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事以和为贵”是那个人说的
“万事以和为贵”的典故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论语》中的《论语·学而》篇。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产生出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它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提供很多有用的资源,并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如今,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扩展资料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学而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
2.人以和为贵下句是什么
人以和为贵的下一句是家以和为贵;
邻以亲为贵,友以诚为贵。
“万事以和为贵”的典故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论语》中的《论语·学而》篇。
典出《论语·学而》。原句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有。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3.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意思是:礼的实际运用,和谐是最重要的。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和:协调、和谐。(你可以粗犷的理解成人民满意度高)
贵:重要。
翻译:
有子说:“礼的实际运用,和谐是最重要的。理解(学习前辈的解答)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实际运用当中,人民是否满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