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以前怎么读的
汉字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当然,这种注音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在学习汉字的启蒙阶段,汉字的读音是要靠老师口授的,然后让学童反复的读,所以私塾里面总是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当然在传播过程中有所失真,因此导致各地有不同的方言,但是汉语的语法结构却仍保持一致.
2.以前的汉字没有拼音吗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中国旧式的汉语拼音表
新华字典附录后面有……
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1919年又公布“注音字母音类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顺序。字母共有39个。1920年审音委员会增加“ㄜ”字母,成为40个。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一) ㄨㄩ 、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注音最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兀、广三个字母。后来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3个字母用来标注方音。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改订标调法,废除四角点声法,改用标调符号。注音字母的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
ㄅ ㄆ ㄇ ㄈ 万
b p m f v
ㄉ ㄊ ㄋ ㄌ
d t n l
ㄍ ㄎ 兀 ㄏ
ɡ k ŋ h
ㄐ ㄑ 广 ㄒ
j q nj x
ㄓ ㄔ ㄕ ㄖ
zh ch sh r
ㄗ ㄘ ㄙ
z c s
ㄧ ㄨ ㄩ
i u ü
ㄚ ㄛ ㄜ ㄝ
a o e ie
ㄞ ㄟ ㄠ ㄡ
ai ei ao ou
ㄢ ㄣ ㄤ ㄥ
an en ang eng
ㄦ
er
有24个声母:ㄅ ㄆ ㄇ ㄈ 万 ㄉ ㄊ ㄋ ㄘ ㄍ ㄎ 兀 ㄏ ㄐ ㄑ 广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其中"万 兀 广"是拼写方言用的).
16个韵母: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ㄧ ㄨ ㄩ.
4.以前的中国人是怎么标识汉字读音的
西周造形声字时,最初各声旁的对立体现的就是字音的对立——谐声时是按“声基”来判断的——汉字一个字的字音在那时是“辅音前缀 + 主干辅音 + 辅音中缀 + 元音 + 辅音韵尾 + 辅音后缀”的结构,音基是指其中的“主干辅音”类别相同(比如是 t/th/d/n/l 是一类)、元音相同、韵尾相同。也就是说,最初的字音由声旁的不同来体现。不过那时尚无拼音。
汉字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
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东汉到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但须要注意的是,这个相拼是拿当时的字音来拼的,不能用现代音去拼)。
反切刚出现的时候,是零散地不成体系地进行拼合的。但到了南朝时,反切这种拼音手段已经非常流行并逐渐系统化。分析当时的字书里的反切,可以发现实际多数反切已呈系统化,反切用字的范围逐渐缩小;当时那些反切规则比较有规律,似乎是建立在对声纽、韵部的类别的详细分析上的。
而南北朝到隋唐的韵书,则是对这些反切用韵部分类的形式作了字音分类。同一韵的都摆在一起,然后同韵不同声纽、介音的,又各自分开。
唐之后,还开始流行“韵图”,就是将字填到一个分析当时字音的表格里——纵列是声纽,横行是韵部、介音、声调这些信息。韵图实际展现的就是拼音。但由于汉字的学习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汉语本身的使用者,所以实际学字时基本用不上(要学汉字,直接对应口语和汉字即可),因此一般只用于分析音韵与辨明训诂的用途。
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用来标注汉字字音的音标,采用笔划简单的汉字,有的加以修改。有二十四个声母,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π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其中万π广是拼写方言用的),十六个韵母,即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也叫注音符号。
5.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
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
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
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以前的汉字拼音怎么写(汉字以前怎么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