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木紫伊的古文怎么写
“端木紫伊”的小篆写法:
“端木紫伊”的大篆写法:
2.王羲之爱鹅的详细古文及翻译
出处: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列传 第五十
王羲之**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3.东坡逸事 古文翻译
苏轼担任钱塘太守的时候,有一个百姓前来诉苦,说卖扇子的人欠了自己两万银子,便抓来了那个卖扇子的人,卖扇子的悲伤地说:“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严寒,有扇子又卖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偿还债务。”苏轼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过来,便拿起桌上的办案时所用的毛笔随意地写了行书,草书的字,并画了枯木和竹石就交付给他。(卖扇子的人)刚刚出门,人们竟然用一千元钱买一把扇子,原本卖不出去的扇子全都卖光了。后来卖扇子的人也把所欠的钱全部还清了。
原文: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此文出自宋朝·苏轼《东坡逸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坡逸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人要学会变通。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4.《陈际泰传》文言文翻译
《陈际泰传》原文: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陈际泰传》翻译:
陈季泰,临川人文学大师。家境贫寒,不能由老师学习,没有书,有时带着孩子在附近看书,偷看。我从表兄弟那里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四个角变得模糊了,没有可供阅读的分句。我根据文学意义来判断区别(应该有停顿的地方),所以我熟悉这本书。十岁的时候,我在我叔叔的药箱里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他催促他去田里。陈继泰把《诗经》带到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诗经》。所以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很长一段时间后,他回到了临川,与艾南英等八部诗作齐名。陈吉泰的诗歌和作曲写得很好。勤奋,一天能写二三十首诗,写过一万首诗。这次考试的诗歌和散文的数量与陈季泰不匹配。
扩展资料:
《陈际泰传》创作背景:
陈际泰才思敏捷,写作速度极快,有时一天能写二三十篇,一生之中作文多达万篇。史书称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诣较高。他将经史古籍融会贯通,自辟门径,借题发挥,驰聘才思,抒发己见,被人称为八股文大家。
崇祯三年(1630),陈际泰才得中举人;崇祯七年中进士,时年68岁。十年,被授行人(掌册封、传旨的官),赴贵州监考。十三年,奉旨护送已故相国蔡国用灵柩回乡,次年于济宁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岁。
其著述多阐发经籍,有《易经说意》(又名《读易正义》)7卷、《周易翼简捷解》16卷、《群经辅易说》1卷、《五经读》5卷、《四书读》10卷,均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辑《临川文选》、《临川文献》和《江西五家稿》分别选人一卷。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陈际泰 (明朝学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一)
5.程门立雪的文言文及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选自《宋史·杨时传》)
【译文】
杨时,字中立,剑南将乐人。儿时他便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就专心研究经史典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熙宁、元丰年间,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当地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一精一要(即理学),黄河、洛水周边地方的文人都争相拜他们为师。当时,杨时正值调任,但为了拜师而未去赴任,后在颍昌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待到杨时归去时,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杨时听说后,即在卧室设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之后,他又到洛一阳一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约已经四十岁了。一日拜见程颐,程颐正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便一直侍立在侧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来,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与他一交一 游,而他自号为龟山先生。
