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简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
瑞氏染色是目前最常用而又最简单的染色方法。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和酸性染料伊红组成的复合染料,用 甲醇作溶剂。
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 M )与伊红( E )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吸附其中的有色物质而着色。 在配制的瑞氏染液中美蓝如放置过久即可氧化而含有天青,美蓝天青与伊红化合物能使核染成紫红色,但不能使胞浆染为蓝色,多余 美蓝就可以 使胞浆染成蓝色,染色主要是化学作用,是离子彼此结合的反应。
伊红负离子和美蓝正离子作用后,变成中性的伊红化美蓝,久置后经氧化而含有天青。此三种染料分别和细胞核及浆中的NH3+和COO-等结合,使细胞核及胞浆着色。
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胞浆红色,细胞核蓝色。
2.求瑞氏染色的原理~多谢
瑞氏( Wright ' s staim ;美蓝-伊红Y)染色:
1 .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美蓝( Methvlem blue )和酸性染料黄色伊红( Eostm Y )合称伊红美蓝 染料即瑞氏 (美蓝-伊红Y)染料。
伊红钠盐的有色部分为阴离子,无色部分为阳离子,其有色部分为酸性,故称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通常为氯盐是碱性的,美蓝的中间产物结晶为三氯化镁复盐,其有色部分为阳离子,无色部分为阴离子,恰与伊红钠盐相反。
2 .用 甲醇作瑞氏 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甲醇是瑞氏染料良好溶剂,有两种作用:
( 1 )甲醇使瑞氏染料中美蓝( M )与伊红( E )在溶液中离解,可使细胞成分选择性吸附其中的有色物质而着色。
甲 醇
ME (瑞氏染料)—— —— → M + + E -
在配制的瑞氏染液中美蓝如放置过久即可氧化而含有天青,美蓝天青与伊红化合物能使核染成紫红色,但不能使胞浆染为蓝色,多余 美蓝就可以 使胞浆染成蓝色,染色主要是化学作用,是离子彼此结合的反应。
( 2 )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3. 瑞氏染液配制:
(1) 瑞氏染液配制:
瑞氏染料 830gm 或 1g
甲醇( AR ) 500ml 或 600ml
先称干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 用乳棒轻轻 敲碎染料成粉末,再行研磨至听不到 研芝麻声 即呈细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乳缸内显“一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倒入 一 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乳钵内染料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存室温暗处,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一般储存 3 个月以上为佳。
(2) 缓冲液:
1) 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 pH 值的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 缓冲液须保持 一定的 pH 使染色稳定, PBS 的 pH 一般在 6.4~6.8 ,偏碱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 酸基起 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则与缓冲液中的碱基起中和作用,使 pH 恒定。
2) 缓冲液配制( pH6.4~6.8 ,弱酸性):
配方 1 : 配方 2 :
1% KH 2 PO 4 30ml M/15 KH 2 PO 4 73.5 ml
1% Na 2 HPO 4 20ml M/15 Na 2 HPO 4 26.5ml
H 2 O( 新鲜 ) 加至 1000ml
置室温黑暗处,瓶口密封,防止霉菌污染,如有污染则应报废。
3.瑞氏染色的步骤是什么
操作步骤:
1.滴加瑞氏吉姆萨A液(约0.5ml-0.8ml)涂片上,并让染液覆盖整个标本染色1min;
2. 再将瑞氏吉姆萨B液加于A液上面(滴加量为A液的2-3倍),以嘴或洗耳球吹出微风使液面产生涟漪状,使两液充分混合,染色3-10min。(染血片时间可略短,染骨髓片时间应视细胞量多少而异)
3.水洗(冲洗时不能先倒掉染液,应以流水冲去,以防有沉渣沉淀在标本上),干燥、镜检。
注意事项:
1. 染色时间须视何种标本,涂片厚度,有核细胞多少,何种细胞及室温等而定;通常染血液涂片时滴加B液后染2-4分钟,染骨髓片则应不少于8分钟;气温较低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染色结果如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变碱,则考虑是否染色时间太长所致。
2.做骨髓涂片时,因为骨髓纤维蛋白含量较高,凝固较快,所以涂片过程要快。骨髓不可用草酸盐抗凝,否则会使血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致密,胞浆空泡形成,出现草酸盐结晶。
3.染液量需充足,勿使染液蒸发干燥,以防染料沉着于涂片上。
4.做细胞染色时,当天气寒冷或湿度较大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或在染色时脱片。
5.染料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
6. 本试剂应由专业人员使用。
