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字的行书写法,求图片
“补”字的草书写法如下:
补 [ bǔ ]
基本字义:
1、将破裂、破损的地方修好。
2、添足所缺少的。
3、助益、裨益。
4、补充养分。
组词:
补丁、补助、补充、补救、补贴、校补、补偿、抵补、补色、追补、互补、织补、补苗、无补。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补”字的行书写法如下:
文言版《说文解字》:补,完衣也。从衣,甫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补,缝钉,使破衣服完好。字形采用“衣”作边旁,采用“甫”作声旁。
词语解释:
1、补色 [ bǔ sè ]
释义:
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而使人产生白色感觉时,这两种色光的颜色就互为补色。也叫余色。
2、抵补 [ dǐ bǔ ]
释义:补足所缺的部分。
3、补苗 [ bǔ miáo ]
释义:农作物幼苗出土后,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时,用移苗或补种的方法把苗补全。
4、无补 [ wú bǔ ]
释义:没有好处;没有补益。
5、补丁 [ bǔ ding ]
释义:补在破损的衣服或其他物品上面的东西。
2.稳字的行书写法图片
“稳”字的行书写法如图所示。
行书的简介:
【基本释义】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书写特点】
1.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2.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3.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3.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
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
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
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
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
(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
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
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
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
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
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
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
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
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
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
“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
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
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
“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
“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
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
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
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
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
“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
“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
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
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
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
“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
4.【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到的“富贵万岁”瓦当,形制、大小、书风因模而别.永固陵前的“忠贤永贵”瓦当,直径是16厘米,字体属。
5.中国书法之草书,草书成就最高的是谁
张旭,唐代书法家。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袭真藏。那时候,张旭有个邻居,家境贫困,听说张旭性情慷慨,就写信给张旭,希望得到他的资助。张旭非常同情邻人,便在信中说道:您只要说这信是张旭写的,要价可上百金。邻人将信照着他的话上街售卖,果然不到半日就被争购一空。邻人高兴地回到家,并向张旭致万分的感谢。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6.谁知道草书的由来
自汉以来帝王将相皆善草书,但另有二职却不能忽略,就是长史和宦官。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长史,官名。战国末年秦已置,李斯至秦,曾任此官,职责不详。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皆置,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太守掌兵,西域长史后代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汉末州珠算也有史。
魏、晋与两汉略同。南北朝带将军号开府的刺史,属官也有长史,且多兼任首郡(即刺史驻地)太守。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隋以后,三师、三公无幕僚,三省长官的属员亦无长史。唐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宋州府无长史,仅亲王府、都督府有此官。后各代王府也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其他政府机构,仅元储政院设。汉代丞相和将军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魏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多设长史。
见史记记载“尉史知汉谋,乃下,具告单于。单于大惊,曰:“吾固疑之。”乃引兵还。出曰:“吾得尉史,天也。”以尉史为天王。”我在此想说明是长史一职重要性,另外作为辅助官员,肯定跟著书立说,书信,记录,奏折等工作密不可分,这样会较长时间的使用书写工具,书艺应当不低,创新也理所应当。长史在记录着主人们的言行的同时,会不会也给皇帝一份呢?到底充当什么角色呢,从史记看来地位重要。密折又是什么字体呢?军事情报又是以什么字体来传送的呢?草书作为一种特殊的,难识别的字体,当时应该起到关键作用。用于传送情报即使被拦截,也不能辨别。这也是早期草书没有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皇帝身边的人是宦官,且看宦官又做了什么。书艺公社以打造“第一书法互动媒体”、建设“中国书法之门”之目标而矢志不渝!
史游,西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时官黄门令。曾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作《急就章》,后人称其书体为章草。因草创之义,称为“草书”或“章草”。唐张怀瓘《书断》说:“章草者,汉黄门令所作也。”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这个时期的草书有形成规范的意思。随后西汉灭亡,东汉兴起。书艺公社(SHUFA.org)以打造“第一书法互动媒体”、建设“中国书法之门”之目标而矢志不渝!
另一宦官,蔡伦,汉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章帝即位时入宫,章帝病重时封为尚方令。蔡伦和汉章帝的关系可见一斑,蔡伦又和喜欢书法的邓皇后关系密切。
邓皇后的祖父又是邓禹。(云台28将的第一位,中兴功臣之首的邓禹邓仲华。)蔡伦发明纸过程中肯定是得到了汉章帝和邓皇后的大力支持。如果草书悠悠道来,还需要改进造纸术吗?这个时期肯定是草书发展遇到瓶颈,帛,麻纸难当其任,流利和快捷的草书需要大量,廉价的纸。
中国书法之门,第一书法互动媒体此后大量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诞生了,就不一一例举了。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有实证的有前凉李柏的文书(326—356西域长史),西晋陆机平复帖(261—303平原内史,祖陆逊是东吴丞相)。
7.天下第二行书是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知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道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内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元鲜于枢跋语谓:“《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元陈深日:“《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 岂非当容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 而反极工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