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VLOOKUP的用法
不好意思,我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不过我想说一下我这两天用VLOOKUP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或者将来的XDJM有点用,在想要显示结果的单元格输入=VLOOKUP(1参数,2参数,3参数,4参数),2参数代表为所要查找比对数据的区域,可以手动选择此区域,函数会自动显示参数,1参数为在2参数区域中所有查找比对的数据,3参数为在2参数区域中想要返回值的列的第几列数,注意是区域中的第几列数,不是表格的实际列,些数字用1,2,3等阿拉伯数字,4参数为逻辑值,就是true 或false,也可用1或0表示,true或1表示不精确匹配,只要1参数中的数据在2参数区域的第1列有相似的数据时,就会返回值;false或0表示1参数的值必须在2参数区域的第1列有相同的值才会返回3参数列中同一行的值 ,否则就返回#NA!,可能我说的也不是很详细,能看懂的最好,网上的详细介绍也很多,多多比较再加上自已亲手去做下,就会明了不少,希望你们好运!看不懂的也不要有怨气呀,毕竟小弟实力不及,请见谅。
2.数字万用表怎么用法
数字式万用表是以数字来显示参量数值的。如图9-11所示为一般的数字万用表外形图。数字万用表显示清晰直观,性能稳定,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使用方法如下:
图9-11 数字式万用表
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直流电流时,先将黑表笔插入“COM”孔,当被测量电流大于200mA时,应将红表笔插入“10A”插孔,并将旋钮旋到直流“10A”挡;当被测量电流小于200mA时,则将红表笔插入“200mA”插孔,并将旋钮旋到直流“200mA”以内的合适量程。
量程选定后,将万用表串进电路中,保持稳定后即可读数。若屏幕上的数值为“1”,应加大量程再测量;若在数值左边出现“—”,则表明电流从黑表笔流进万用表,将两表笔调换即可。用数字万用表测量交流电压时,应将挡位打到交流挡,连接方法与测量直流电压相同。
3.方差分析表怎么用
我看到制表的是农业局,那么这个方差分析表应该是田间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是必须的,否则就不知道其差异是否真实。
表中SS是平方和,MS是方差。数据的使用主要是看F值,将F值与5%F和1%F对比,F值大于5%F的表示差异显著,F值大于1%F的表示差异极显著。
如表中区组间F值为0.39,远小于5%F(5.14),说明区组间没有差异。处理间F值为6.23,大于5%F(4.76)小于1%F(9.78),说明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没达到极显著。
4.福禄克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1、测喇叭、耳机、动圈式话筒:用R*1Ω档,任一表笔接一端,另一表笔点触另一端,正常时会发出清脆响量的“哒”声。
如果不响,则是线圈断了,如果响声小而尖,则是有擦圈问题,也不能用。 2、测电容:用电阻档,根据电容容量选择适当的量程,并注意测量时对于电解电容黑表笔要接电容正极。
①、估测微波法级电容容量的大小:可凭经验或参照相同容量的标准电容,根据指针摆动的最大幅度来判定。所参照的电容不必耐压值也一样,只要容量相同即可,例如估测一个100μF/250V的电容可用一个100μF/25V的电容来参照,只要它们指针摆动最大幅度一样,即可断定容量一样。
②、估测皮法级电容容量大小:要用R*10kΩ档,但只能测到1000pF以上的电容。对1000pF或稍大一点的电容,只要表针稍有摆动,即可认为容量够了。
③、测电容是否漏电:对一千微法以上的电容,可先用R*10Ω档将其快速充电,并初步估测电容容量,然后改到R*1kΩ档继续测一会儿,这时指针不应回返,而应停在或十分接近∞处,否则就是有漏电现象。对一些几十微法以下的定时或振荡电容(比如彩电开关电源的振荡电容),对其漏电特性要求非常高,只要稍有漏电就不能用,这时可在R*1kΩ档充完电后再改用R*10kΩ档继续测量,同样表针应停在∞处而不应回返。
