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事礼金信封上怎么写
正面写“奠仪”。后边写上签名,要写“阳上”,加与死者生前的关系。
仙逝丧礼礼金都是用白纸黑墨竖写的,从右边开端,先写吊唁词,然后写署名以及礼金。礼金牢记不能给双数。
中间写死者称呼,是什么时间去世的,一年内的写新逝,然后呼,写实际的称呼,后面紧跟逝者性别,难得写显考,女的写显妣,后面跟姓最后面写之灵位 收用。
要竖着写,这是轩辕黄帝故里的习俗,适用于京城及全国大多数的地域。里面装的纸钱多少就随意了,这个不讲究。
扩展资料:
白事封包注意事项:
喜事我们都知道要图吉利,送礼的数目不能带不吉利的数字,其实,丧事也是要趋吉避害的,主人家也要图吉利,因此,送礼的时候要注意数额,不能带在人们习俗里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否则会得罪人。
1、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礼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礼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礼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
2、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没有写封包的习惯了,一般都是购买现成的商业封包直接送礼包,因此,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误用封包,尤其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和礼节的人,抓到一个就用,一旦用错,很容易得罪人。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
3、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有些人家亲友多,司礼登记往往忙不过来,那就很可能会漏记收礼,送礼往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4、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礼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礼包给送礼者,这种礼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是。这种回赠礼包,送礼者是要收下的,不能拒收。
5、丧事送礼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亲人去世后,主人家一般都会派专人去给亲友报丧,白事礼包一般就是在使者报丧的时候送出去,让使者代收,这个使者往往也是兼任司礼人员,收到礼包后会登记在人情簿,然后回礼。
6、对于一些亲友去世,有的人可能由于关系比较特殊,还要给逝者送花圈或是挽联,一般也是交代主人家代办了,在使者报丧的时候一并把这个代办款交给使者,注意,要交待清楚代物款和礼包数目,避免使者弄混出丑。代物款不需要进礼包。
2.丧事随礼怎么写 白事红包怎么写
一、丧事随礼写法
丧事礼金信封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其要点如下,
1、竖写;
2、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位置开始写。痛悼(哀悼)**大人,***先生千古。
3、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几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等敬语。
4、末行,从纸面的底部约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敬挽即可。
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二、白事红包写法
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仪人员即可。但是为避免发生因为忙漏登记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名,
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敬即可,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扩展资料:
丧事礼金随礼原则
一、根据民间说法礼金单数比较好
比如100、300、500、等等,避免偶数是因为“双”与“伤”是谐音,有伤心的意思。当然有些地方可能并无此忌讳,所以不完全局限于此。
二、尾数加1
如 101、301等一方面寓意依依不舍的意思,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另一方面因为按照中国传统习俗;
亲友参加丧礼都会收到由亡者家属送出的内含一元硬币及糖果的吉仪,一旦亲友送出的帛金是整数,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尾数变为九,导致丧事长长久久不吉利之意,因此便要特别在帛金内加入1元,以便扣除吉仪内的一元后不会以九字作结。
3.白事礼金信封上怎么写
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才能保持传统的风格。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其要点如下:
1. 竖写;
2. 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 x x先生千古”;
3. 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
4. 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 x x敬挽。即可。
5. 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丧事礼金封包:
一般是用素色纸、白纸来封包,常用的是白色信封。
丧事礼金、丧事封包注意事项:
1. 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礼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礼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礼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比如501、511等。
2. 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没有写封包的习惯了,一般都是购买现成的商业封包直接送礼包,因此,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误用封包,尤其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和礼节的人,抓到一个就用,一旦用错,很容易得罪人。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
