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祠堂的简介
在中国古代儒教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2.杨家祠堂的简介
杨家祠堂的大门和一般的祠堂不同,侧开,很是奇怪。原来,杨家人信风水,大门斜开,正对着沱江,可以使祖业千秋,万世荣昌,如沱江之水源源不断,兴旺发达。进入大门,抬头可见二重门上的牛头和门上蝙蝠木雕。牛头是湘西人的崇拜物事,用以辟邪,保佑平安;蝙蝠则是带来福气,带来吉祥。
杨家祠堂,木结构,上下两层,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占地面积770平方米。戏台在正厅对面,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相传凤凰城中的杨姓均为大宋杨门忠烈的后代,所以戏台正中是“杨母教子”的彩绘,栩栩如生,其上写着“威震三关”遒劲大字,后有两侧门,供演员出入,分别写着“出将”和“入相”,彰显杨家“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自豪。戏台两边有耳房、后台,专供演出者化妆休息。戏台的前方和上方有一组木雕,描绘的是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冲破重重阻力,后来幸福的结合在一起,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最后儿孙满堂,安度晚年。
戏台前为占地40平方米的小天井,铺满红砂条石,现在停了一苗族花轿,女子上去坐一坐,感觉一次新娘子含羞带喜情趣。杨家祠堂曾经是凤凰城里听书看戏的公众场所,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上演傩堂戏,娱神驱邪。黄永玉等凤凰名人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看戏,往返留连,而族中长辈则在二楼的两旁长廊观赏。唱戏之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盛极一时。
两边廊房,做工也很精细,颇为考究,窗户、门、檐饰件均糸镂空雕花。以前,家族中有红白喜事,做寿或重要聚会,就在廊房就餐。如今,成为了苗族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小型展览馆。
一廊房里,陈列了一张婚床,床檐如吊脚楼的滴水屋檐,而且苗女在结婚时候,有哭嫁的传统,泪如水流,所以名为滴水床。床也很小,根本容不下成人——原来,以前苗女出嫁时候都很小的。旁边房间还有一大床,工艺精湛,雕刻丰富图样,床檐有三层,如果你是大富人家,床檐甚至达十层之多。上得这个床,新郎就要对新娘说:“床上一辈子睡你和我,决不换人。”——苗族的爱情就是忠贞。苗族人认为12是个吉利数字,节日如“四月八”、“六月六”,因此,在这里还陈列了12顶儿帽,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各具苗家特色的农具、砂岩画、剪纸、花带、扎染和蜡染等,在这里都有陈列展现,源远流长的楚巫文化和巫傩文化,交融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可见一斑。“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苗女宋祖英的“小背篓”歌曲。在这里,可以看到做工精细的小背篓,用它可背小孩子,也可做购物用。打花带是苗家姑娘的最拿手的女红,妈妈很小就开始就教她们了。姑娘们把自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织成漂亮的花带,送给自己的意中人。苗族姑娘,头戴银花,耳戴银环,项戴银圈,吃用银碗,“以多为富”,从前湘西战事纷纷,苗族人把家当都做成银饰,必要时,人跑家产也带走了——呵呵,逃也要逃的漂亮。
正殿:正殿为抬梁式,长方形天井鹅卵石铺地,极为讲究,为杨氏宗族祭祠、议事之场所,香烟缭绕,庄重神秘,令人望而生畏。前面依次绘有三幅壁画: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和麒麟送子,寓意家族兴旺发达,多子多福。正中供奉杨家祖先牌位。两侧还有杨氏家训,“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就是说,杨家声名已经百世流芳,子孙们千万不要给祖宗脸面抹黑啊!从前,宗祠是家族议事执法的地方,也是祭祀场所,每年定期举行祭祀典礼。届时族人聚集在祠堂里,献三牲,行三礼,鸣铁炮、奏礼乐,仪式十分隆重。
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壁画栩栩如生,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筑艺术价值,成为湘西重镇最具特色的建筑典范。
3.家族祠堂的介绍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4.王氏宗祠的宗祠简介
