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角巾的使用方法
包扎的材料分别有制式材料(如三角巾、四头带、绷带等)和就便材料两种,以下主要介绍三角巾的基本用法。
具体如下:.1.各部位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掌握包扎面积大。三角巾不仅是较好的包扎材料,还可作为固定夹板、敷料和代替止血带使用。
三角巾急救包使用方法是先把三角巾急救包的封皮撕开,然后打开三角巾,将其内的消毒敷料盖在伤口上,进行包扎;还可将三角巾叠成带状、燕尾状或连成双燕尾状和蝴蝶形等。这些形状多用于肩部、**、腹股沟部和臀部等处的包扎。
使用三角巾,两底角打结时应为外科结,比较牢固,解除时可将其一侧,边和其底角拉直,即可迅速地解开。(1)头部包扎法①头巾式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的中点放在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垂向枕后,再将底边经左右耳上向后拉紧,在枕部交叉,并压住垂下的枕角再交叉绕耳上到额部拉紧打结。
最后将顶角向上反掖在底边内或用安全针或胶布固定②脑组织膨出的包扎法:遇有脑组织从伤口膨出,不可压迫包扎,要先用大块消毒湿纱布盖好,然后再用纱布卷成保护圈,套住膨出的脑组织,再用三角巾包扎。③头顶下颌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齐眉,顶角向后盖头上,两底角经两耳上缘拉向头后部,在枕部交叉压住顶角,再经两耳垂下向前拉,一底角包绕下颌到对侧耳垂前下,与另一底角十字交叉后,又分别经两耳前上提到头顶打结,再将顶角反折到头顶部,与两底角相遇打结(2)面部包扎法①单侧面部包扎法:将三角巾对折双层,一手将顶角压在伤员健侧眉上,另一手将底边的一半经耳上绕到头后,用底角与顶角打结,然后将底边的另一半反折向下包盖面部,并绕颏下用底角与顶角在耳上打结。
②面具式包扎法:用于广泛的面部损伤或烧伤。方法是将三角巾的顶部打结后套在下颏部,罩住面部及头部拉到枕后,将底边两端交叉拉紧后到额部打结,然后在口、鼻、眼部剪孔、开窗。
(3)眼部包扎法①单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的带状巾,以三分之二向下斜放在伤眼上,将下侧较长的一端经枕后绕到额前压住上侧较短的一端后,长端继续沿着额部向后绕至健侧颞部,短端反折环绕枕部至健侧颞部与长端打结。②双眼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四指宽的带状巾,将中央部盖在一侧伤眼上,下端从耳下绕到枕后,再经对侧耳上至眉间上方压住上端,继续绕过头部到对侧耳前,将上端反折斜向下,盖住另一伤眼,再绕耳下与另一端在对侧耳上或枕后打结,也可用带状巾作交叉法包扎。
双眼包扎法还可用三角巾折叠成四指宽的带状巾横向绕头两周,于一侧打结(4)胸背部包扎法①一侧**伤包扎法:伤在右胸,就将三角巾的顶角放在右肩上,然后把左右底角从两腋窝拉过到背后(左边要长一些)打结。再把顶角拉过肩部与双底角结系在一起。
或利用顶角小带与其打结。如果是左胸,就把顶角放在左肩上。
使用在左背和右背也和**一样,不过其结应打在胸前。②全**包扎法:用一个大三角巾的顶角在中间直向剪开约25~30厘米,分别放在颈部左右两边,然后把基底的左右两角在背后打一半结,再把本结两角上提和顶角撕开的两头相结。
(5)肩部包扎法'先把三角巾的中央放于肩部,顶角向颈部,底边折达二横指宽横放在上臂上部,两端绕上臂在外侧打结,然后把顶角拉紧经背后绕过对侧腋下拉向伤侧腋下,借助系带与两底角打结。(6)腹部包扎法把三角巾横放在腹部,将顶角朝下,底边置于脐部,拉紧底角至围绕到腰后打结,顶角经会阴拉至臀部上方,用底角余头打结。
此法也可包扎臀部,不同的是顶角和左右两底角在腹部打结。&(7)单侧臀部包扎法将三角巾置于大腿外侧,中间对着大腿根部,将顶角系带围绕缠扎,然后将下边角翻上拉至健侧髂嵴部与前角打结。
(8)四肢包扎法①前臂及上臂包扎法:此法用于上股大面积损伤,如烧伤等。将三角巾一底角打结后套在伤手上,结留余头稍长些各用,另一底角沿手臂后侧拉到对侧肩上,顶角包裹伤肢,前臂曲至胸前,拉紧两底角打结,并起到悬吊作用。
②手部包扎法:将伤手平放在三角巾中央,手指指向顶角,底边横于腕部,再把顶角折回拉到手背上面,然后把左右两底角在手掌或手背交叉地向上拉到手腕的左右两侧缠绕打结③尽部包扎法:与手的包扎法相似。④小腿及以下部位包扎法:脚朝向三角巾底边,把脚放近底角底边一侧,提起顶角与较长一侧的底角交叉包裹,在小腿打结,再将另一底角折到足背,绕脚腕与底边打结。
⑤膝部包扎法:根据伤情把三角巾折达成适当宽度的带状巾,将带的中段斜放在伤部其两端分别压住上下两边,两端于膝后交叉,一端向上,一端向下,环绕包扎,在膝后打结,呈 “8”字形。⑥大腿根部包扎法:把三角巾的顶角和底边中部(稍偏于一端)折迭起来,以折迭缘包扎大腿根部,在大腿内侧打结。
两底角向上,一前一后,后角比前角要长,分别拉向对侧,在对侧髂骨上缘打结。(9)三角巾悬臂带①大悬臂带将前臂屈曲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叫悬臂带,用于前臂损伤和骨折。
方法是将三角巾放于健侧**,底边和躯干平行,上端越过肩部,顶角对着伤臂的肘部,伤臂。
