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业庆典空飘上条幅内容写什么比较适合
根据公司的企业文化,一般的话写上公司的宣传标语,或者与开业庆典主题相关的内容。
模板:
热烈庆祝****隆重开工奠基;
祝****开工奠基庆典圆满成功;
祝****开工大吉;
祝各位领导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精心组织严格施工确保****顺利完工;
彩旗招展喜逢八方嘉宾金龙腾飞笑迎四海友朋;
搞好项目建设服务一方人民富裕万千百姓;
项目建设为大家 我为项目添砖瓦;
众志成城齐努力携手同心创大业;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强质量管理 建设优质工程;
造福人民群众 构建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营造优良环境 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2.我要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是有关于国庆的所见所闻
国庆节那一天,市政府广场披上了节日盛装。
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休闲、渡假,整个广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个20多米高的旗杆矗立在广场的正中央,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旗杆下面有六百四十盆鲜花将旗杆紧紧围在当中。
广场的北面是火炬大厦,大厦前面的天空中,飘着6个挂着条幅的大气球,条幅上写着庆祝节日的标语。广场西边的市政府办公大楼的楼顶正中央也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国旗下悬挂着金色的国徽,楼顶前边有25面刀形彩旗,使大楼变得既庄重又充满了节日气氛。
东边是辽宁大剧院、博物馆和电信大楼,虽然从这些建筑物上见不到更多的彩旗和标语,但它们的白、青、绿的色调显得比往日更加洁净。广场的南边布置成一个立体大花坛。
它由三部分组成:中心花坛呈圆形,其外部直径达24米,花坛中心为直径15米的圆形音乐喷泉,可随音乐节奏的变化喷出8种水形,中心水柱高度可达15米;中心花坛东侧是一座长10米,宽4米高3米的“庆祝建国55周年”立体组字花坛,它与中心花坛交相呼应;中心花坛南北两侧,各摆一座直径为2米,高为1.8米由鲜花组成的大型花篮。 很多青少年学生争先恐后地照相,一个男中学生敞着怀,手插在腰上,昂着头,挺着胸神气十足;一个小学生穿着校服,手里拿着红色的气球抿着嘴笑;还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他们都穿着白地红色条纹上衣,蓝色牛仔裤,都拿着弹球和玻璃球,并肩站在一起,两个圆圆的小脸上,露着灿烂的笑容,他们也许是一对龙凤胎吧! 两位青年夫妇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老人家两眼炯炯有神,虽然没有听到她说什么话,但她那微微的笑脸足以表达了她那愉快的节日心情。 这真是美丽而又热闹的国庆节! 2. /zuowen/index.asp?keyword=国庆节 全部关于国庆作文的主题 3. 国庆见闻 欣逢国庆,便邀上三五好友同赴上海书城。
书城早已是人山人海。寻觅好久,才找到一本《哈里波特》。
“蛮精致的。”一人说。
我可是半点兴趣也无:也就只是个小巫师而已,咱中国古书堆里的“巫师”可多得很,法力也强多了。又有人去买《我为歌狂》,只见那里已排起长队。
不经意一瞥,又看见什么“我为画狂”之类的狂书。金庸笔下有个杨过,是为爱而狂,想不到当今世人胜古人多矣,不论甚么东西,皆可疯狂一番,于是中国又现狂人。
逛了一圈,前些时候非常流行的《奶酪》已经不见踪影,不知被哪些勤劳可爱的“老鼠”抢购空了,可我却闻到了那阵阵余香--现在的人们总是这样:有看不完的书,读不完的报,学不完的知识,充不完的电。这大概也是顺乎时代之潮流吧。
又来到古籍书柜。见到好多戴深度眼镜,一本正经的老先生摇头晃脑,深思熟虑倒不足为奇。
可笑的是竟也有好多戴卡通帽,嘻嘻哈哈的低龄儿童东翻一本,西翻一本的扎在古书堆里,确实令我大吃一惊。虽说古代小儿多能诵诗吟词,近代又有个还珠楼主五岁写出万言《一字论》,但这碧眼小儿……我定睛一看,他随手抽出一本《西游记》,只看封面,欣喜若狂,大呼:“我要买!”他家长皱眉道:“不是买过了吗?”可那孩子又变本加厉:“我还要再买一套四大名著!”殊不知,书中的孙行者哪如电视中的孙猴儿这般好玩?何况你认得“西游记”那三个字已是不容易的了,更别说“红楼水浒”了。
只可惜他知道四大名著是四部书,可不只是这《西游记》,便报起它们走向收银台。他这一饱,也不知抱出多少“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
我隐隐觉得有一阵汉臭味扑面袭来,赶紧走出去。恰巧听见有人大笑道:“什么?你不知道淳化阁帖!?那可是中华瑰宝!就几个大字,也要买上几百万元呢!你这都不知道!” 是阿! 这帖子是国之重宝,可又有多少人亲眼看过?难道只知道这个名字,就可以跟上时代之发展?!有多少人自以为只知道一点皮毛,就可以学冠古今?更可笑的是,每当有一种新的事物出现时,我们偶尔或许会被它吸引。
但当它已经成为陈词滥调,明日黄花时,我们的热情依旧不减,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而是它曾经轰动一时,甚至有些人根本不去管它的内容与实质,但求以买过而看过而领悟过而能跟上时代发展。我但愿这些滥调不再吹出,纵使吹出的是仙乐,也要有人真正领悟--一样事物之所以存在,只因它能令人陶醉。
国庆放假本是好的,可是我们有看不完的书,读不完的报,学不完的知识,充不完的电--这当然仅指上述之类而言--那么,这不就是一种迂腐的表现吗?中国人何必再酸上几千年呢?。
3.徐志摩的童年是怎么样的
满载一船明月,从徐志摩的香巢说起 高远 一 浙江、海宁,硖石古镇,是诗人徐志摩的故乡。
