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日依山尽"下一句是什么
全诗如下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附诗赏析
我爱好古体诗是觉得她高雅、深奥、工整洗炼、音韵和谐、艺术手法层出不穷。登鹳雀楼全诗二十字,表达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此诗明白如话,对仗极工,平仄压韵,无不精妙!
“白日依山尽,”点明了登楼的时间是在傍晚。一个“依”字,把那种白日依青山,青山恋白日的动人情态跃然纸上!简直把两者化为有情之物了!诗人选择这个时间,更有一番深意:此刻霞光万道,光照不断变化,与白日景象大是不同!登高望远,一片繁忙景象,啼鸟牧歌,归人炊烟,带着一天的收获,急需与家人共享。也许诗人正值暮年,触景生情,写景喻人,自己象落日一样将离开人间!若不趁此日落之际,饱览无边风月,岂不白来此一趟。给人一种紧迫感-落日之后什么都来不及了!人生也是如此。
到此笔锋一转,由极西回首极东,“黄河入海流。”是倒装句,将流入海倒写,一是为了压韵,二是为了化平淡为奇巧。“入”是炼字,写出了黄河奔腾入海的磅礴气势。诗人胸襟博大,气吞山河,从天上到海下,从西坠落日到东去大海,展开想象的翅膀,极目天外。鹳雀楼位于黄河中游,黄河入海之壮丽景观,目力在所难及,乃想象尔!白日与黄河相对,山与海对仗工整,韵律绝妙,特别是她的深远内涵是现代诗无法表述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才能望远,有前两句作铺陈,引发出后两句感慨。正是后两句的精要,烘托出前两句绚丽,两者互为增辉,缺一不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此诗采用写诗的常用艺术手法“兴”,同时也有拟人化的“比”。好诗关键在于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写实“赋”就难收奇效。观祖国大好河山,自然产生穷千里目的欲望,欲望远必登高。更上一层楼是虚指,含登高无止境之意。
2.“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什么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5.千里目:眼界宽阔。 6.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害福愤凰莅好缝瞳俯困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
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3.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什么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鹳雀楼已于1999年开始重建,2001年落成。
4.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黄河入海流。
出自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5.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
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黄河入海流。
出自我国唐代的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 一、原文: 登鹳雀楼 朝代:唐,作者:王之涣,体裁:五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②尽:沉没,消失。
③穷:尽,达到极点。 ④更:再。
三: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四、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6.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
白日依山尽的下一句是——黄河入海流。出自我国唐代的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
一、原文:
登鹳雀楼
朝代:唐,作者:王之涣,体裁:五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②尽:沉没,消失。
③穷:尽,达到极点。
④更:再。
三: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四、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