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期会盟津
《蒿里行》,是乐府《相和歌•相和曲》的挽歌名。
曹操原诗为:“关东有义 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Q势利使人争,嗣还 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首诗描述了汉献帝初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然后因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 兵祸连年造成满目疮痍的史实。前四句写诗人起初的愿望,中间六句写作者的失望,最 后六句写作者的哀伤,体现了作者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与 “诗史'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沛国谯(今属安徽亳州)人。
其子曹丕 代汉称帝后,追赠其为魏武帝。善诗文,格调慷慨悲凉,开建安新风。
又全用乐府诗体, 开以乐府写时事之传统,影响深远。 【答案】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千里无人烟C.铠甲生虮虱,。
2.阅读曹操《蒿里行》一诗,回答问题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3.白骨露于野下一句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今译]:累累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赏析]: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
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
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4.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分别是哪两个历史典故
此句语出曹操《蒿里行》。昔日周武王伐纣与众诸侯会盟于孟津。这里说初期会盟津指的是十八路诸侯共聚义旗,讨伐董卓及其部将。乃心在咸阳化用《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咸阳本是秦国都城这里代指长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朝皇帝劫持,必令其迁都长安。众诸侯要到长安勤王。
曹操
[全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白骨露于野 下一句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汉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今译]:累累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内连鸡鸣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赏析]:东汉末年,董卓篡取了政权,关东各州郡将领兴兵联合讨伐董卓。但联军内部又因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这两句诗就是描写这一惨状的。“白骨露于野”说明死者众多,遍野都是死人的骸骨;“千里无鸡鸣”说明广大的中原地带一片荒凉,这里的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这是对残酷内战的控诉。
6.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东中的关指(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东)以东。
群凶中的凶指( 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初期会盟津,运用了什么典故?
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联盟义举。
咸阳这里应该暗指(指心向汉朝王室 )
《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上述四句诗出自曹操的《蒿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