3、在路测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管好坏:因为在实际电路中,三极管的偏置电阻或二极管、稳压管的周边电阻一般都比较大,大都在几百几千欧姆以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万用表的R*10Ω或R*1Ω档来在路测量PN结的好坏。在路测量时,用R*10Ω档测PN结应有较明显的正反向特性(如果正反向电阻相差不太明显,可改用R*1Ω档来测),一般正向电阻在R*10Ω档测时表针应指示在200Ω左右,在R*1Ω档测时表针应指示在30Ω左右(根据不同表型可能略有出入)。
如果测量结果正向阻值太大或反向阻值太小,都说明这个PN结有问题,这个管子也就有问题了。这种方法对于维修时特别有效,可以非常快速地找出坏管,甚至可以测出尚未完全坏掉但特性变坏的管子。
比如当你用小阻值档测量某个PN结正向电阻过大,如果你把它焊下来用常用的R*1kΩ档再测,可能还是正常的,其实这个管子的特性已经变坏了,不能正常工作或不稳定了。3、测电阻:重要的是要选好量程,当指针指示于1/3~2/3满量程时测量精度最高,读数最准确。
要注意的是,在用R*10k电阻档测兆欧级的大阻值电阻时,不可将手指捏在电阻两端,这样人体电阻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4、测稳压二极管:我们通常所用到的稳压管的稳压值一般都大于1.5V,而指针表的R*1k以下的电阻档是用表内的1.5V电池供电的,这样,用R*1k以下的电阻档测量稳压管就如同测二极管一样,具有完全的单向导电性。
但指针表的R*10k档是用9V或15V电池供电的,在用R*10k测稳压值小于9V或15V的稳压管时,反向阻值就不会是∞,而是有一定阻值,但这个阻值还是要大大高于稳压管的正向阻值的。如此,我们就可以初步估测出稳压管的好坏。
但是,好的稳压管还要有个准确的稳压值,业余条件下怎么估测出这个稳压值呢?不难,再去找一块指针表来就可以了。方法是:先将一块表置于R*10k档,其黑、红表笔分别接在稳压管的阴极和阳极,这时就模拟出稳压管的实际工作状态,再取另一块表置于电压档V*10V或V*50V(根据稳压值)上,将红、黑表笔分别搭接到刚才那块表的的黑、红表笔上,这时测出的电压值就基本上是这个稳压管的稳压值。
说“基本上”,是因为第一块表对稳压管的偏置电流相对正常使用时的偏置电流稍小些,所以测出的稳压值会稍偏大一点,但基本相差不大。这个方法只可估测稳压值小于指针表高压电池电压的稳压管。
如果稳压管的稳压值太高,就只能用外加电源的方法来测量了(这样看来,我们在选用指针表时,选用高压电池电压为15V的要比9V的更适用些)。 5、测三极管:通常我们要用R*1kΩ档,不管是NPN管还是PNP管,不管是小功率、中功率、大功率管,测其be结cb结都应呈现与二极管完全相同的单向导电性,反向电阻无穷大,其正向电阻大约在10K左右。
为进一步估测管子特性的好坏,必要时还应变换电阻档位进行多次测量,方法是:置R*10Ω档测PN结正向导通电阻都在大约200Ω左右;置R*1Ω档测PN结正向导通电阻都在大约30Ω左右,(以上为47型表测得数据,其它型号表大概略有不同,可多试测几个好管总结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读数偏大太多,可以断定管子的特性不好。还可将表置于R*10kΩ再测,耐压再低的管子(基本上三极管的耐压都在30V以上),其cb结反向电阻也应在∞,但其be结的反向电阻可能会有些,表针会稍有偏转(一般不会超过满量程的1/3,根据管子的耐压不同而不同)。
同样,在用R*10kΩ档测ec间(对NPN管)或ce间(对PNP管)的电阻时,表针可能略有偏转,但这不表示管子是坏的。但在用R*1kΩ以下档测ce或ec间电阻时,表头指示应为无穷大,否则管子就是有问题。
应该说明一点的是,以上测量是针对硅管而言的,对锗管不适用。不过现在锗管也很少见了。
另外,所说的“反向”是针对PN结而言,对NPN。
5.EXCEL中VLOOKUP怎么用
你在B2单元格输入:
=IF(ISNA(VLOOKUP($A2,员工档案资料!$A$2:$K$9,2,0)),"",VLOOKUP($A2,员工档案资料!$A$2:$K$9,2,0))
然后横着拖到K排.(下面更重要!)