2.茶洗怎么用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茶壶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之后盖沫(将溢出壶顶的泡沫刮去)——“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茶壶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两指夹闻香杯,向内翻转。),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两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3.问一下
历代陶瓷茶具概况 现在人们直接用来饮茶的用具,主要是茶盏(饮杯)和茶壶。
而在唐、宋时流行的煎茶、斗茶饮法中,只有盏没有壶,有之,则是用来煎水的煎水壶,不能叫做茶壶。到了明代,流行沦茶饮法,茶壶才跻身饮茶用具之中。
唐以前的饮茶用具和食器还没有完全分化开来,如我们现在进食时的碗,古代叫做盂,饮茶时有 用盂。晋卢琳的《四五起事》记载晋代惠帝遇难逃亡,后又从许昌返回洛阳,当时有待以“持正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的为佳。”
这种瓦盂,是陶或瓷的。两晋南北朝时,食器、酒器等,一般都是陶或表面施淡青色的瓷器。
从唐代开始,饮茶用器从酒、食器中逐渐分离出来,自成一个系统。 陆羽《茶经)中还沿袭过去的旧称把茶盏叫做“盏”,但在当时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瓯”。
陆羽列出当时制作茶盏的地方,有浙江的越州、婺州、湖南的岳州、鼎州,安徽的寿州,江西的洪州,河北的邢州等。这些地方瓷窑所出的茶盏,由于各地质地、烧造技术、工艺流程以及传统风俗的不同,包括白、黄、淡青、褐等色。
陆羽认为,能够与茶色相焕发的以越州窑所出茶盏釉色似玉而又微泛淡青色的为最好,其次是岳州所出也呈淡青色。 陆羽译越州窑“类玉”、“类冰”,绿色的茶汤注入其中, “半瓯青泛绿”,与本身的淡青色互相辉映,从而达到“益茶”的效果,使人衔盏爱玩不忍释手。
在外观造型设计上,越瓷茶盏也特别适宜于饮茶用。陆羽记越州所产,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口唇不卷”,即盏沿不外翻,稍有内敛,这样能约来茶汤,不致外溢, “底卷而浅”,是底稍外翻,这样容易端持,而“浅”则指盏的深度。
唐时饮末茶,连茶盏中的茶末、茶汤一块喝掉,底浅的茶盏就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茶圣(神)陆羽对茶盏提出了以实用角度和以欣赏角度译论的两个标准,以后历代人的对茶具的设计制作的要求,基本上不出这两个标准。
唐人不仅逐渐普及了饮茶末用的盏,而且发明了盏托,并一直沿袭下来,明代以后,又在盏上加盖,由此成为我们今天还常常使用的一盏、一盖、一碟式的三合一茶盏——盖碗。这和当时广泛流行的沦饮法分不开,加盖作用,一是增加茶盏的保温性能,更好地浸泡出茶叶的茶汁;二是增加茶盏的保洁性能,防止尘埃侵入。
人们在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添情趣。 “技”高一筹者,则托盏、持盖只用一只手操作,颇有风度。
宋代的茶盏,以“斗茶”时所用的通体施黑釉的“建盏”最具特色。 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两个瓷系,一为青花瓷系,一为黑釉瓷系。
后者在日本叫做“天日”瓷,“天目”是指我国浙江省的天目山,宋代的黑釉瓷最早由在天目山佛学寺留学的日本僧人带进日本。 建盏的造型,底经和盏面口径的比例相差较大,盏壁外撇的角度大,有人把它比喻为翻转过来的斗笠形。
盏口面积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斗茶”时出现的汤花,而盏壁斜直,容易吸尽茶汤和茶末,.这一点,吸收了唐代越窑盏的优点。 同时盏壁四周的离沿口1.5—2公分外,稍向内折,称为“倒钩型圈痕”,这和陆羽所说越窑盏“口唇不卷”的优点也有相似之处。
盏沿下内折的折线,还能起到“斗茶”注汤时的标准线的作用,因为“斗茶”注汤,只注到盏容量的十分之六,实测证明这一折线,正好是盏容易四比六时的临界线。 宋代“斗茶”的黑釉建盏为主,但也还有其他釉色的茶具,如杭州龙泉哥窑所制的茶盏,外观造型和建盏相似,也呈翻转斗笠形,但通体却施淡青色釉,色泽鲜明、幽雅洁净、亭亭玉立,同样是上等的茶具。
其他各地名窑,如官、定、汝、钧等地烧造的大量青花、白瓷茶盏,造型各异,刻花印花,均体现出饮茶艺术对陶瓷茶具的设计制作穷极工巧的要求。 元代的茶具和宋朝基本相同,只是茶壶的外观有了些许变化,釉色以景德镇青花瓷而著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明代出现了茶壶,从此茶盏和茶壶成为最基本的茶具,饮茶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具被淘汰了,一些茶具则异军突起,更加丰富了人们品茶艺术的内容。 明、清的茶盏,主要仍是瓷质。
由于人们不再“斗茶”,黑釉茶盏已很少使用,所用茶盏多为白瓷或青花釉。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馨、明如镜”等特色,这种茶盏造型稳重、比例均匀,当时又称“坛盏”。
明、清茶具,最为后人称道的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茶壶的设计和普及。从品茶艺术的角度出发,明代及后人评价这种紫砂陶制茶壶,历来赞不绝口。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记载,做工精细的紫砂壶,壶盖盖上之后,手提壶盖上的蒂, “能吸起全壶者,则尤佳矣。”
