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来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下一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句话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意思是他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
扩展资料:
原文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翻译
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因为进献枕席才成为亲人,等到辞官后才成为亲近的人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参考资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百度百科
2.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往往是没有缘由的,你爱上了一个人就是爱上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上了就会付出自己的一片深情,甚至可以达到愿意为之生死的地步,倘若做不到,只能说明非“情之所至”,没有爱到极致而已。
扩展资料
《牡丹亭》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因缘之分,便日思夜想。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才貌端研,由《诗经 关雎》章感怀伤春,从花园回来后昏沉中梦见一书生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他们经常梦中相会于牡丹亭。
杜丽娘思君而不得见,从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请求将她葬在花园梅树下,嘱咐丫鬟将其画像置于太湖石底,其父在此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梅花观,在太湖石底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这就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院,与柳梦梅再度幽会。后历经种种磨难,死而复生,终得旷世奇缘。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其他的所有作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3.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往往是没有缘由的,你爱上了一个人就是爱上了,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上了就会付出自己的一片深情,甚至可以达到愿意为之生死的地步,倘若做不到,只能说明非“情之所至”,没有爱到极致而已。
扩展资料《牡丹亭》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因缘之分,便日思夜想。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才貌端研,由《诗经 关雎》章感怀伤春,从花园回来后昏沉中梦见一书生手持垂柳前来求爱,从此,他们经常梦中相会于牡丹亭。
杜丽娘思君而不得见,从此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请求将她葬在花园梅树下,嘱咐丫鬟将其画像置于太湖石底,其父在此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借宿梅花观,在太湖石底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这就是他梦中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院,与柳梦梅再度幽会。后历经种种磨难,死而复生,终得旷世奇缘。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
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其他的所有作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亭》。”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4.“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下一句是什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下一句“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指的是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指的是活着的时候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复生。
整句话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 ,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正是:慕色还魂杜丽娘,游园惊梦柳梦梅。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此句话出自汤显祖。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