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汉写字用的笔墨纸砚叫什么
西汉用的笔叫刀笔、没有墨水,纸是竹简或木简、没有砚。
当时使用小刀刻字。 下面是具体年表 公元前157年7月14日(汉文帝后七年六月丁未日)出生,汉景帝中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汉景帝立庶长子、栗姬子刘荣为太子,史称“栗太子”;同日,封刘彻为胶东王,刘彻时年四岁。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四月,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王夫人封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以王皇后唯一的嫡子身份立为储君…… 西元前148年 3月,匈奴入燕国,杀掠吏民。
西元前144年 7月,匈奴入雁门郡,至武泉,雁门郡太守郅都与战,破之,汉吏卒战死者千人。 9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上郡太守李广与战,破之,汉吏卒战死者千人。
西元前142年 2月,汉遣雁门郡太守郅都击匈奴。 4月,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吏民,雁门郡太守冯敬战死。
汉乃发车骑材官屯雁门郡。 西元前138年 8月,闽越围东海国,东海国告急。
汉天子遣中大夫庄助持节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
西元前135年 2月,闽越国攻南越国。汉天子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郡、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郡击之,未到,闽越人杀其王邹郢降,汉兵还。
12月,汉天子以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郡,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郡。 西元前134年 7月,汉卫尉李广、中尉程不识军罢,归长安。
西元前133年 7月,汉天子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诱致单于,欲袭击之。 单于自将十万骑入塞,觉之,走出。
西元前129年 2月, 匈奴入上谷郡,杀略吏民。汉天子以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郡,各万骑,咸击匈奴。
太中大夫卫青至龙城,斩首七百级。卫尉李广、太中大夫公孙敖失师而还,太仆公孙贺无所得。
11月,匈奴盗边,汉天子遣卫尉韩安国屯渔阳郡。 西元前128年 8月,匈奴二万骑入辽西郡,杀辽西郡太守,掠二千余人。
入上谷郡、渔阳郡、败渔阳郡太守军千余人,杀略二千余人,围卫尉韩安国。卫尉韩安国与之战,不胜。
会燕救至,匈奴略千余人而去。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千余人。
9月,汉天子遣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郡、将军李息出代郡,斩首虏二千级。 10月,汉天子使卫尉韩安国东徙屯右北平郡。
西元前127年 2月,匈奴入上谷郡、渔阳郡,杀略吏民千余人。汉天子遣将军李息出代郡,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郡击匈奴,斩首虏五千四百级,收河南地。
西元前126年 5月,匈奴入代郡,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余人。 8月,匈奴入雁门郡,杀略千余人。
西元前125年 5月,匈奴入代郡、定襄郡、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 匈奴右贤王又入河南地,侵扰朔方郡,杀略人民甚众。
西元前124年 2月,汉天子令车骑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三万余骑出高阙,卫尉平陵侯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万骑,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郡;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各万余骑,出右北平郡:咸击匈奴。 汉军凡斩首虏四千级,获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匈奴王十余人。
8月,匈奴万骑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余人。 西元前123年 3月,汉天子遣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郡,击匈奴,斩首三千余级。
还,休士马于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 5月,汉天子遣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复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出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击匈奴,大克获,斩首虏万六千级。
前将军翕侯赵信军败,降匈奴。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军没,独身脱还。
西元前122年 6月,匈奴万余骑入上谷郡,杀数百人。 西元前121年 4月,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郡,击匈奴,斩首万八千余级,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
5月,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郡、北地郡二千余里,击匈奴,斩首虏三万二百级,斩匈奴速濮王,获稽且王等五王。合骑侯公孙敖后期。
匈奴入雁门郡、代郡,杀略数百人。汉天子复遣卫尉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郡,击匈奴。
郎中令李广将四千骑先至,杀匈奴三千余人,亡其军二千人。卫尉博望侯张骞将万骑至,匈奴引兵去。
8月,匈奴混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汉天子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迎之,斩其欲亡者八千人。
12月,汉天子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戍卒半。 西元前120年 8月,匈奴入右北平郡、定襄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
西元前119年 5月,汉天子遣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郎中令前将军李广,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平阳侯曹襄四将军出定襄郡,汉天子复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出代郡,各将五万。
2.西汉的字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
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
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为生的。
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
此外,借助竹器沥干丝缕也是此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造纸中抄纸的原型。我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
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
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
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 1973年在甘肃金关出土,为西汉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
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
“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
“东观汉记” 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
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东汉明帝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宫当宦官,章帝建初年间为小黄门。
和帝即位提升为中常侍,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兼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场,专门监督制造各种御用器物。
那时,造纸术虽然已经发明,纸张可能只在民间流传。由于质量问题,纸张也难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并不看好纸张。
蔡伦看到了纸张取代简帛的前景,利用尚方的有利条件,改革造纸技术,制造了一批质地精良的纸。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
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公元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民间便把他制作的那种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时,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相互倾轧。
蔡伦难于应付这种政治斗争,于公元121年服毒自杀。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
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
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
3.在我国西汉时用的是什么文字
西汉时期普遍用汉隶,也就是隶书。
小篆是秦朝流行的。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汉代人还留下了很多用汉隶书写的作品呢!著名的《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等都是汉朝隶书的代表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西汉文字里的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