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幼儿喝水环节的准备与指导
幼儿在园是否具有喝水的意识,是否能够喝足量的水,不仅意味着幼儿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更从深层次反映出班级的心理氛围及师幼关系的质量。因此,幼儿在喝水环节中呈现出的状态成为衡量班级工作质量的显性指标之一。结合幼儿园喝水活动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出喝水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要点。
◆懂得喝水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喜欢喝白开水,逐步做到主动喝水。
◆在取放杯子、接水、喝水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口杯。
◆能独立喝适量的水。
◆养成安静、有序喝水的良好习惯。
◆在成人指导下,学习根据身体需要适量喝水。
◆知道按时喝水,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喝水。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个体差异,或细致周到地帮助、吸引幼儿,或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主动性,指导幼儿实现喝水环节中的自主管理,逐步提升幼儿主动喝水的意识与能力。
1、托,小班幼儿
◆为幼儿准备温度适宜(30℃左右)的白开水,为托班幼儿接好半杯水(约1 oo毫升)。在托班幼儿人园前为每个幼儿的口杯制作不同的标记,比如小花、太阳、草莓、樱桃等。在摆放幼儿口杯时,注意要露出标记,且口杯把手朝外,方便幼儿拿取。
◆在幼儿喝水前观察盥洗室的地面是否干燥,为幼儿喝水提供安全的环境。幼儿手脏时,帮助幼儿洗干净手。
◆以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喝水的愿望。组织幼儿轮流喝水,每4—5名幼儿一组。
◆提醒幼儿端取自己的口杯喝水,指导小班幼儿有序、独立接水,提醒幼儿接水时眼睛看着口杯,接半杯或三分之二杯水。
◆指导幼儿握好杯把,端稳口杯,轻轻走到喝水区,一口一口慢慢喝,提醒幼儿不把水洒到衣服或地面上。
◆随时提醒幼儿安静喝水,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喝水行为,对说笑、打闹的幼儿给予指导和纠正。关注幼儿嘴巴或衣服的前**位是否有水迹,及时用毛巾帮幼儿擦干或更换晾晒。
◆鼓励幼儿喝完杯中的水,注重发挥教师自身或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带动喝水困难的幼儿共同喝上足量的水。将口杯放到固定位置。
◆准确把握幼儿的喝水量。通常情况下,每位幼儿每天在园大约喝水600ml。特殊情况时,比如身体不适、运动后出汗过多、天气炎热等,要给予个别照料,适当增加喝水量。
◆注意把握喝水时机。在上午lO点左右、户外活动后、午睡起床后、下午15:O—16:OO,及时组织幼儿喝水。
◆幼儿不小心洒水时,及时擦拭地面,避免幼儿滑倒、摔伤。
◆在盥洗室用不同标记或图案划分出等待区、接水区、喝水区,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提出指导建议。同时,倡议家长在清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半小时提醒幼儿适量喝水。
2、中、大班幼儿
◆为幼儿准备温度适宜的白开水(30℃左右)。
◆提前擦拭、整理盥洗室,保持室内干燥和整洁。
◆组织幼儿喝水前洗干净手。
◆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端取口杯,接适量的水。
◆关注幼儿喝水情况,对聊天、打闹、拿着杯子乱跑的幼儿及时提醒和引导,及时表扬幼儿有序等待以及在固定的区域安静喝水等良好喝水行为。
◆帮助幼儿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喝水量。比如,感冒发烧、小便发黄、天气炎热、吃了较干硬食物后要增加喝水量;饭前半小时之内不要喝水;运动后休息一会儿再喝水等。
2.如何引导幼儿自觉地饮水
指让幼儿在拟人游戏中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为游戏所贯穿,教师可以把游戏中的情景或人物延伸到喝水的环节。例如,小汽车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小汽车需要加油了!”然后,自然地引入喝水环节。
2、儿歌故事法
指利用儿歌如“小水滴”或者故事如“小水滴旅行记”引起幼儿喝水的兴趣,激发幼儿喝水的愿望。
附:儿歌——小水滴
小水桶,大肚皮,里面藏着小水滴。
小水滴,别着急,宝宝马上来接你。
咕嘟嘟,咕嘟嘟,水滴跑进肚子里。
