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芪怎么用
北芪,即东北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
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开淡黄色蝶形小花;荚果膜质,花期7-8月,果期8-9月。 北芪喜凉爽干燥气候,以排水良、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为佳,多生于海拔800-1300米间的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
北芪的根为补虚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其“为补药之长”,可见北芪做补益药历史悠久 北芪当归炖鱼翅 用料 鱼翅8克,羊肉50克,火腿20克,清鸡汤l碗半,北茂6克,当归4克,红枣5枚,生姜2片,绍酒2茶匙c 做法 (1)鱼翅用温水浸透洗净,羊肉切成中块,火腿切成粗处, (2)北茂、当归、红枣浸泡后洗净,当归切成厚片,红枣去核。 (3)将所有用料放进炖盅,加沸水l碗半,把炖盅盖上,隔水炖之。
(4)待锅内的水烧开后,用中火续炖2.5小时至3小时即可。 (5)炖好后,隔除药渣,用油、盐、味精调味,喝汤吃肉。
功效 润肝保心,活血驻容。 适应症 面黄消瘦,肝血亏虚。
注释 北茂含叶酸、胆碱、甜菜碱和多种氨基酸,能补气固表,补血益脏;当归含叶酸、烟酸、生物碱及多种微量元素,能补血养肝,调经润肠;红枣含多种有机酸,多种皂甙.,多种维生素,能补气血,益脾胃,延年益寿。 注意和禁忌 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食欲不振者少用。
2.黄芪怎么用
“黄芪”是一味传统的补气要药。药性微温,具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
根据治病需要,年龄不限,可从小孩子到老年人都可以服用,你的同事对这不懂。你不用不好意思的。
女性身体从青春期开始,由于每月的一次月经排出,使制造血细胞的有效铁质长期流失,而往往是没有等到及时补充,以致几乎每个女性都出现或轻或重的“缺铁性贫血”。
虽然月经初潮若干年可会出现月经不准现象。但你是“一直肤色不好发黄,月经一直不准每次都往后退1个星期。”这就跟贫血有关系了。
你说适合你用吗,当然可以服用。但我提倡还是偏于补血,可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减,可配用黄芪、大枣助当归生血,中医谓“以气领血、气行血行”。或根据你身体情况,找中医生给辩证施治。
(话外:大枣一直是补气药,到现在很多人却把它说成补血了,悲哀!)
另外,黄芪还根据加工炮制不同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用蜂蜜炮炙),其作用也区分开来:“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炙黄芪”偏于补气升阳、益气固表。你要用于补血,最好使用“炙黄芪”。
但黄芪药性带温,凡身体具带热象,如发热头晕、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的不宜服用。
你说网上介绍“黄芪可以调节内里,改善肤色。”那不是中医理论。或许由于黄芪具以上功效,气血足而身体健,肤色就得以改善了吧。
3.中药北芪如何食用,可以煮水喝吗
1、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2、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4、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5、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
6、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4.黄芪片怎么用
黄芪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
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具有①强心、利尿、降压、保肝、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②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规蹈矩环及营养善。
③对肾炎蛋白尿有一定的消除作用。适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容易感冒;中气虚陷,食少便溏、胃下垂、脱肛、便血、妇女子宫下垂、崩漏;疮痈肿毒,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收口;气虚水肿及一切气虚证。
常用配方举例:(1)黄芪口服液(市场商品):适用于黄芪主治范围的各种病症。(2)玉屏风口服液(市场商品):由黄芪、白术、防风制成。
每服1支,日服2-3次,适用于表虚自汗,易于感冒者。另有玉屏风冲剂、散剂和丸剂,功用和玉屏风口服液相同。
冲剂每服1-2包,日服2次;散、丸每服5-9克,日服2次。(3)补中益气气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制成小粒丸药(市场商品)。
每服5-9克,日服2-3次。适用于脾胃气虚,饮食乏味,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容易出汗,劳累后或感冒后低热不良;气虚下陷,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久泻等病证。
(4)黄芪黑鱼汤:生黄芪30克,黑鱼1尾(约500克),将黑鱼去鳞和内脏,放砂锅中,黄芪纳入黑鱼肚内,加水适量及少量调味品,用文火将黑鱼煮烂后,喝汤吃鱼。适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注意:咳嗽痰多,食积胸闷,感冒发热,阴虚内热,热毒疮疡等均不宜使用。
5.请问黄芪一般怎么用,作用是什么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味甘、性温,具而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多种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肌肤及内脏受损后而引起的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食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内脏下垂、浮肿、尿少出虚汗、崩漏、带下,以及痈疽和久治不愈的溃疡、褥疮等症。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便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
黄芪标准提取物:黄芪甲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