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下半句是什么
1. “两耳不闻窗外事”下一句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2.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语出自明万历《古今贤文》一书。:“天下利病,诸人皆许直言,惟生员不许,今后生生员本身切己事情,许家人报告,其事不干己,輙便出入衙门,以行止有亏革退。若纠众扛帮,骂帮官长,为首者问遣,尽革为民。”
3.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第一,从人的志向去理解.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爱好都不一样,有的爱好钱财、有的爱好权势、有的爱好山水、有的爱好美女、有的爱好收藏,等等.这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去寻找宇宙人生的本源,也就是宇宙人生的来龙去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认知,其中认知最彻底、最全面的是圣贤人给我们的答案.因为圣贤人的品德最高尚、为人最真诚、智慧最圆满,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也就是圣贤书,是我们一生学习不尽的宝藏.
第二,从外面的世界去理解.窗外事,也就是外面的花花世界,霓虹闪烁,非常吸引人、非常诱惑人,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干扰,就很容易被吸引,投入到花花世界这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之中去,甚至受到牵引不能出离.
第三,从我们自身的能力去理解.我们自身认识世界,眼睛能看、耳朵能听,但是感官是受心的控制,只有制心一处,才能定下心来,逐步深入,学到真智慧.
2.两耳不闻窗外事 (下联是什么啊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出自明万历《古今贤文》,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对应名联。
是说,读书人要一心读圣贤书,别管其他任何事情。这主要是源于明朝廷的规定。
在那时有一定的褒义成分。扩展资料《古今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谈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6638人及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是谈命运,还有是谈如何处世,还有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古今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
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
《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
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今贤文。
3.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子的下一句
对,你可以这样理解。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很多人的理解并不代表真理。 古人说这句话自有其用意,我们现在讨论的重点是现代人怎么去理解它。
关键是对“窗外事”和“圣贤书”的认识。 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窗外之事”,应接不暇;各种资讯、知识、思想等,也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以,聪明的人一定会有所选择,才不致于深陷其中,埋没生命。
简单概括,一切淫欲污秽、游戏贪婪、好逸恶劳等恶事,都不要去听“闻”; 反之,凡是劝人奋发向上、创造进取,改过向善,乃至最终成贤成圣的,都应该积极地去学习。如二楼所推荐的,绝对都是“圣贤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