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篆书的书字怎么写
如下图:
篆书,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扩展资料
篆书的演变
大篆,从汉代以来,一般人都认为是周宣王(公元前827年)时太史籀所造。如汉书艺文志载史籀十五篇,班固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许慎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篆书
2.石鼓文的字体形状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流传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国藏的《先锋》、《中权》、《后劲》等北宋拓本。
3.主要表现在哪里石鼓文的字形与哪种字体相近
大篆(籀文):大篆是周宣王时改革的文字,宣王命太史作「史籀」十五篇,删繁整理,统一成一种新的文字形式。
「史籀篇」和「仓颉篇」、「爰历篇」一样,同为与书法相关的文章,并不是史官创字的纪录,而是当时教导儿童书写的字书。 大篆 大篆 石鼓文大篆这种字,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官籀创造出来的。
也有人说,太史官籀第一次改变上古的文字,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称为篆。篆是传的意思,传播它的道理、规律,并且可以运用到无穷无尽的事中。
甄酆审定六书,第三就是篆书。据《说文解字序》记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由此可见,八体书法中,第一就是大篆。另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记载,《史籀》十五篇,是指周宣王时期的太史官创作大篆十五篇,到建武时期丢失了六篇。
从此,官府便根据这些字制定成册,并用来教授他人,称为《史书》,一共收进去九千字。 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著有《大篆》十五篇。
大篆是相对於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
今其文散见於《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大篆传为周宣王太使籀所做,其 后盛行於西秦为有别秦统一后之 篆书,故称之为大篆。 大篆传世 之作品极少,一般以石鼓文、诅 楚文为代表。
大体而言,大篆字 体比金文端整,结构却较小篆复 杂。 后世学大篆者,以清末民初 吴昌硕所临石鼓文最为有名,吴 昌硕并非绝对忠实临摹石鼓文, 但却在杨沂孙的基础上益肆发 挥,把石鼓文写的出神入化,甚 至将书、画、篆刻融为一体,以 石鼓文大篆笔法贯通之,而形成 一种苍浑矫健、遒劲郁勃的艺术大篆字体 风貌。
清代擅长书法的人,同时 也对篆刻 有独到技巧, 篆刻艺术在此时发展十分 蓬勃,一直至民国初年亦 是如此,其中以书、画、篆刻三项专长扬名中外的 吴昌硕,更是著名。《石鼓文》局部吴昌硕(1844~1927) 原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在七十岁以后以字代名,浙江安吉人,曾居住苏州,上海,做过安东知县,他的书法除擅长篆书外,也精於篆刻,他写篆书并不拘古法,往往时出新创意,而独树一格,尤其对石鼓文的临 习最得心应手,另外在书方面也有极高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年轻时,极力研习书法与篆刻,凭其坚强的毅力,五十岁开始学画,并将书法篆刻的艺术观念融入绘画之中,创造自我风貌,其中梅花最能明显表达其书法的篆书功 力。所谓的「石鼓文」亦如「金文」是指刻在某材质器物而言,它的起源於周代,是现存最早刻在石上的文字,唐初在陕西西凤翔被发现,但曾遗失乙次,直到宋代又被找寻存放於宋徽宗时的保和殿,金人欲灭宋则转运到北京。
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分刻十个为一组的四言诗,每鼓约三尺,记载秦国君王游猎的事情,据专家考证,它是周宣王时代所刻,有人说是周文王作的石鼓,在宣王时刻的字。另外有种说法,它是周成王时所完成的,其实真正的年代,石鼓文应在秦襄公八年之器物。
石鼓文它的字体是未演变成小篆前之文字,於是文字学家把它归纳为大篆」的系列里,也是往后学『大篆』最佳的基本范例,它的字形富规则性,笔画带有厚重与劲道气势,据说影响秦朝发展小篆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