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写的诗
诗名:游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七绝 类型:山水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
诗词名:送剑与傅岩叟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体裁:七绝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2.辛弃疾写了哪些诗
东坡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
重帘下遍阑干曲。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花时爱与愁相续。
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1578.shtml清平乐.村居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田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43.shtml满江红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 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 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 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 黄昏,栏干曲。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157.shtml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405.shtml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330.shtml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262.shtml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3645.shtml浪淘沙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
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poem/0/poem_659.shtml。
3.写一首辛弃疾的诗
辛弃疾知名诗词(其中五首):
1.《丑奴儿》【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2.《摸鱼儿》【宋】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3.《南乡子》【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4.《青玉案》【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5.《永遇乐》【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辛弃疾写的诗有哪些
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
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
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5.辛弃疾写的诗及其的大概意思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
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
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
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
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 ”,“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 ,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希望能给你帮助!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 ,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6.辛弃疾写的诗和词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木兰花慢》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鹧鸪天》
·辛弃疾——《念奴娇(二)》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念奴娇》
·辛弃疾——《水调歌头(二)》
·辛弃疾——《辛弃疾-水调歌头(一)》
·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水龙吟》
·辛弃疾——《最高楼》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摸鱼儿》
·辛弃疾——《虞美人·赋琵琶》
·辛弃疾-虞美人·用前韵送杜叔高
7.求一首辛弃疾写的诗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8.辛弃疾的诗
水调歌头 辛弃疾
白日射金阙,虎豹九关开。见君谏疏频上,高论挽天回。千古忠肝义胆,万里蛮烟瘴雨,往事莫惊猜。政恐不免耳,消息日边来。
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未应两手无用,要把蟹螯杯。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
赞扬汤朝美堂堂正正地把“谏诤之箭”,对着帝王居住的地方射去;哪怕是有虎豹把守的九道门,也敢于冲破而入,终于使皇帝听到了他的政见。汤朝美屡次向皇上进谏,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不怕担风险,而以匡时救弊为己任。这一副忠肝义胆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可惜的是,这样的人物却遭到贬谪,流贬新州,到“ 万里蛮烟瘴雨”(十分荒凉的地方)的地方去受苦。因为有才干的人终会发迹的。末了,用东晋谢安的话:“政恐不免耳”眼前你不是已经奉诏内调了吗?恐怕还会有消息从皇帝身边下来。
作者对自己的处境,只有付之一笑。笑什么呢?门前长满荒草,小道也长满苔藓,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彻底被世人抛弃了。未必我这双手就没有用处,不是可以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怀吗?试想,当国步蜩螗之际,他那双屠鲸剚虎的巨手,不能用来扭转乾坤,却去执杯持蟹,这是人间何等不平事!,借酒消愁,打发日子。于是,只有“说剑”、“论诗”、“醉舞”、“狂歌”。他认为这样做,是堪哀的。最后一句,我春秋正富,本不是衰老的时候;但忧国之思,添我满头霜雪,这是一层。国事不堪寓目,醉中尚可暂忘,醒来则不胜烦忧,此白发乃“——醒时栽”也,又翻进一层。白发并不是自然生出来的,而是“栽”上去的,可见为国势之操劳宦途之喜悲使我年富而白发徒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