瓷盏,紫砂壶的高度艺术化设计,使人们品茶时的趣味性、审美感更加浓厚了,人们在口啜清茗、细咂慢咽的同时,又可以把壶或盏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玩味,从而得到更高的艺术享受。
4.功夫茶具怎么使用
摘自品势茶城的方法:一、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是喝茶最基本的功夫茶具,茶杯也是茶具套装必备的茶器,我们在选择茶杯的时候,应该根据茶杯的形状和色泽来选择,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和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白色或浅色的釉。
二、茶挟的使用方法
茶挟又称呼为茶筷,茶挟与茶匙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它把茶渣从壶中挟出,我们也可以用它来挟着茶杯洗杯,这样不仅卫生而且还可以防烫。
三、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用盖碗泡茶,具有简便、易学、不吸味、导热快、实用、高雅而优美等优点,茶叶置入盖碗中,然后用茶水冲泡即可。
四、茶漏的使用方法
我们在使用茶漏置茶的时候,茶漏要放在壶口上面,以便茶叶很好的倒入茶壶中,这样可以避免茶叶掉落在壶外。
五、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主要用于盛茶入壶,茶则主要是竹制品,茶则量器的一种,茶末入釜时,需要用茶则来量取。
六、茶盘的使用方法
茶盘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来摆放茶杯的盘子等,茶盘的使用完以后要注意清洗。
七、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主要功能是用来干壶,我们在酌茶之前要把茶壶或茶底衔留的杂水擦干,我们一可以用来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5.茶具怎么用
一、茶杯的使用方法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二、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则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三、盖碗的使用方法 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四、茶盘的使用方法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五、茶则的使用方法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六、茶挟的使用方法 又称「茶筷」,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七、茶巾的使用方法
茶巾又称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针的使用方法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九、煮水器的使用方法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自动电炉。
十、茶叶罐的使用方法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
十一、茶船的使用方法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盛热水烫杯、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保温。
6.如何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方法.ppt
简易呼吸器,又称复苏球。 适用于心肺复苏及需人工呼吸急救的场合。尤其是适用于窒息、呼吸困难或需要提高供氧量的情况。具有使用方便、痛苦轻、并发症少、便于携带、有无氧源均可立即通气的特点。
将病人仰卧,去枕,头后仰。2.清除口腔与喉中假牙等任何可见的异物。3.插入口咽通气道,防止舌咬伤和舌后坠。4.抢救者应位于患者头部的后方,将头部向后仰,并托牢下额使其朝上,使气道保持通畅。5.将面罩扣住口鼻,并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按住,其它的手指则紧按住下额。6.用另外一只手挤压球体,将气体送入肺中,规律性地挤压球体提供足够的吸气/呼气时间(成人:12-15次/分,小孩:14-20次/分)。7.抢救者应注意患者是否有如下情形以 确认患者处于正常的换气。(1)注视患者**上升与下降(是否随着压缩球体而起伏)。(2)经由面罩透明部分观察患者嘴唇与面部颜色的变化。(3)经由透明盖,观察单向阀是否适当运用。(4)在呼气当中,观察面罩内是否呈雾气状。面罩要紧扣鼻部,否则易发生漏气。若病人有自主呼吸,应与之同步,即病人吸气初顺势挤压呼吸囊,达到一定潮气量便完全松开气囊,让病人自行完成呼气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