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论文提纲怎么写,我的论文题目是:悲剧的力量——以莎士比亚四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是其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
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哈》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
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
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地,最后三人同归于尽,母后也误饮毒酒而死。 《奥》剧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
旗官伊阿古,因个人私怨而设计诬陷台丝狄蒙娜有私情。奥赛罗轻信中计,亲手将妻子掐死,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悔恨交加,拔剑自刎。
《李》剧叙述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到长女次女百般虐待,流落荒野,疯癫而死。
《麦》剧写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受女巫诱惑,在野心和夫人的驱使下,杀君自立,后终日被噩梦纠缠,神思恍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
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1)《奥瑟罗》叙述摩尔人贵族瑟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
奥瑟罗是个襟怀坦白、英勇豪爽的战士,苔丝德蒙娜天真痴情,毅然爱上了他,不顾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歧视,同他结了婚。但是,他们的爱情虽然战胜了种族歧视,却没有逃脱伊阿古的阴谋陷害。
伊阿古假装忠诚,心地奸诈,由于升不上副将,就对奥瑟罗怀恨在心,千方百计害死奥瑟罗夫妇,最后自己也得不到好下场。通过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已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已主义,批判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
悲剧还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现实。在第三幕第四场里,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出门以后,跑到暴风雨的荒野,诅咒女儿忘恩负义。
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里,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的口表达了他对无家可归的农民的同情,同时也是对当代现实的揭露。但是,紧接着上面那段话之后,李尔说道:“安享荣华的人们呵,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这种求助于剥削阶级发善心以解决社会矛盾的想法,正是一种调和阶级矛盾的人道主义思想。
(3)《麦克白》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作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
这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4)《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
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挽狂澜于既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
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
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
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
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儿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掉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C:鉴赏与品评: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
2.求一篇关于悲剧艺术的欣赏的论文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
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鲜明特征,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在我国,关于“悲剧”一词,据考证直至晚清时才偶然在一些文论中出现。
而古代文学往往把那些悲惨之作称为“怨谱”或“哀曲”;在民间,老百姓则称之为“苦戏”,这可以视为中国悲剧艺术的最初形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艺术是有明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对苦难命运具有大致认同的基础上,怀着悲壮的豪情践履自己使命的情操。
那些悲剧人物往往不畏险恶,甘愿为承担时代的苦难而付出,甘愿将其牺牲纳入道德的谱系中,牺牲者并因此获得精神的永生。同时,由于社会分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道德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标准也会各不相同,而道德标准的异化也会滋生痛苦哀伤的情愫,因此而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道德生命同样会喷发出情感的岩浆,从而凝铸成悲剧艺术的基石。 中国悲剧艺术的艺术特征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悲剧艺术中,悲剧人物的人格形象,是伴随着悲伤苦难而逐渐在大众审美过程中被不断接受和确立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悲剧艺术才总是有一种英雄的壮丽色彩,而在人们的情感反应中,也总是带着惊奇和赞叹的成份。
悲剧艺术强调群体与个人二元价值的弹性选择,悲中有怨,怨中有悲,呈现出价值评判式的矛盾冲突的展示方式,从而构成中国悲剧艺术的独特模式。 一、叙事的冲突性。
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冲突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如梁祝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一代代少男少女,而且也令许许多多的成年人为之伤感。
