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族有文字吗
土族原无本民族文字,使用邻近民族文字,包括汉文和藏文等。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土族拼音文字,即《土文方案(草案)》,结束了土族没有文字的历史。新创制的土族文字,目前正在进行推广试用。
土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新试用的民族文字。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现代土族语,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青海互助、大通、乐都和甘肃天祝等地的土族语属互助方言,青海民和及甘肃积石山等地的土族语属民和方言,青海同仁的土族语属同仁方言。甘肃卓尼土族历史上已丢失本民族语言,而完全使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语支的一种方言,与当地藏语接近。卓尼土族除使用藏语外,还使用汉语,其他地区的土族也兼通汉语和藏语。
2.土族资料,我写作业,急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乐都县自称“大夏人”(西夏人)、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
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主要从事农业。
兼营畜牧业。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3.介绍土族风土人情的美文
土族,现有人口191624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蒙古尔”、“察罕蒙古”、“土昆”、“土户家”等多种他称。土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唐宋时期的“吐浑”、“退浑”,元代的“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土族成了他们统称。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又分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部分土族兼通汉语和藏语。土族无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藏文。
土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期从事畜牧业,尤以养羊业最为发达。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改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但至今土族家家户户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惯,并精于饲养。
土族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有《羊颂》、《拉仁布与且门索》等。土族人民喜爱唱花儿,传统的“纳顿”堪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酒的礼仪
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只要知悉宾客登门,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不管是步行、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的说法是下马酒。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当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之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这时主客盘腿而坐,谈笑风生,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妙面盆,盛满喷香的羊肉块,上插一把小钢刀,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壶,让客人边饮边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到无比的温暖热情。宴席完毕,当客人致谢告辞,即将离去时,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马酒。土族人认为客人酒喝得越多,席间气氛越热烈,主人才越感到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对不会喝酒者,主人也十分宽容,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4.土族的风俗习惯简写
百分之九十的土族分布在青海省,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见于1990年钱雪源主编的《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甘南地区、西宁市及其它州县也有少量土族散居。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组成村落,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
以后逐渐变成从事农业而定居了。土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
土族人家庄廓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安大门时特别注意选择照山,也就是大门必须对准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最完整的山,若没有理想之山,则立照壁,以为屏障。 土族人家的院中,住房的位置根据大门的方位和阴阳五行、八卦等确定。
家境较好的人家的主房,盖的是正脊五檩、二架七檩的大房、前后出檩的过厅。房屋木件大都为画栋雕梁。
其它住房都是土木结构的小平房。高寒地区的土族,除了夏天,人们大都睡热炕。
热炕有两种,炕面用泥做的叫泥炕,炕面用木板做得叫板炕。 土族人民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定居以来,起初从事畜牧业生产,以肉食、乳品为主食,转为农业生产后,传统的游牧民习俗仍然保留着,如喝奶茶、喝酥油茶,吃酥油炒面,吃大块肉、喝大碗酒。
因青海东部海拔高,气候干旱,农作物只能种植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洋芋、油菜等。 土族人民特别注重礼节,人们相逢时互相问好致安。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亲友之间相互拿上自己做的食品拜节。家里打庄廓、盖房子、安大门、生孩子出满月、姑娘出嫁、娶媳妇都要邀请亲友来贺喜。
土族人民热情好客,说是“客来了,即福来了”,对长辈及贵客尤为尊敬。在节日里或责客来时,在大门口先敬客人三杯酒,叫做“进门三杯酒”,然后请客人进门引至正房炕上按年龄或辈份大小就坐,主人要敬客人三杯酒。
叫“吉祥如意三杯酒”,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此时主妇恭恭敬敬地把做好的饭菜用木盘端上来,劝客人享用。
在客人出门时,要敬三杯酒,叫“上马三杯酒”。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前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就开始准备,打扫房屋、缝制新衣、杀猪宰羊、烙、炸蒸馍等。
春节一般要过十多天,除夕那天,把院落房屋打扫一遍,贴上钱马、春联、年画,然后吃年饭。晚上有的讲故事。
有的饮酒唱歌,直至通宵达旦。大年初一,男人们登上高山煨桑、“放鹿马”(“煨桑”,汉藏合壁词语,意为烟祭。
“鹿马”是一种印了飞马的五色方块纸,在山顶迎风飘洒,表示顺运)。小孩、妇女就开始穿节日盛装,待东方朦朦发亮时,家族间、邻友间相互拜年。
过年期间,男女老少集中在较宽敞的巷道或打麦场上,转轮子秋,踢毽子,打毛蛋(羊毛绒球),跳安召舞,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结束。 除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土族人家过得也比较隆重。
五月初五那天,人们喝雄黄酒{青稞酒中放雄黄},吃凉粉、凉面。男女老少都要穿节日盛装,系“锁儿”(用彩色丝线系在脖子、手腕和脚腕),儿童还佩带香包。
中秋节提前一两天做大月饼,月饼表面上要用面做上各种图案,月饼以大而美观为佳,做的月饼一定要给亲朋好友赠送。中秋节晚上要在院中间摆上方桌,献上月饼和瓜果,点上青油灯,煨桑,迎接月亮出来,现在接月亮的习俗已慢慢消失,以全家大小团圆欢乐为主。
土族的婚礼仪式,自始至终都是用歌声来表达内容的,犹如一部辉煌的歌剧,又像一部舞剧,“安召”优美的舞姿贯穿始终。土族婚礼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及民族特性方面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用土族文字怎么写(土族有文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