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样写好叙景散文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
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散文意境,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
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篇等问题。
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
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应该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写作者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
那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1)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2)事物线索。
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3)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
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4)思绪线索。
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5)景物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6)行动线索。
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设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
意高则境深,意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
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
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2.写景散文怎么写
缘景入情赏美点 ——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散文 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我以为“缘景入情阅读法”比较适合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缘景入情法”就是透过散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具体如何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抓住 “文眼”,理解内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内容,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神”的“文眼”。
“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好的散文总是“眼”显“神”。
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例如《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文章在开头这样写到:“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丰富的生命历程。”“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这两句话既是全文的结构线索,暗示下文的内容就是描写维也纳三个月份不同的景致。也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春天画面的描写来赞美青春的魅力。
抓住了这个文眼,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的氛围与境界。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
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就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进行感情的体验,这样才能使自己如身临其境,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秋晚的江上》是一首类似于散文的现代诗,只有短短几行,但是却意境开阔,富有诗情画意。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那些诗中的“归鸟”“斜阳”“秋江”“芦苇”的景致展现在脑海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感触诗中的世界,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才能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体会出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三、细细赏读,品味语言。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
体会词语感情色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充实和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文字:“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上长吟的鸣蝉、菜花上肥胖的黄蜂、泥墙根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这些描写读来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就要注意咀嚼品味其自然的韵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隽永,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如梭罗的《秋天的日落》,以自己细致的观察和智慧的感悟,将秋天的景物大笔铺排,使所有的人和景都沐浴在落日柔和的余晖下,而作者也随时与字里行间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 “我们踯躅于圣地的历程当中也是这样。
总有一天,太阳的光辉会照耀地更加妍丽,会照射进我们的心扉灵府之中,会使我们的生涯洒满了更大彻悟的奇妙光照,其温煦、恬淡与金光熠耀,恰似一个秋日的岸边那样。”作者的言下之意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处于迷茫的追寻中,我们赶往理想的道路也许有些飘忽,我们的人生境界还不够高尚,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豁然开朗,从浮躁走向宁静,从芜杂走向简单,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肤浅走向深邃。
类似的这些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散文,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
如郑振铎的《蝉与纺织娘》中对虫命的描摹就生动形象:“蝉之声是高旷的,享乐的,带着自己满足之意的;它高高的栖在梧桐树或竹枝上,迎风而唱,那是生之歌,生之盛年之歌,那是结婚曲,那是中世纪武士美人的大宴时的行吟诗人之歌。无论听了那叽——叽——的曼长声,或叽格——叽格——的较短声,都可同样的受到一种轻快的美感。”
在作者的描述。
3.写景的抒情散文怎么写
一、描绘三五幅画面。
写景散文就要向读者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名家名篇中就不难悟出其道道来。朱自清在《春》中就是精描细绘了五幅可视可感的画面: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就像是放幻灯片一样,分别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明丽可爱,感受到春的神韵。在老舍的眼中,在冬天,济南是一块难得的宝地,他绘山景、描水色,抓住冬天里山水的特征,展现了四幅风格迥异的两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卧雪、冬天的一色的水天。作者寓情于景,再现济南的冬天的山水之美,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挚爱之情。散文如此,诗歌也不例外。何其芳在《秋天》中也创设了三个富有诗意的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牧女秋恋图。
描绘三、五幅画面,就可以尽情地抒写所要写的景色,于是创作的思维也就大开了。当然,写景还需要选择一个角度,或横向并列,或纵向递进,这就需要考虑其内在联系。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方面去表现,或者相互补充,千万不能漫无目的,如同一盘散沙。如写“家乡的秋天”,就可以考虑从“秋在田野”、“秋在果园”、“秋在池塘”、“秋在天空”、“秋在人们的脸上”去构思,去表现秋的内蕴。写“春”,就可以以时间为序,描绘“飞雪迎春”、“春暖花开”、“春色盎然”,展现不同时令下的春的不同风韵。
二、激情飞扬,大胆想象。
真实地记录眼前实景固然重要,但仅仅如实的描绘会显得呆板,它还需要作者在细腻地观察基础上进行合理、大胆而独特的联想、想象,使其带上作者的主观情感,使其栩栩如生。名家美文的写景都是浮想联翩,这样就给了读者阅读上的美感,也激发了读者的思绪,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朱自清在“春花”中写道:“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上桃儿、杏儿、梨儿。”这里,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更让人感受到春花的繁茂和艳丽,其喜悦之情如溢水一般。“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但在老舍的眼里,“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个奇特的想象,一个大胆而又温馨的比喻,小山如摇篮,济南城如熟睡的婴儿,不但给予了小山的生命,而且还赋予了小山的无限柔情。写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要注重形似,更要注重神似,在写作者上就要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朱自清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的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组比喻性的排比,让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老舍也将济南冬天的水天一色,想象成“一个空灵的蓝水晶”,一个多么精彩的比喻,一个有灵性的比喻,再现了清澈、明亮的世界。独特的比喻,读者的印象就难以磨灭,出彩的拟人也是如此。“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而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就凭这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老舍将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都是那么地善解人意。于是,济南的冬天里也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朦胧的春意。
失去了想象,不会运用恰当的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就如同一块干蜡一样索然无味;精用比喻、善用拟人,文章语言生动而活泼,充满着情趣,熠熠着光彩。
三、巧用侧面描写,以烘托所写之景。
写景不要仅局限于所绘之景,还要注重与之相关的景、物和人,这样的画面更开阔,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朱自清写“春草”,却用了一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借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玩、休闲去表现小草的柔嫩可爱。他还写道:“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作者借飞虫在花丛中的盛会,从侧面表现了春花的艳丽与香甜。在写“春风”时,作者没有拘泥于春风,而是借用嗅觉、视觉、听觉,写青草、泥土与花的气息,写鸟鸣,写牧童的笛声,这些都是烘托中的经典之笔。我们写作景物,也不妨借这种写法,拓宽写作内容,以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写凌寒独开的梅花,可以借赏花的人、借凋零的世界、借飘飞的雪花,甚至可以用松、竹等来陪衬。当然,用于侧面烘托之物不能抢占了“主角”,否则就是喧宾夺主。
四、善于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切写景皆为抒情,无“情”也就无写景之散文。一篇好的写景散文,随处都可以拈来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春天的娇态可掬;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让你感到轻柔、温暖和爱意;“那些小山太秀气!”句中暗含着爱怜;“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不仅写出雪霁小山之外形,而且还饱含着喜爱之情。只有你用心去欣赏,用心去感受,并且融入其中,你就会自然地生发情感,就会尽情地流泻于笔端了。
4.借景抒情的散文怎么写
首先你要知道“借景抒情”中的关键字。借景抒情,借什么样的景就抒什么样的情,关键在于你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这也就是所谓的灵感;许多古代的诗人和词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词与寄情山水·融于大自然是分不开的。
如果让你在狭小的空间里,即使你有很好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出许多的场景,但是读起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东西,感觉有些空洞,那其实就是少了一些真实的东西,假的就是假的,不会变成真的。
散文,一种类似于天上的星星一样,看似很乱,其实它是由规律的分布着。我 也 是非常喜欢散文,不拘于一些文章的格式,想怎么样些就怎么样些,很是惬意。
所以看到有同道中人,就想把自己的 一些感受分享。很高兴回答你 的问题。
5.抒情散文怎样写
散文主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1.参游式
套路模式:参游起因→参游见闻。代表篇目《难老泉》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套路模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荷塘月色》
注意: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3.象征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
4.情索式(并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5.怀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代表篇目郑振铎的《海燕》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6.叙史式
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代表篇目《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