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贪嗔痴慢疑的下一句
“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
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
盖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
扩展资料
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2、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
3、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至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做了官发了财后,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5、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2.“贪嗔痴慢疑”的下一句是什么
“贪嗔痴慢疑”的下一句是“怨恨恼怒烦”。
1、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
2、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盖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
3.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分别什么意思
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
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又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
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2、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
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
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
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
比如做了官发了财后,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
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5、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1)、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反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2)、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第一,认为“我”是永恒的,即是执著“常”;第二,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不顾精神传承,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
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3)、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
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4)、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5)、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它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
扩展资料 贪嗔痴慢疑类型:1、贪欲盖:谓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贪欲盖。2、嗔恚盖︰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3、惛沉睡眠盖︰又作睡眠盖。睡眠者,意识惛熟,五情闇冥,众生以此睡眠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睡眠盖。
4、掉举恶作盖︰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掉悔者,身无故游行为掉,心中忧恼为悔,谓众生以此掉悔覆盖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掉悔盖。
5、疑盖︰疑者痴惑也,谓众生无明暗钝,不别真伪,犹豫之心,常无决断,以此疑惑覆盖心识,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疑盖。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贪嗔痴慢疑。
4.“一日不读圣贤书”的下句是什么
一日不思佛教言, 烦恼纷飞。 三日不读圣贤书,揽镜常觉面目可憎
1、中国古时候读书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从前那个时代,还能够保持三天的时间;现在不行了,现在一天都保不住了。天天要读圣贤书,一天不读圣贤书,你就变成妖魔鬼怪了。
2、什么是妖魔鬼怪?心里贪嗔痴慢、行为贪嗔痴慢、言语贪嗔痴慢,这就是妖魔鬼怪。搞贪嗔痴慢,你是在那里修烦恼,你怎么会自在?
3、读圣贤书,能够契入圣贤的境界,你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乐趣,你跟世间人相处没有妨碍,正是《华严》里面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你就得大自在了。
4、跟世间人相处,什么样叫做无碍?决定不受他影响、决定不受他诱惑,我们还有能力帮助他、影响他,劝导他回头是岸。
5.贪嗔痴慢疑~~
思惑”有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这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我们举一个佛门里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位法师一辈子做好事、做功德、盖庙子、讲经说法,自己虽没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太大。
年纪大了,就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那个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个刑具手铐。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持,你给我七天假,七天打坐修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再度你们老板,阎王我也去度他。
那两个小鬼被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庙子也不修了,什么也不干了,三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光明。
这两个小鬼第七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
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巛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
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卡啦卡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即把手铐铐上。
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盂卡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就跟你们一起去见阎王吧!这么一下子,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就是这一件故事,说明除贪之难。
有一位朋友,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
贪一个茅蓬也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知识分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那一点不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
有人自认为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面前,他照样地去了。
再说‘嗔’,嗔心嗔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
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痴’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我有两个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学佛。
我告诉他说你差不多了,儿女都出国得博士了,也都结婚了,不过么,我对这位朋友的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不会,老师啊!那个时候一定完全跟你学佛了。
结果呢!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唉呀!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玩玩吧!照样痴起来。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所以贪嗔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
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徒,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
没有一个真正会绝对信的人。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脱。
学佛是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才能够证到四果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