人们如今已经习惯将这个故事界定为“悲剧”,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悲剧艺术的特征,即人类情感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归结起来悲剧艺术的根本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冲突的不可解决性;二是悲剧冲突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哀怨甚至焦虑、孤独、崇高、毁灭、死亡等情感体验;这些悲剧冲突的体验形式共同渗入作品之中,使作品的悲剧性在不同层面的体验之中显现出来。如《汉宫秋》以表现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冲突为主线,同时,爱情线索与政治线索之间的冲突也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伴随爱情与政治线索之间的冲突便是怜悯和恐惧。
因此,随着剧情的发展,到冲突的加速,作品呈现出了完整的悲怨情感的体验形态。对于悲剧冲突来说,由于其主要在于展开苦情的冲突历程,追求剧情的曲折性,即善恶、忠奸、正邪、美丑的多层次冲突,所以,得到的是悲愤激烈、凄惨的苦情审美效果。
二、审美的情感性。悲剧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情感,因而悲剧艺术的怜悯也是一种审美同情。
悲剧艺术除了能唤起人们的怜悯外,同时能唤起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欣赏悲剧艺术时,就好象观看一场大风暴。
我们先感到的是,面对某种压倒一切力量的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它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感到敬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欣赏者欣赏悲剧艺术时,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会与主人公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境界,使人们感到振奋,产生快感。
三、题材的国民性。从悲剧意识上看,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爱情悲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与在西方同样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刻画出的国民性就不同。
两者结局虽大同小异,主人公最终殉情,但反映出的两位作者的悲剧意识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梁祝”最后终于“化蝶双飞”,是一种凄美的结局,更体现了一种“神往”的祝愿。
而西方的“罗朱”最后的结局很平凡,也很实在,是一种值得人信服的结局,因而给人以巨大的冲击与震撼。中国悲剧艺术所表现出的悲剧结局和西方不同。
西方悲剧的结局意在普遍引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甚至恐惧,使人们的思想在悲剧冲突中得到提升。而中国悲剧艺术并不重视悲剧结局引起的人们的种种情感体验,它不主张人性在悲悯中得到净化,而总是在悲剧事件结束之后,又续接一段体现剧作家或观众的理想愿望的情节,使悲剧冲突得到淡化,理智地去调控由悲剧冲突引起的情感体验,使之渐趋平缓,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安慰,这不仅符合“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也符合中国大众传统的文化习惯和民族心理,正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
① 中国悲剧艺术的大。
3.什么叫做悲剧内涵,我想写论文,但是列不出提纲
"用人类来考验自己吧,他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或许人们最不能承认的不是虚假,而恰恰是真实."
多运用文中的话应该就可以了
所谓悲剧的内涵,就是说悲剧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用整个剧情的悲惨去突出某一个问题或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问题和观点应该就是内涵。也可以把重心放在写作手法上面。
具体的提纲骨架: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其实只要想出你所要表达的观点,然后写出作者。
具体的提纲骨架.先拟标题:
1;
6,直到段一级,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
4.全面检查;
3;用人类来考验自己吧,而恰恰是真实,或许人们最不能承认的不是虚假,用整个剧情的悲惨去突出某一个问题或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使相信者相信,在写出两个观点之间的某种联系,他使怀疑者怀疑."
多运用文中的话应该就可以了
所谓悲剧的内涵,然后写出作者的观点,以便写作时使用,就是说悲剧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从几个方面,问题和观点应该就是内涵.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
其实只要想出你所要表达的观点。也可以把重心放在写作手法上面;
2,作必要的增删.写出总论点,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以论文就没什么难的.考虑全篇总的安排.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
4.从“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着手,写一篇论文
我觉得题目用: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什么意思````
“才自清明志自高”,贾探春可算贾门四女中一个翘楚了,但“生于末世运偏消”,只落个“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的结局。探春是庶出,却有出众的才华,连凤姐也对她心存芥蒂,使宝钗也将她视为“政敌”,这使得她最终被迫害至“游丝一断浑无力”。探春“敏”,她一眼看出“大家族”的内部关系只不过“一个个像乌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她竭力除宿弊,但身份是最大障碍,为了消除这一点,她对“主子、奴才”看得很重,母亲是个没什么本事任人宰割的人,对探春也没有什么关爱可言,使探春无依所靠,只好自己厉害起来,变成“有刺儿扎手的玫瑰花”凡举手辱及她的人一律不给脸面。王善宝家的轻薄举动,她举手就赏了一个耳光。平儿掩饰王凤,她也一针见血指出。探春主张改革,但孤单影只,势力衰微的她如何敌得过张牙舞爪的王家,只能恨恨地说一句:“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尔后便踏上了“倚去载”的不归路。
才选凤藻宫的贾元春,虽给贾家带来“烈火烹油”、“鲜花暮锦”之盛,自己却幽闷深宫。归省时她公开倾诉自己的苦痛:“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无伦之乐,今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最后便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年仅二十便逝去了。她表面被写得雍容华贵,实则却是个孤独犹甚黛玉的薄命红颜,省亲时面对亲生父母,听到的不是亲语,而是背台词一般的“官话”。在诸评中,元春是封建卫道者,是自作自受,也是破坏木石前盟的一个重点,她的旧根源在于所处环境,但也是被逼才去。
迎春是个懦小姐,浑名“二木头”,甚至戳一针不知嗳哟一声,奴才明目张胆偷她的东西,用累舍凤作财注她却不管不问,静静地看《太上感应篇》。逆来顺受,不知反抗最使她“金国花柳质,一载赴黄深”。她活活作了封建统治者的牺牲品,但其自身软弱最令人悲哀。
惜春名带“惋惜”之意,她看破了“三春景不长”是由于贾府上下的罪恶,退而却之,“淄衣顿改昔年妆”,去“不听菱歌听佛经”,“独卧青灯古佛旁”了,曾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最终成为尼姑,使她皈依佛门的原因都是令人酸的血和泪。
