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拼音怎么写的
从拼音:cóng,zòng
基本信息:
部首:人、四角码:88000、仓颉:oo
86五笔:wwy、98五笔:wwy、郑码:ODOD
统一码:4ECE、总笔画数:4
基本解释:
1、依顺:顺从。盲从。从善如流。
2、采取,按照:从优。
3、跟随:愿从其后。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从此[cóng cǐ]
从这个时候起。
2、跟从[gēn cóng]
跟随。
3、从来[cóng lái]
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式)。
4、从军[cóng jūn]
参加军队。
5、遵从[zūn cóng]
遵照并服从。
2.大写的一到十怎么用拼音打出来
大写的一到十的拼音为:壹(Yi ) 、贰(er )、叁 (san)、肆(si )、伍(wu)、陆( liu )柒(qi )、捌(ba )、玖( jiu) 、拾 (shi ) 。
用电脑搜狗拼音输入法打字示例如下:以“壹”为例1. 用拼音输入“Yi ”,用鼠标点击右侧“▷”符号;或者键盘上按“PgDn(下一页)”按键,即可翻下一页;2.翻页到有“壹”字的页面,用鼠标点击“壹”,或者在键盘上按“2”数字键,即可打出“壹”字;3.按以上步骤分别打出其他字。扩展资料:大写数字 大写数字是中国特有的数字书写方式,利用与数字同音的汉字取代数字,以防止数目被涂改。
据考证,大写数字最早是由武则天发明,后经朱元璋改进完善。大写本意 汉字中的数字原本没有大小写之分。
“大写数字”实际上是“小写数字”的10个同音别字,“大写数字”原本另有其意,有一些沿用至今,另有一些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失、忘却。壹:专一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译:君子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很快就会有成就。贰:变节,叛变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卫风·氓》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叁:“参”的另一种写法,加入,接见 肆:任意妄为 伍:古有“五人为伍”之说 陆:高出水面的而地势平坦的土地 柒:漆树或漆料 捌:聚拢谷物的没有齿的耙(有齿为耙,无齿为捌) 玖:黑色的美石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诗经·卫风·木瓜》译:(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拾:捡。
资料来源:大写数字-百度百科。
3.开学第一课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kāi kué dì yī dè
声母:k、k、d、d、d
韵母:ai 、ue、i 、i 、e
《开学第一课》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合作并从2008年开播至今的大型公益节目。2020年《开学第一课》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以“少年强,中国强”为主题,传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节目将邀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张文宏、吴尊友、毛青等,共同讲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
扩展资料
开学第一课的主办意义:
《开学第一课》主题公益行动由中央电视台与教育部共同举办。教育部将于2009年8月20日左右专门发文,通知全国各地中小学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于9月1日晚共同收看主题晚会;并倡议每个班级每年举行一次“爱的教育”主题班会,为广大中小学生补上“爱的教育”这一课。
开学第一课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一重要节点进行教育十分重要。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通过不同形式,在开学这一天对孩子进行教育。
通过开学第一课,不仅可以送给孩子一份特别的礼物,也可以将全社会对孩子深沉的爱、对他们成长的深切关怀,通过生动鲜活丰富的形式来呈现。
4.“宿舍”的拼音怎么写
宿舍,读音:[sù shè]。
宿舍:1.住宿停留。 2.指旅店。 3.机关﹑企业﹑学校等供职工﹑学员等住宿的房屋。
造句:
1、周末室友都回家了,宿舍里显得格外冷清。
2、由于离家较远,哥哥读大学时一直住在宿舍里。
3、等我们赶回宿舍时,刘强早已不知去向。
4、会后,他心事重重地走进宿舍,倒头就睡,至今还没有起来呢!
5、直到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宿舍。
5.从拼音怎么写的
从拼音:cóng,zòng 基本信息: 部首:人、四角码:88000、仓颉:oo 86五笔:wwy、98五笔:wwy、郑码:ODOD 统一码:4ECE、总笔画数:4 基本解释: 1、依顺:顺从。
盲从。从善如流。
2、采取,按照:从优。 3、跟随:愿从其后。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从此[cóng cǐ] 从这个时候起。 2、跟从[gēn cóng] 跟随。
3、从来[cóng lái] 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式)。 4、从军[cóng jūn] 参加军队。
5、遵从[zūn cóng] 遵照并服从。
6.中文的拼音是怎么来的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
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
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
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
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
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
7.看拼音 写词语
迟延chí yán
基本解释
[delay;retard] 延迟,耽误
在旅程中意外的迟延
详细解释
1. 拖延。
宋 苏轼 《大雪乞省试展限并乞御试不分初复考札子》:“若虑放榜迟延,恐趁三月内不及,即乞省试添差小试官十人,却促限五七日出榜。”《水浒传》第二一回:“当行即行,今晚便可动身,切勿迟延自误。”《再生缘》第二一回:“祇为此方非补药,踌躇不决故迟延。” 冰心 《寄小读者》七:“我只能在晨间绝早,船面无人时,随意写几个字,堆积至今,总不能整理,也不愿草草整理,便迟延到了今日。”
2. 停留;耽搁。
宋 曾巩 《郊祀庆成》诗:“暗蔼如无间,迟延若可亲。” 元 舒頔 《太常引》词:“山色共承宣,君秩满,我迟延。几度醉花前,曾怪杀春山杜鹃。”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独行》:“他跨着快步,仿佛一迟延就会被祸害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