扩展资料: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
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典故
有关“程门立雪”的最早史料,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一个是《宋史》中的《杨时传》:杨时和游酢“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6.慕容白曜的那篇古文翻译
慕容白曜,是慕容元真的玄孙。
父亲慕容琚,历任官职都以廉洁清白著称,朝廷赐给爵位为高都侯。慕容琚卒于冠军将军、尚书左丞任上,朝廷追赠为安南将军、并州刺史、高都公,谥号为简。
慕容白曜年轻时曾任中书吏,由于性情敦厚正直而在东宫供职。高宗即位以后,授予他北部下大夫之职。
慕容白曜袭承父亲的爵位,迁任北部尚书。他在职位上,执法甚严无所偏袒,高宗对他十分宠爱。
高宗驾崩之后,慕容白曜与乙诨共同辅佐朝廷政务,迁任尚书右仆射,晋爵为南乡公,加授安南将军。 刘彧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同时以州城归附于朝廷,皇帝令镇南大将军尉元、镇东将军孔伯恭率领军队前往接应他们。
但刘彧的东平太守申纂屯军于无盐,并州刺史房崇吉屯军于升城,阻拦朝廷使者。皇兴初年(467),朝廷加授慕容白曜为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征南大将军、上党公,屯军于石高石敖,作为各路军队的后继。
慕容白曜率军在无盐城攻击申纂,占领了东边的外城。当天夜晚申纂逃遁,慕容白曜派兵追击抓获了他,并俘获了城中男女数千口。
早先,刘彧的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同时派使者表示归附朝廷,不久刘彧派人对他们进行招安抚慰,他们又归顺刘彧。慕容白曜攻克无盐后,回军攻打升城。
肥城戍主听说魏军到来,弃城逃走,魏军缴获城中粮食三十万斛。慕容白曜到达升城之后,垣苗、麋沟二戍敌军拒守不降。
慕容白曜用一千多骑兵袭击麋沟,麋沟守敌溃败,跳入济水而死的有千余人。接着攻击垣苗,又攻破该戍,缴获粮食十余万斛,从此魏军军粮十分充足。
先前,淮阳公皮豹子等人一再进攻垣苗未能取胜,而慕容白曜却在一旬之内,连续攻占四城,军威震慑齐地。显祖对他十分赞赏,下达诏书说:“你总领大军,讨除不肯降服之敌,矛戈所向,无不摧靡,旬日之内,连拔四城,韩信白起之功,怎能有过于此?虽然升城戍将房崇吉死守不降,但其危亡已定,溃在旦夕。
应当尽力推崇威略,务必保存我军实力,不要穷兵极武,以使将士劳顿。况且讨伐罪人怜悯百姓,是国家的律令法典,应当以恩德进行招抚,以使重生的恩泽,加之于百姓。”
升城不肯投降,慕容白曜非常气愤,于是纵兵登城,杀死敌军数百人,房崇吉连夜逃遁。慕容白曜抚慰城中百姓,一个也不杀戮,百姓都很感激。
俘获了房崇吉的母亲和妻子,慕容白曜对她们也以礼相待。 刘彧派他的部将吴忄喜公率领数万人马,想要侵犯彭城。
镇南大将军尉元上表请求增兵。显祖令慕容白曜率军前往。
他到达瑕丘时,身患疾病。当时泗水忽然枯竭,船只不能前进。
吴忄喜公只得退走,慕容白曜因而滞留在瑕丘。正好房崇吉与他的堂弟房法寿窃据刘彧所属的盘阳城,用来赎回他的母亲和妻子。
慕容白曜从瑕丘派将军长孙观等人率骑兵入马耳关前往接应他们。长孙观到达盘阳,各县全部归降。
平东将军长孙陵、宁东将军尉眷率军东讨青州,慕容白曜率军从瑕丘进攻历城。慕容白曜给敌将写了一封信明申大义说:“上天抛弃刘..,祸难滋生发展,骨肉兄弟,自相诛戮,君臣上下,不再有纲纪。
徐州刺史薛安都、豫州刺史常珍奇、兖州刺史毕众敬等人深察存亡之势,幡然归附仁义。所以朝廷接纳其诚心,委任以南边的重任。
这都是眼前之所见,东西所俱闻的事。无盐戍主申纂竟敢放纵奸邪,劫夺朝廷使者,官军刚一来到,立刻束手就擒。
房崇吉固守升城,不久也就溃散。从襄阳以东,至于淮海,莫不望风披靡,服从正化。
原说东阳、历城的有识之士,上思薛安都等人的荣显,下念申纂之灭亡,能够追悔前罪,幡然悔悟。但他们执守愚迷,不能改过自新。
本人统领大军,扫定北方。渡过黄河方知十二之虚说,来到齐境则想一变之清风,踟蹰四望,依旧何其遥远。
故此事先投以书信,晓谕成败得失。见机而动,是《周易》中所称;去危就安,乃人情常理。
倘若认为细小草介是高大,不思改悔是美德,那么微子就会受到时人的憎恶,纪季就会受到世人的讥讽。我大魏功德累世,仁德无边,军威所向,无不披靡。
当然不是三吴弱兵所能抗拒的。况且事到如今,已成土崩瓦解之势。
刘彧的威势不能控制秣陵城,政令不能传达到在外的将领,又怎么能够浮江越海,赴危救急。依靠他来救援,何异于马蹄印积水中的鱼,想要到江海中去。
蝮蛇螫手就砍断手,螫足就砍断足,实在是忍受肌体之痛以救性命。如若遵奉道义而行动,并无割身之痛,而且可以保家宁宗,长守安乐。
这是明智之人所应当深思熟虑的自求多福之举。” 崔道固固守不降,慕容白曜构筑很长的土围子用来攻城。
长孙陵等人率军到达青州之后,沈文秀派使者前来请求投降。魏军进入西边外城,士兵颇有抢掠的行为,沈文秀因此而反悔,于是固城拒守。
皇兴二年(468),崔道固和兖州刺史、梁邹守将刘休宾一起自缚前来归降。慕容白曜都亲释其缚而待之以礼。
慕容白曜把崔道固、刘休宾以及他们的僚属都送到京师。后来就把这两城有民望的人迁徙到下馆,朝廷设置平齐郡,让他们居住在怀宁、归安两县。
其余的人全都作为奴婢,分别赐给朝中百官。慕容白曜虽然是军旅中的人,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