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种一粒粟,下一句
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
补充:出自于唐代李绅的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词释:
1.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2.子:谷子.
3.海:全国之内.
4.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5.犹:还是.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鉴赏: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2.“春种一粒栗”的下一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是来自唐朝李绅写的《悯农》意思是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很多,全国上下的土地都开垦了,结果农民却饿死了。 这首诗揭露了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3.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
全诗为:悯农(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为: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4.春种一粒粟接下一句诗句
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悯农
作者:李绅 年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望及时采纳!
5.春种一粒粟,下一句
“春种一粒粟”语出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五言古诗《悯农二》。
全诗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最新补充: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系列五言古诗共有三首,其他两首是:《悯农一》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参考资料:百度知道相关问题。
惭愧。
6.春种一粒粟,下句是什么
秋收万颗子。
悯农
【作者】李绅 【朝代】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翻译: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的下一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
【原文】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唐 ·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