3. 白事礼包一般不具名和致辞,把礼包送给相关司礼人员即可。有些人家亲友多,司礼登记往往忙不过来,那就很可能会漏记收礼,送礼往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如果你送礼了,主人家却没有登记,主人家可能会怪你,这样是付出了没好报,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具名,具体做法是:现成的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
4. 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礼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礼包给送礼者,这种礼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是。这种回赠礼包,送礼者是要收下的,不能拒收。
5. 丧事送礼包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亲人去世后,主人家一般都会派专人去给亲友报丧,白事礼包一般就是在使者报丧的时候送出去,让使者代收,这个使者往往也是兼任司礼人员,收到礼包后会登记在人情簿,然后回礼。
6. 对于一些亲友去世,有的人可能由于关系比较特殊,还要给逝者送花圈或是挽联,一般也是交代主人家代办了,在使者报丧的时候一并把这个代办款交给使者,注意,要交待清楚代物款和礼包数目,避免使者弄混出丑。代物款不需要进礼包。
4.白事 礼金外面怎么写
白事礼金外面,一般按照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要竖着写,才能保持传统的风格。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数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
1、竖写、从右至左,左边第一行与纸面顶部空两个字开始写,“痛悼(哀悼)世伯(父亲)大人xxx先生千古”。
2、正中行纸面上下空格近乎相当写上,写上“永垂不朽(英灵永存或与天地长存等)”等敬语。
3、末行从纸面底部估计空余两个字位置,写上“世侄(儿或世友)xxx敬挽。即可。注意:从纸面看,三行是从右至左,右中左一行比一行位置低。
扩展资料:
白事封包注意事项:
喜事我们都知道要图吉利,送礼的数目不能带不吉利的数字,其实,丧事也是要趋吉避害的,主人家也要图吉利,因此,送礼的时候要注意数额,不能带在人们习俗里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否则会得罪人。
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礼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礼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礼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比如501、511等,此外,有些地方也可以用3、6、9等代表单数,一般不用5、7,为了稳妥起见,建议都用1。
现在一些年轻人都没有写封包的习惯了,一般都是购买现成的商业封包直接送礼包,因此,一些年轻人就容易误用封包,尤其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和礼节的人,抓到一个就用,一旦用错,很容易得罪人。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
5.白事礼金怎么给
参加丧事送礼金一般是201或301。但不论哪种后面都得加一块钱,表示是丧礼。
丧葬, 民间把丧事称作白喜事(与婚事相对而言)。丧事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并沿袭至今。
一、喜寿 。乡间多为土葬,因此制棺木是一件大事。老人上了寿,就有资格预制棺木,称为□喜寿(有的□寿板)。□寿时,已出嫁的女儿要买蛋、面祝贺。
二、出厅。 上寿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要从卧室里移到祖厅上,俗称出厅。亲属要陪伴守护。在异乡的亲人,也尽可能赶回来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遗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来不及赶在死前移到祖厅,一般也不能出厅。未上寿者逝世,则无资格上祖厅,只能在屋外搭一简棚,置放遗体。
三、入殓 。死者临终时,亲属要为之梳头、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寿衣一般由已出嫁的女儿缝制。民间风俗穿单不穿双,忌穿毛类。旧时有脸蒙白纸,眼盖铜钱之俗,现已逐渐废除。入殓时,长子抱头,女、媳、孙等抱腰、膝、脚。入殓后,儿女子孙围绕柩前哭泣,然后男先女后,各执蜡烛,向左绕棺三圈,再向右绕三圈,俗称环棺。最后亲属再睹死者一面,然后盖上棺材盖。环棺是一种向遗体告别的形式,现仍沿袭。入殓后,要把死者生前睡过的草席和用过的东西放在路旁焚烧。
四、出殡。 出殡在民间是件大事,多在中午举行。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出殡前,家人亲属先在灵堂前哭祭,子女儿孙按俗规披麻戴孝,依次在灵柩前跪拜,亲友行三鞠躬礼,然后起柩出门。有些地方还由亲友中有声望的人致祭文。亲友等灵柩出门后在门前或路上致祭,叫路祭。出殡队伍一般是白色灵旗为前导,接着是亲友送的花圈、挽联,还有札魂轿(内置遗照);接着是乐队和亲友族人。子女扶棺跟着送葬队伍而行,灵柩后是死者其他亲属。送葬亲友到大路口,接受了死者子女谢孝之礼后,便可散去。死者子女、亲属须送到坟山。路上过沟、圳、桥,死者子女都得哭唤一番,既表哀痛,又可提醒抬棺者注意路障。
五、安葬。 子女亲属将灵柩送到坟山,放入已挖好的墓穴。接着由长子引路,率其他子孙亲属绕墓穴向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边转边向灵柩上撒少许泥土。这种仪式也叫环棺,意在表示子女对死者的悼念,然后才覆土掩埋。
六、回龙。 安葬完毕后,白灵旗换成红彩旗,孝服换穿吉服,埋葬死者工具都贴一块红纸,列队回返,俗称回龙。回到厅堂后再祭灵,由长者领全家向死者遗像跪拜或鞠躬。晚上设酒席宴谢参加吊唁和出殡的亲友,这餐酒席叫下山饭。
七、伏山 。葬后第二天,丧家到坟地烧纸祭奠和培土,叫伏山。丧葬活动到此结束。 是年农历除夕,丧家门上贴蓝纸,写守制两字,不参加庆贺活动。 丧属都要戴孝。儿子及媳妇必须服孝三年。女儿周年脱孝,换穿吉服。妻为夫亦服孝三年,夫为妻一年就可脱孝。儿子待百日后方可剃发,俗称留百日。 有的地方还有拾骨之俗,即死人葬后若干年,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改选好风水的地方,遗族挖出祖宗骸骨,改葬另处。
现提倡丧事从简和殡葬改革,一些迷信色彩的旧俗已渐废除,逐步改成以追悼会等形式来悼念死者,火葬也开始取代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