其中“$A$2:$K$9,2,0))”中的2,0要注意,在C列里要改为3,0 在D列里要更改4,0 以此类推。..直到K列改为11,0
然后选中B2:K2区域,在最左边让光标变成"+",再往下拖就好了!
祝你成功!
6.统计:F值是怎么算的
方差分析表填的方法如下:表格中通常列出方差来源、变差平方和、自由度、方差估计值、方差比、统计量F临界值、显著性检验标记符等,只要通过实验测出以上数据即可填表。
自由度,在统计学中指的是计算某一统计量时,取值不受限制的变量个数。通常df=n-k。
其中n为样本含量,k为被限制的条件数或变量个数,或计算某一统计量时用到其它独立统计量的个数。自由度通常用于抽样分布中。
方差(variance)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是离散程度的度量。概率论中方差用来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统计中的方差(样本方差)是各个数据分别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研究方差即偏离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7.怎么用F值和Sig(概率)值判断方差齐性是否齐性
方差是否齐不是这样检验的,专门在spss中有
One-Way ANOVA对话方块中,点击Options…(选项…)按扭,
勾Homogeneity-of-variance即可。它会产生
Levene、Cochran C、Bartlett-Box F等检验值及其显著性水平P值,
若P值<;于0.05,便拒绝方差整齐的假设。
顺带一提,Cochran和Bartlett检定对非正态性相当敏感,
若出现「拒绝方差整齐」的检测结果,或因这原因而做成。
在方差分析的F检验中,是以各个实验组内总体方差齐性为前提的,因此,按理应该在方差分析之前,要对各个实验组内的总体方差先进行齐性检验。如果各个实验组内总体方差为齐性,而且经过F检验所得多个样本所属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这时才可以将多个样本所属总体平均数的差异归因于各种实验处理的不同所致;如果各个总体方差不齐,那么经过F检验所得多个样本所属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的结果,可能有一部分归因于各个实验组内总体方差不同所致。
但是,方差齐性检验也可以在F检验结果为多个样本所属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的情况下进行,因为F检验之后,如果多个样本所属总体平均数差异不显著,就不必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也称为Levene检验(Levene's Test).由H.Levene在1960年提出[1].M.B.Brown和A.B.Forsythe在1974年对Levene检验进行了扩展[2],使对原始数据的数据转换不但可以使用数据与算术平均数的绝对差,也可以使用数据与中位数和调整均数(trimmed mean)的绝对差.这就使得Levene检验的用途更加广泛.Levene检验主要用于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本间的方差是否齐性.要求样本为随机样本且相互独立.国内常见的Bartlett多样本方差齐性检验主要用于正态分布的资料,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检验效果不理想.Levene检验既可以用于正态分布的资料,也可以用于非正态分布的资料或分布不明的资料,其检验效果比较理想.
----------------------------
方差分析的条件之一为方差齐,即各总体方差相等。因此在方差分析之前,应首先检验各样本的方差是否具有齐性。常用方差齐性检验(test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推断各总体方差是否相等。本节将介绍多个样本的方差齐性检验,本法由Bartlett于1937年提出,称Bartlett法。该检验方法所计算的统计量服从分布。
用自由度查界值表,若值大于等于界值,则P值小于等于相应的概率,反之,P值大于相应的概率。如果未经校正的值小于界值,则校正后的值更小,可不必再计算校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