海宁有两处徐志摩的故居。一处是徐氏老宅,一处是徐志摩的新居。
徐志摩的老宅因为年久失修,前两年已经拆除。朋友说那是一座江南民居式的深宅大院,前后共四进,上下两层,位于硖石的保宁坊。
徐志摩曾在这里读私塾,入学堂,习古文,学书法,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我们现在要去参观的,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专门他们建造的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小楼,名曰“清远楼”。
徐志摩深爱此屋,给它取了一很浪漫的名字,叫做“香巢”。 清远楼建于1926年,楼的外部是青砖叠砌,灰瓦盖顶。
正门是模仿欧洲建筑的格调,门的上方,有两座凸起的高墙。清远楼四周间杂有红砖砌成的线条,大门匾额金庸先生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字样,匾额下端有“表弟金庸敬题”的落款。
金庸与徐志摩是姑表亲,几年前金先生回故乡探亲,特意为徐志摩故居书写此条幅,才首次揭开查徐两家世亲的秘密。 清远楼大门对面,还挂有另一幅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手书“徐志摩故居”的横额,因为掩映在红花绿草间,所以极少被人注意。
清远楼内的装修与布置,都是诗人亲手购置和设计。屋里有红色的西式家具,西式壁炉,铜制眠床,有藤椅,书桌和梳妆台,处处透露着诗人的浪漫气息。
里面的大厅现在已改为介绍诗人生平及文学活动的场所,屋正中有启功先生书“安雅堂”的匾额,还有臧克家的墨宝。厅内的资料向人们讲述了徐志摩幼年,童年,直到他中年乘飞机不幸在济南党家庄附近遇难的人生路程。
展厅中有两件展品最为人瞩目:一件是徐志摩在济南党家庄遇难时的报道,这则消息曾震动了中国文艺界。另一件就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梁启超为他们所写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婚礼证讯词》。
词中这样写道:“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做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
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婚后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如今看这婚礼证讯词,感觉除有旧时师道威严的影子之外,仿佛还能触摸到徐陆二人冲破层层阻力,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不易和艰辛。 清远楼的二楼,是徐志摩和陆小曼新房和浴室,还有徐志摩父母以及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此时已被徐志摩父母收为继女)的卧室。
楼正中悬挂徐志摩托好友刘海粟专请康有为亲题的“清远楼”匾字。 二楼屋顶上还有很大的一片露台,这是诗人亲自设计建造而成,名曰“望月台”。
徐志摩常常登临于此,指摘星月,吟诗作文。站在二楼往下望,可以看到楼后面一口小井,徐志摩曾经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眉,这一潭清澈的泉水,你不洗濯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你不来照形谁来!”这汩汩井水,曾经映照过诗人“浓得化不开的”激情,见证过徐陆二人“既宁静又快乐”的美好岁月。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事一波三折,他们的婚姻“既失欢于老父,又得罪于社会”,婚后他们并不幸福。陆小曼从北京来到上海,在社交界风头猛健,艳迹轰动。
陆小曼很会追求享受,比如划船、开车、养花、赌钱、票戏……无一不精,游刃有余。徐志摩写稿教书,一个月收入近千元,也满足不了陆小曼各方面的消费。
陆小曼后来抽上了鸦片,她原本是想用大麻医治神经衰弱的疾病,可是愈吸愈烈,结果成了鸦片的俘虏。 徐志摩本性善良,为此他更加努力工作。
陆小曼最爱票戏,徐志摩为投其所好,时常登台客串,操着夹带硖石土腔的京调儿凑个角色为陆小曼配戏。据说有一次演京剧《三堂会审》,陆小曼饰苏三,徐志摩扮蓝袍陪审,饰演都天大人王金龙的正是日后成为陆小曼后夫的翁瑞午。
徐志摩为生计东奔西走,陆小曼也与那位“三郎” 翁瑞午暗渡陈仓,戏外有戏。陆小曼的移情别恋,让徐志摩极为伤心。
在生活方面,徐志摩为增加收入,接受北京大学的兼职而奔波于京沪两地,为命丧荒郊埋下了伏笔。在精神方面,徐志摩渐渐感觉到爱情美梦的破灭,但是他还对旁人说:“瑞午不是好人,我要好好保护她。”
在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之下,徐志摩逐渐陷入极度痛苦的境地。他为此也曾发出过“难到一个诗人只配颠倒在苦恼中”的愤然,也曾有过“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我长夜里怔忡,挣不开的恶梦,谁知我的苦痛?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的心灵应叹。
但是,徐志摩仍然认为他爱的“心肠只是一片柔,不是我的!我依旧,将你紧紧地抱搂。除非是天翻——但谁能想象那一天?”这似乎应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哲言,就在“谁能想象”的“那一天”,诗人徐志摩乘飞机不幸失事,命丧于济南党家庄。
据说人们找到徐志摩的残尸时,他的头部被撞了一个大洞,手足都烧得黑如焦炭,一代才子徐志摩身遭横祸,竟然死得这样凄惨。 走出徐志摩故居,回首又望,人逝楼在,小楼历经七十多个春秋,诗人的浪漫情怀和温柔情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