拓展资料
Wrfeht和Giemsa都于1902年报告了各自的新的血液学染色剂,其主要特点是在制备多色性亚甲蓝(主要指天青B)方面做了改进,使血细胞和疟原虫着色较好,操作简便。
上述染色法均是含伊红和亚甲基蓝衍生物的复合染料。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瑞氏染色法常用于血液、其他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涂片中各种细胞的染色,有利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对细胞进行分类检查。
【染色原理】
瑞氏染色分两相进行,第一相是酸性染料伊红与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等结合;碱性染料天青B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核染色质(chro-matin)、特异中性颗粒、血小板及富含核蛋白的胞质结合。第二相是天青B和伊红在适宜条件下形成紫色的天青B一伊红复合物(azure B-eosin complex),这种复合物是形成Romanowsky-Giemsa效应的基础。
Romanowsky-Giemsa效应包括:①白细胞核染色质染成紫色,疟原虫的染色质染成红色;②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及血小板颗粒区染成紫色;③产生本效应必须有两种染料参与,一种是天青B,另一种是伊红。
Wittekind(1985)指出,天青B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结合,而伊红既与DNA分子中的阳离子部位结合,又与天青B结合,与天青B的结合力来源于电子供一受体的电子转移力,天青B的甲氨基(-NHCHs)与伊红分子中的叛基(-COOH)间形成氢键。因此,天青B是噻嗪类染料中能与伊红形成复合物的最佳选择,因为拥有四个甲基侧链的亚甲蓝不能以氢键与伊红结合。
甲醇除作为染料的溶剂,能将瑞氏染料解离成带正电荷的天青B和带负电荷伊红外,因其具有脱水力,还可将细胞固定为一定形态,并使蛋白沉淀为颗粒状、网状结构,增加细胞与染料的接触表面,增强染色效果。
细胞中的各种有机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染料等对环境的州值非常敏感。如环境偏酸,氢离子增多,降低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增强伊红着色,出现异常红染;相反,则可出现异常蓝染。最佳环境应维持在PH值6 4~6、8.因此,必须使用缓冲溶液。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_瑞氏染色
瑞氏染色原理及方法_医学教育网
4.瑞氏吉姆萨染色原理
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PH对细胞染色有一些影响。细胞里各种成分均不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里正电荷增多,易和伊红结合,染色为偏红;在偏碱性环境里负电荷增多,易和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
所以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用正经片一定清洁,要无酸碱污染。配制顼特液一定用优质甲醇,稀释染色一定用缓冲液,冲洗一定用水应近中性,不然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于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的。
扩展资料
常用的细胞染色方法有:
1、简单染色法,常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等进行简单染色;
2、革兰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脱色以及番红复染四个过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剂主要是由伊红美蓝组成;
4、吉姆萨染色法,吉姆萨染色原理与结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染色细胞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1、偶氮偶联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作用下,产生分解产物,再与重氮盐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证明酶的存在。
2、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作用于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的联苯胺形成蓝色沉淀。
3、普鲁士蓝法:细胞内、外铁与酸性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姆萨染色
5.瑞氏染色步骤
瑞氏染色法:为了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进行染色。
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而来。目前常用瑞氏染色法。
【目的】掌握血涂片的染色方法。【原理】把已制成的血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
其着色的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及化学亲和作用。不同种类的细胞及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及不结构,对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因而使不同种类的细胞染成不同的颜色,呈现各自的特点。
