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解释“宫”
/view/3385.htm 宫 gōng 释义 ①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宫殿|行宫|故宫|东宫 ②神话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天宫|龙宫|月宫|蟾宫 ③庙宇的名称:碧霞宫|雍和宫 ④人民文化活动或娱乐用的房屋的名称:少年宫|民族宫|劳动人民文化宫 ⑤指子宫:宫颈|刮宫|宫外孕 ⑥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 ⑦姓氏,宫姓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它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如下: 1.在春秋时期,各国宫中负责修缮、清理事宜的官员称做“宫人”,后演化成姓氏。 2.出自姬姓,春秋时有孟倚子,其子韬被封在南宫县,遂姓南宫。
后分化成“南”“宫”二姓。 3.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大臣叫宫之奇,其后代延续下来。
⑧亦作“阉”讲,动词。 词语 【宫殿】:泛指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宫室】:古代房屋的通称,后来特指帝王的宫殿。 【宫廷】:1.帝王的居所2.由帝王及其大臣组成的统治集团。
【宫掖】:宫室,宫廷。 【宫调】:中国古乐曲的调式。
唐代规定二十八调,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调。最低的一根弦(宫弦)上的调式叫宫,其余的叫调。
后来宫调的数目逐渐减少。元代杂剧,一般只用五个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四个别的弦上的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这就是后世所谓九宫。
【宫人】:被阉割了的人,太监,古代宫廷官员! 【宫文化】 [编辑本段] 宫文化,太监文化中的一种,也是太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房:净身房,执行阉割的场所。分民间和朝廷官设两种!民间亦称“场子” 宫人:被阉割的人,殷商称“寺人”,另有称呼: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执刀:宫人者(此处宫做动词)。清光绪年间,北京有专门干这种营生的,有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和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
宫罚 宫具:阉割时用的刀,盆,咬口(止疼的物件,制作不详)等统称宫具。
2.描写故宫的古文
《故宫赋 》
泱泱九州,悠悠千年,故国十都,独荣京城.春秋燕赵之富饶,强元天下之大都,莽苍之境,荣辱百世,终为今日之繁华.
元璋举兵于野,掠蒙元之权,族异己之臣,统揽皇权,筑绵亘之城于金陵,群宫耸起,岿然雄伟,俯观云端,方知其势之宏,飘飘瞻逸,不禁愕然.然太祖崩,棣叛于燕,叔夺侄位,建文之不甘,纵火焚宫,烟光凝于金陵之上,十日不绝, 棣叹惋.移兵回燕,大兴土木,还燕之旧都,摹已焚之宫,筑于京城,其墙之高,宫之华,地之广,势之宏,俱过矣,是为紫禁城也.
明之宫斗,实宦戚之争也.明室帝胄,皆疏于政,愦愦乎而弃世焚溺,缅缅乎而庸虚文薄.至于崇祯,虽图志而终难守宇,自缢以殉祖之基业.闯王霸宫,复之三月,遁京,复又数年,汉人之天下尽为女真族矣,然清传十世,终为外夷所驱,昔日天国,今时病夫,何也?
呜呼!其清室之过哉?清室诸帝,多济世之才,然后宫摄政,使无外患,必有内忧也.后宫之乱亦为制之所祸,必废之.“故守一而不变者,未睹治之至也.”
故宫之沧桑,此溯六十载止.忆往兮之浮华糜沸,瑟瑟生悲.春雨乍落,吟啸扼腕,方觉夜已参半,此宿难寐矣.
3.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
景公游于⑴寿宫,睹⑵长年负⑶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⑷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⑸贤而哀⑹不肖,守⑺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⑻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⑼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
于:在。
睹:看见。
负:背。
喟然:感叹的样子。
乐:喜好。
哀:怜悯。
守:执掌。
逮:到。
鳏寡(guān guǎ):老而无偶的男女。
【译文】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脸上也有长期受饿的颜色。齐景公就很为他的境遇感到可怜,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
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而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不达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
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也有了可以居住的屋子。
4.急需《梦溪笔谈》中《丁谓建宫》的古文和翻译
原文: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诸道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省费以亿万计。
翻译: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丁谓主持重建宫室(需要烧砖),被取土地很远所困扰。丁谓于是命令从大街取土,没几天就成了大渠。于是挖通汴河水进入渠中,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用工程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一举而三役济
一举指挖大街 三役指取土,运材及处理垃圾三件事
5.后汉书 承宫传 翻译
承 宫:(公元?~76年待考),字少子;琅琊姑幕人(今山东诸城)。著名东汉大臣。
据史籍《后汉书·承宫传》中记载:承宫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承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
后遭天下丧乱,承宫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后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承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三府更辟,皆不应,汉永平中期被征诣公车,车驾临辟,雍召宫拜博士,迁左中郎将,数纳忠言,陈政议论切悫。朝臣惮其节名播。
匈奴时期,北单于遣使求得见承宫面,汉显宗勑自整饰,承宫对曰:“夷狄眩名,非识实者也,臣状丑,不可以示远,宜选有威仪容者。”汉显宗乃以大鸿胪魏应代之。
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承宫拜侍中祭酒,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卒。汉肃宗褒叹,赐以冢地,妻上述书乞归,葬乡里。复赐钱三十万。
是不是这段啊,,大致的意思是说汉朝有个名叫承宫的人,出生年月不详,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在八岁的时候就替人放牧(养猪)。他所在的地方上有个叫徐子盛的人用 春秋 教了大约百来个学生,承宫在他家门外经过时休息,喜欢上了听课,于是就请求留在徐子盛的门下,为各位学生捡拾柴火做些杂事,几年下来,通过承宫自己的努力,明了了典籍的意思,于是就离开了徐子盛。回到乡里以后自己也开始开馆授课。
后来天下大乱,承宫就和自己的弟子们一起到了汉中,和自己的老婆孩子在蒙阴山下开垦田地,努力耕种,在稻谷小麦将要成熟的时候,有人来说那是自己的产业,承宫也不和他争辩,就给了他。于是承宫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大。
一开始承宫不肯做官,到了后来(汉朝 永平中期)承宫出来做官,做了什么博士?还是什么吧,后来又升任 中郎将 ,采纳了有用的建议和进言,阐述时政准确而切合实际,当时的朝廷中的官员都很畏惧他。
到了匈奴时期,当时的北单于 派了大臣想要见承宫,皇帝(汉显宗)也亲自打扮了一下,可承宫对皇帝说:“那些北方的蛮夷之人只是听说了我的名声,并不了解我的内在,我的相貌丑陋。不可以使人信服,请另外选派相貌堂堂有威仪的官员来体现我朝的风范吧。于是皇上就另派了个官员来见使臣。
公元74年(汉永平17年),承宫大概是又升官了,做了 侍中祭酒 。过了两年(汉建初元年)挂了。皇帝(汉肃宗)呢又是褒奖,又是叹息,还赏赐了墓地。可承宫的妻子希望能把他带回家安葬,皇帝同意了,还赏赐了30万钱。
有很多地方没能翻译出来,或是非常不准确,请你看看其他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