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联上下怎样写
平仄方法区分: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
2.张贴方法区分:对联的张贴撰写要求是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因为古代人写字是从右往左写的。这个方法现在在观看对联时候很难区分了,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随意贴出来的。所以容易辨别错误。
3.含义方法区分: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4.时间关系区分: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这个普遍在过年时候的春联上有所体现,常用的有生肖和辞旧岁/迎新春之类的。
5.范围大小区分: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
6.写法区分: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2.怎么认识对联的上下句
一) 对联的构成:1) 名称:对联雅作楹联,俗称对子。
2) 构成:有上联、下联,横批(往往被忽略。是对联的灵魂、中心,点睛之笔)三部分组成。
一般都以为对联就是律诗中两组对偶句(颈颔两联),还以律诗中的联句为例诠释对联,严格地说有些律诗里的偶句根本就不是对联。就内容方面的要求这些偶句差得很远,这一直以来这是一个误区。
我们知道律诗只有五、七言两种,可以肯定的是,律诗中颈、颔两联的结构、形式、声律与五、七言对联相类似。以此为切入点,作为初学可以借鉴为了解、入门所有类型对联的基础知识尚可,对联内涵还包括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在后面以实例进行详细分解)。
仅此远远不够,这里首先说明。但我们在下面的述叙中依然因袭传统说法比较习惯,易于理解。
二) 对联的特点: 所谓特点,指对联独有的凸出的,甚至独有之处。 1) 形式上:讲究对仗,而且真正严格完整的对联是由三部分组成,即上面所讲的上联、下联(两句中元素的音、义、性对称,起句尾字仄声,落句尾字平声即仄起平落罕有例外,骈体文中唯一不求押韵)、横批,有横批,为对联这种文学载体所特有,即使对联写好以后不用来悬挂、张贴,也应该有。
没有横批的只能叫对偶句,或对仗句,对句! 2) 内容上:“对”者:半折,联者:合一。对联:就是将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用相对等的两部分联接完成(无情对例外)。
这个特点大多数律诗的联句若从诗中拿出来后就不知所云了! 3) 综合性:对联的大美体现出它的民族性、实用性(广泛、装饰、情趣性)、艺术性(音乐、建筑、文学)、生命性。民族性:中华独有。
多家颇有论述,尽人皆知,不再累述。实用性:三教九流雅俗共赏(包含民俗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的艺术形式。
几乎所有庆典:节日和典礼都有它的影子(婚、丧、寿、乔迁、落成、节日。
);名胜建筑,日常器物、时古遗志;休闲娱乐冶情),供大众欣赏。
艺术性:诗词歌赋的各种精华包含其,可两字成对,百言千言甚至万言。
小视之为句,大看来乃篇。
读来朗朗上口那韵律的音乐美令人神清气爽。悬于两楹,于环境浑然一体为建筑增色天香,画龙点睛!生命性:在骈体文中,它是迄今为止最为活跃的还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一切文学形式都具有它的时代性,而对联却象常青树一样,经年不衰!起码在汉字没有消失前不会象其他骈文一样衰微! 三) 对联的发展1) 对联于先秦以前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自觉发端。可以说有文字就有了对联的萌芽 2) 对联产生的必然是汉字及中华民族对双偶的偏爱传统和汉魏隋唐骈体文的兴盛。
对对偶自觉地追寻。 3)对联成熟于格律诗成熟的同时(盛唐)。
律诗中偶句是对联完善的直接因素。 4)对联兴盛于明清并延续至今(辛亥革命后有瞬间低潮)。
5)在汉字不消亡时代,对联将不会消失,而且将会突破律绝中固有模式。 四)对联的类别(从对联的构成要素角度)对联有好多种分类方法:有按其用途、修辞等标准划分的。
笔者以符合五、七言律绝中偶句正格格律为标准划分如下(具体内容在后面将一一分述): 1) 正格:符合五、七言律、绝中偶句正格格律的对联分为正格。 2) 变格:上述正格相应变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等形成的称为变格。
3) 异格:不同于正格、变格的之外的所有称为异格。 总结:就对联的构成要素小结一下:字数相同,平仄相对,仄起平落,讲究对仗,双全一意。
以下重点说一下平仄相对,仄起平落,对仗对偶和双全一意 对联的要素刍议: 一) 平仄 1) 平仄为何?先说声调的问题。诗文由语言最小单位汉字组成,所有的诗文应都是为了读的。
读就有声,有听,即使不出声受者自己也会揣测情意,读给心听。作者与读者、听者通过读(包括默读)依据对声意的印象进行心的交流,达到情感共鸣。
汉字是表音、义、形统一体的文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声\韵\调组成)。
所有读音归纳起来一般有四种声调。古代叫平上去入,现代汉语以普通话标准为读书音,叫一二三四声。
古今同一字由于声调读得不同,意义就不一样,词、词组、句子也一样,表达的情感色彩也不一样,受者的感觉也不一样!而汉语大多由两个字组成一个完整词义的词,毎字一个音节,两个音节形成基本音步。在读词组、句子中尤其如此,往往重点都落在词后面的那个字音节上。
在古代骈体文中,文言行文字数较现代用白话少,诗词等要求语言精练,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加之单从汉字表面上无法看出声调,而且在古时以同音字为汉字互注,作为识别手段即“反切”。
不像现在在引进的拼音注音。所以一字变音一系列字许随之而变.但终究变化是随时间的渐变,那些留存和变化混合在学者面前就形成好多变革的总结.终究有规可循! 经过历朝历代的先贤不但在实践中的总结,积累了从内容到形式一些利于表情达意、美文饰章技巧和规律。
有关于音韵的,修辞的,也有谋篇布局的。
到盛唐时期,随着格律诗的完善,对诗中字的声调也有了一定完整成熟的规则。
以求达到最好的音乐美感境界,逐渐把平声字归于平,上去入归为仄。确立了平。
3.写有关春节的上下对联及横批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百万年的岁月咱们当代人最好,千万年自古流传的江山今年最新.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春天的花朵含笑来临,噼叭的爆竹声让大家欢声笑语.欢喜的气味送进门来. 春联对歌民安国泰 喜字成双花好月圆 横批:国泰民安 岁通盛世家家富 人遇年华个个欢 横批:皆大欢喜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横批:春满人间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惠通邻里,门迎春夏秋冬福 诚待世贤,户纳东南西北财 横批:吉星高照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喜滋滋迎新年 笑盈盈辞旧岁 横批:喜迎新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楼 横批:四季长安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争光 横批:欢度佳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对联的上下款该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