【器材】我们今天的器材是:载玻片、推片、吸耳球、显微镜。【试剂】1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eosin,E)和碱性染料亚甲蓝(methylene blue,M|+)组成的复合染料。
★亚甲蓝(又名美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氯化美蓝。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即天青)。
★伊红通常为钠盐。★将适量的伊红,美蓝溶解在甲醇中,即为瑞氏染料。
甲醇的作用:一是溶解美蓝和伊红ME,使其解离为M+和E+,后两者可以选择性地吸附于血细胞内的不同成分而使其着色;二是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可固定细胞的形态,当细胞发生凝固时,蛋白质被沉淀为颗粒状或者网状,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2瑞氏染液的配制:取瑞氏染料1.0g、甲醇600ml、甘油15ml。
操作如下:将全部染料放入清洁干燥的乳钵中,先加少量甲醇慢慢地研磨(至少半小时),以使染料充分溶解,再加一些甲醇混匀,然后将溶解的部分倒入洁净的棕色瓶内,乳钵内剩余的未溶解的染料,再加入少许甲醇细研,如此多次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甲醇用完为止。再加15ml甘油,密闭保存。
这只就是我们配制的I液。说明: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染色效果较差,经在室温下贮存一定时间,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后方可使用,这一过程称染料成熟。
放置时间愈久,天青愈多,染色效果也就越好。但必须盖严瓶口,以免甲醇挥发或氧化成甲酸。
染液中也可加中性甘油3ml,防止甲醇挥发或氧化,同时也可使血细胞染色较清晰,但我们所用的甲醇必须纯净。II液:又称磷酸盐缓冲液(PH6.4-6.8),包含磷酸二氢钾0.3g,磷酸氢二钠0.2g、蒸馏水加至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如无缓冲液可用新鲜蒸馏水代替。也可用蒸馏水代替。
3染色:①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两端画线,以防染色时染液外溢。随后将玻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盖满血涂片,大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II液,用吸耳球轻轻混匀。
②冲洗:染色5-10分钟用流水染液,待干。③结果观察,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先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再用油镜。
6.瑞氏染色的步骤是什么
步骤: (1)铅笔作标记,将血涂片平放在染色架上,蜡笔划线可防液体外溢。
(2)血涂片自然干燥后,滴瑞氏染液(A液)数滴覆盖血片,染约1min。(3)滴加稍多体积的缓冲液,用吸耳球将其与染液吹匀,染约5分钟。
(4)慢慢摇动玻片,然后用细的自来水流从玻片的一侧冲去染液(不要先倒去染液再冲水),待血片自然干燥后(或用滤纸吸干),即可镜检。 注意: (1)血涂片干透后固定,否则细胞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2)冲洗时应以流水冲洗,不能先倒掉染液,以防染料沉着在血涂片上。冲洗时间不能过久,以防脱色。
如血涂片上有染料颗粒沉积,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3)染色过淡可以复染,复染时应先加缓冲液,然后加染液。
染色过深可用流水冲洗或浸泡,也可用甲醇脱色。 (4)瑞氏染色Ⅰ液由瑞氏染料、甲醇(AR级以上)和甘油组成,Ⅱ液为磷酸盐缓冲液(pH6.4~pH6.8)。
7.瑞氏吉姆萨染色原理
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
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果,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 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不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下在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三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
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用正经片必须清洁,无酸碱污染。配制顼特液必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色必须用缓冲液,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一般性操作技术血涂片制备;细胞染色;显微检查;血液病诊断;染色不良;瑞特(Wright)染色法;酸性染料;伊红;碱性染料;亚甲蓝;吸附作用;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甲醇;吉姆(Giemsa)染色法春天要常用润肤剂,它含有松香油脂酸和丰富维生素a,常用可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剌激面部细胞分泌,有效改善皮肤生理环境,减少气候对皮肤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瑞氏染色的原理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