作为守节,高德的代表的李纨,曹雪芹写她不过寥寥数笔,却十分鲜明。他青年守寡,却能作到“心如槁木”以至于封建高层将她数次夸奖,并树为大观园中诸多女子榜样。李纨每天不过与姐妹们做做针线,或写一二诗词看似悠闲安逸可内心深处呢?她心甘情愿牺牲自己一生为封建礼教但个虚名,只怕不是,但她也是“软弱派”的,难免遭被吃命运,她所遵奉的礼教,不过“枉与后人作笑谈”罢了。
小小的巧姐,在家亡后被“爱银钱,言骨肉”的狠舅奸兄害得“流落在烟花巷”,要不是巧遇恩人,被刘姥姥救了,结果,只怕随了赴黄梁的迎春。曹雪芹这样安排,是强调因果,还是减一分“悲”?这点我并未明白,不过先时出天花大张旗鼓和后来下乡居住形成鲜明对比,令读者在大喜大悲问感慨良多。
“过洁”的妙玉,自称“槛外人”,她的孤僻不亚于黛玉,便有评说妙玉,黛玉是同一型。不谈这些,单谈她为何“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呢? 不仅是后来“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也有其自身原因,钗黛吃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宝玉跟来,喜不自胜拿出自己吃菜的绿玉斗来。宝玉生日,她史无前列送去贺贴,宝玉乞梅,李纨命人跟去,黛玉觉察出妙玉卸却红妆的虚伪,令宝玉独往,结果自是满载而归。故此,妙玉的清高是入世的,与黛玉出世之“空灵”恰恰相反。
关于秦可卿这个养生堂抱来的女儿,只评点出“芹溪删去一段”。书中便有诸多疑点,令人难解,但她是一个表面养尊,生来应景的牺牲品,她托梦凤姐,想救将倒未全倒的大家庭,这一点也是很糊涂的。
《红》中众钗的各自的遭遇不同,但本质不同,却“同悲”,她们也是形形色色封建女子的代表,她们的“哭”,“悲”正是封建社会众女子必然命运。
5.本人要关于人物悲剧的论文,想要寻求一些悲剧文学艺术理论方面的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
她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雷雨》广泛吸收了古希腊戏剧的“命运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性格悲剧”、易卜生戏剧的“社会悲剧”的合理因素以及受到基督教文化、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等的影响,并将其优点有机融汇在一起,成功地表现了二十年代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家庭中各种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成为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
。《雷雨》融合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多种因素。
它以两个家庭的悲剧,在剧中人复杂的血缘、亲缘关系中揭露了带有强烈的封建专制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寄同情于被损害被污辱的社会下层者。但曹禺所感觉到的“天地间的‘残忍’”决非仅仅这些,《雷雨》构成曹禺式命题的是对多种悲剧交织中人的挣扎和这种挣扎的绝望性的发现。
《雷雨》也是一种性格的悲剧。《〈雷雨〉序》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围。
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6.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的悲剧的论文提纲如何写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苔丝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环境、社会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个性的毁灭 一、命运悲剧 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
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
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
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
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
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
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
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
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
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
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 在苔丝的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人物的嘲笑,苔丝是天命或宿命的牺牲品;同时,作者也稍微夸大了偶然性在人们生活里的作用,例如老马的死;苔丝跟亚历克的相遇成为她生活中的转折点;苔丝在与安吉尔结婚前夕写给他的信产生了悲剧的误会;安吉尔最后的悔改返回等等。
但是这种命运的描写却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正如劳伦斯所说:“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觉、他对美感的掌握……是非常伟大和深刻的。”○1 二、社会悲剧 照哈代所说,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
哈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由于同传统的伦理观或道德观相抵触,总是以悲剧结束。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在他们自身的范围内或许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却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
在《苔丝》出版后,曾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淫”,因为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
在作品中,哈代试图把苔丝和安吉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狭小的小市民特征。
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
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象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 三、性格悲剧 哈代曾说:“悲剧。
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2 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
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用悲剧的手法写论文怎么写(请问论文提纲怎么写,我的论文题目是:悲剧的力量——以莎士比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