衡阳王氏宗祠,亦称渔溪王氏宗祠,位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云集区栗江镇大渔村(栗江镇东北方向7公里),为衡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王万庄在此买田安家,并建了祠堂,时称崇本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十二年(1414)重建,易名王氏宗祠。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建筑面积达1950平方米。民国29年(1940)再次修聋后改称王家祠堂。1988年8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衡阳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湖南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衡阳王氏宗祠在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又多次维修,御赐“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王氏宗祠柱梁结构制作规整,用材硕大,并大量使用各种斗拱,彩绘斗拱、如意斗拱,建筑规格之高,在中南地区祠堂建筑中十分罕见。2013年5月3日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王氏宗祠的简介
王氏宗祠是一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上池村是十一世纪北宋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故里(明武宗正德七年该地属临川县管辖)。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朝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推行变法而被列宁称为“十一世纪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知江宁府,擢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闲居江宁(今南京)府,病逝于南京钟山。王安石祖籍临川盐阜岭(现抚州市邓家巷)。曾祖父王明在其父王延辑死后由临川盐阜岭迁至东乡瑶田,取村名“上池”,成为上池的一世祖。安石虽不在此处出生,但少年和青年时期曾在上池留下了《骊塘渔乐》、《龙安送别》、《泷溪晚烟》、《东岭茶饴》等许多诗篇。宋嘉祐六年(1061),中年的王安石丁内艰归,肇居上池村。筑别墅、傍山以屋居、辟田以粒食,开陂以备旱,触景生情以为诗,后命幼弟王安上世居之。到王安石儿、侄辈时,王家人认为天上最好的地方是瑶池,而地上就是瑶田,于是将“上池”改名为“瑶田”。为了不忘其祖之故,称为“上池瑶田”,一直沿用至今,子孙繁衍,已成村庄。如今,上池村本里及村内与王安有关的遗迹就有十来处之多
6.怎样写祠堂捐款引言
在以前未发展之时,每每乡民有任何困难疑惑之时,只能求天问神问袓先。
所以乡村内的祠堂,都能成为村民精神寄托及祈求平安的所在,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祠堂宗教信仰发挥了最大的功用,带给人们希望及鼓励。至今,虽然科技已发达,人民富足,但是祠堂的信仰,已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在台湾乡村里,各村各庄或多或少都有其各自信奉的神明袓先,四湖乡也不例外,以下,便对四湖乡内各个村庄的祠堂作简介,让大家了解我们祠堂的由来,也由了解民众信仰的同时体验先人辛苦的过程。
7.九牧林的祠堂简介
祠堂内今存书题“乌山”(正面)、“种槐”(背面)椭圆形碑刻(高77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碑为青石质,书楷阴刻,正面下方刻五言绝句一首,诗云:“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落款为“端州”。(按:“端州”即唐九牧长房一世祖林苇,唐时曾任“端州刺史”。)
祖祠内现存一方唐代大石砚,砚长91厘米,宽54厘米。形制独特,造型生动,砚边沿开有水沟,砚池中雕刻一只小龟。砚侧有一出水孔。石砚刻工粗放,古朴大方。据《莆阳比事》记载,蕴藻兄弟以独孤及《新学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铭砚泉石,刻志业文”。晋江名士欧阳詹自泉山诣莆,初与藻蕴肄业于灵岩精庐,后于福平山筑福平书堂,与藻、蕴兄弟共同研读,此石砚为他们共用的文房四宝之一。今置于澄渚乌石祖祠内的大石砚为唐代原物。
祖祠前有一千年古井,泉水清冽,井台下方有墨池号“螃蟹迎湫”。井旁今存一石碑,上书“砚泉”二字,落款亦为“端州”。旁边还有一宋代石孟,题款:“宋天圣间丙寅林穆之造”。
乌山诗碑、唐代大石砚,砚泉墨池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为唐九牧诗礼名家遗存的珍贵文物。
祖祠东侧原为乌石里社,现奉祀天后林默娘。
九牧祖祠以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而闻名于世,世人美其名曰“丹凤之穴,应龙之潭”。
祖祠附近有梯云斋,为唐贞元间观察使李琦在澄渚兴学时所创办之八闽首所公学。至宋代澄渚书堂和梯云斋皆废,后由林蕴九世孙林安中于南宋建炎改元之冬重建,林洵美、林仲仁等才美学硕之士则“自著书说”讲授于书斋中,澄渚文教之风复盛。
祖祠西五里有唐林九牧墓,九丘并列作龟体,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墓葬,“**”年代遭毁,现仅存墓址及附属建筑积翠庵、放生池,规划重建为规模宏大的“九牧陵园”,以供海内外九牧林族裔瞻仰拜谒,寄托追本溯源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