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汝艾,其后人以艾为姓;汝艾祖籍天水,故天水为艾姓发扬之郡。艾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
2. 宜:历史来源(1)出自子姓。据《潜夫论》所载,春秋时宋国子姓有宜氏。(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隋代西南夷有宜林。
3. 依:满族姓依有依尔根觉罗氏、伊穆察氏、依尔哈察氏、依拉里氏、
4. 衣:据衣氏族谱和衣姓人普遍说法,衣姓原本姓马,祖上是尚衣局负责成衣制作的,“衣”是皇帝赐的姓。衣姓目前在山东栖霞市有一部分,比较兴旺,有“先有衣马营,后有栖霞城"之说,岁月沧桑,后来衣马营变成两座坟茔,是风水宝地,原位置现建成宾馆。另外,辽宁庄河等地的衣姓也非多,据传是清朝一妇女带着几个儿子闯关东时期发展繁衍起来的。现在衣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都是从山东、辽宁两地走出去的.
5. 益:出自地名。汉朝的时候,四川广汉属于益州管辖,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后来以州名为姓,成为益姓的一支。
6. 夷:以国为氏。出自云姓,东夷有夷国。以采邑为氏。出自姜姓,齐僖公的同母弟叫夷仲年。即夷地排行仲名年。其后有夷姜。以采邑为氏。出自姬姓,周王室有夷地,后来被晋国夺走,有夷诡诸。
7. 伊: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帝王唐尧,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今河北顺平),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因此称他为伊祁氏,其后裔子孙便以伊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有一说,尧帝出生在伊水边,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在尧的后代中,有人就继承了伊氏,世代相传至今。
8. 易: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9. 乙:现行较常见汉族姓氏,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了统计分析,资料显示:乙姓在中国百家姓名中排名104位。主要分布北京、山东、河北、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山西、四川、安徽、甘肃、广西、福建、台湾等地。乙姓历史悠久,名人众多,望出襄阳、河南、荥阳、平原。汉代有乙瑛;又有乙世,南郡太守;宋代有乙太度,宁化知县;明代有乙瑄,成化进士。清代乙山研官至两广总督。乙晓光,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联合参谋部副参谋长。
10. 翌:出自有穷氏,以人名为氏。相传,夏朝著名的弓箭手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部落的首领。他当了部落首领后,不断积蓄力量,一度推翻夏代统治,夺得太康的王位。但因他喜欢狩猎,不理民事,在位不久即被家臣杀死。他的后代就用他的名字"羿"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羿氏。
2.姓氏的zi怎么写的
訾(zī)。
介绍訾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 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 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 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5.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
二、迁徙分布
1.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