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大海妈妈有许多调皮、可爱的水滴宝宝。有一天,小水滴们对大海妈妈说:“妈妈,我们想去旅行,鱼姐姐说,外面的世界可精彩了。”大海妈妈笑了笑,指着太阳说:“好!太阳公公会帮你们忙的。”太阳公公听到了,说:“小水滴们,快来吧,我带你们旅行去。”这时,小水滴感到自己轻飘飘起来,它们变成了水汽向空中飞去。飞呀飞,飞到了云妈妈的身边,云妈妈说:“孩子们,快到我的怀里,让我带你们去旅行。”小水滴飞到了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一下子变胖了。云妈妈带着小水滴到处旅行,小水滴看到了茂密的森林、可爱的动物、美丽的城市……最后,小水滴来到了北极,北极好冷啊。小水滴不禁哆嗦起来。一阵大风吹来,小水滴从云妈妈的身上掉了下来。寒冷的风让它们变成了雪花,一片一片地落到了北冰洋。“好冷啊,我们想回家。”于是,小水滴顺着北冰洋一路游去,游了好久好久,才回到了家。“妈妈,妈妈,我们旅游回来了。”它们高兴地向妈妈讲起了旅游的见闻。
3、环境提示法
指通过教室环境渗透引导幼儿多喝水。幼儿的年龄不同,环境创设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饮水区,教师把饮水桶或饮水机装饰成奶牛的样子,幼儿接水的时候就像在给奶牛挤奶,这样的环境比较适合小班的幼儿。到了中、大班,教师可以在饮水区张贴一些图片来展示饮水对身体的好处。教师还可以在卫生间的墙上张贴一些不同颜色的小便的图片,把它们作为饮水的提示图。例如,在幼儿小便时引导他们观察自己小便的颜色,并对照提示图中的对应的颜色引导幼儿适量地饮水。
4、记录监督法
即让幼儿记录下自己每天喝水的次数和饮水量。这种方法适合中、大班幼儿。根据幼儿记录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选择多种记录的形式。刚开始可以选用插卡记录或贴画记录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好操作,幼儿容易掌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记录水平的进步,可以引导他们用画图表和填表格的记录方法,这种方法利于幼儿了解自己近期(一周)的饮水情况,每天可以做对比。
5、增添味道法
我们不提倡幼儿经常饮用饮料或用饮料代替白开水。所以,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或直饮水。但是在特殊的季节,如干燥的秋、冬季,可以给幼儿添加水果茶或花草茶,与白开水交替给幼儿喝,用山楂片泡的水、用菊花泡的水,还有用柠檬片泡的水都是不错的选择。把泡好的水果茶倒入凉杯,让幼儿自己倒茶、喝茶,幼儿品尝的兴趣浓厚,也增添了喝水的乐趣。
6、鼓励表扬法
与记录监督法同时使用效果较好。指根据幼儿的饮水记录进行表扬,树立榜样,以保持幼儿自觉饮水的行为。但是要注意,有些幼儿可能为了得到表扬有时会没有喝水也记录或多记录。所以,教师要结合自己或其他小朋友的观察与监督实施这种方法。
7、经验交流法
8、教师榜样法
在一天的活动中,教师也是要喝水的,教师的饮水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所以,教师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和幼儿一起饮水、和幼儿一起做饮水记录看看老师喝了几杯水等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9、家园协作法
有些幼儿不爱在幼儿园喝水与家庭的饮水方式有关。比如,幼儿在家里习惯了喝饮料、果汁,不经常喝白开水;还有的家长用幼儿喜欢的饮料来代替白开水。
3.幼儿园安全教育 怎样和喝水
误区一水喝得越多越好。幼儿生长代谢旺盛,对水的需求量比成人多。但是幼儿的水代谢器官功能还未完善,调节和代谢功能差,容易出现水代谢障碍,若让孩子喝水过多则会影响健康。若孩子一次或多次饮用过多的水,而肾脏对过多的水分又未能及时排出,便会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降低,可能会出现头昏脑涨,甚至意识障碍等“水中毒”现象。还有,幼儿排尿的调节功能还很不稳定,若喝水太多,可致排尿“开关”失灵,导致尿频或遗尿,还可能出现神经性排尿困难。所以,家长对孩子每日的饮水量应有所控制,每次不超过200毫升,帮助孩子的机体充满水分。
误区二口渴时才想起喝水。一般情况下,幼儿在口渴的时候会一次性大量进水,殊不知这样会淡化胃酸,减少胃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杀菌。还有在口渴的时候,孩子会大口吞咽,喝水太快、太急,会无形中把很多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胀,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次饮水,不要等口渴时才让孩子喝水。
误区三餐后立刻饮水。幼儿在餐后,会感觉到口渴,因此会马上饮水,但是我们知道进餐5―10分钟后,胃酸就开始大量分泌,帮助消化食物,饭后在已充满食物的胃里涌入大量水分,就会冲淡胃酸浓度,反而易造成消化不良、积食等。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饭后少喝几口水,一是帮助清除口腔食物残渣,二是帮助胃内食物均匀地接受胃酸消化,如果孩子特别渴的话,可以在饭后半小时再饮一定量的水,这样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幼儿园饮水活动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