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句或下句是什么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黄仲则的《杂感》。
1、“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里不是黄景仁憎恨天下读书人,而是自嘲愤激。这句诗一直以来被现代人所误会,更是成为“读书无用论”的佐证。然而离开了诗的原文和作者的断章取义,才会被人笑话。
2、诗句原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最后两句大致意思是: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来看待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但不要忧愁自己写的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当时清朝文字狱严重),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照样会发出天籁之音。
3、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态炎凉,人间泠暖的深刻感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既是作者借诗说出了乾隆朝书生的辛酸和自嘲,也是想抒发作者满腹才学,却无处施展的窘境。
2.“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前一句是什么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而且战争极其频繁,武力过人,熟读兵书的将领是当时维持国家政权的最主要的力量,相比之下,读书人虽然能靠科举考试等途径如朝为官,但是在他们看来,在朝中,民间掌握的权力地位似乎总是要低武将一筹,所以有些不得志的读书人便吟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其实不然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读书人才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3.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2原文编辑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4.为什么有一句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但是,书生究竟是什么性格坏了事?是什么决策误了国?人们常以一句“因为纸上谈兵嘛”,轻轻带过,糊涂一笔帐,不能详也。
纸上谈兵,虽四字,含义却深刻。书生在古代,不是举人便是进士,在现代,不是专本便是硕博,都受过高等教育,不少还啃过“洋面包”,说话做事,喜欢讲道理,有根据,不像大老粗李逵牛皋之辈,一出场就“哇呀呀”,一言不合,挥手就打。
但问题是,有逻辑讲道理的书生,不知为何,总是容易折戟沉沙,大腿肌肉习惯性挫伤。想当年,韩信替刘邦卖命,攻赵地。有人劝守城的知识分子成安君坚壁清野,袭击韩信粮道。成安君则背了一句兵法:“孙子曰,十则围之,倍则战”,自诩兵多将广,准备阵地战。确实,孙子说过,军队多于敌军十倍,就可包围作战,多一倍,就可放胆一战。但是,孙子也说过“兵以诈立”。成安君为何只取这条理论,不取另一条呢?这问题估计成安君没时间思考,因为身为“儒者”的他,很快被街头小混混韩信砍了脑袋。
同样的例子是马谡。《三国演义》写守街亭那一段,简直是马谡的一次兵法背诵秀。当时,副将王平一看街亭地势,说此地险绝,应该当道屯兵。马谡说差矣,然后背兵法一句:“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决定屯兵山顶。王平说山顶是死地,马谡说差矣,又背兵法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也”,说死地有什么不好,身处死地,士兵打仗,能够以一挡百。于是,马谡守在山上,断水绝粮,自取灭亡。街亭一失,不仅战役全败,蜀汉从此失去战略先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眼泪未必全是为马谡挥的,也含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自己泪满襟”的意味。
决策依靠“掉书袋”,是书生误事的核心。但是,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时,为什么掉这个书袋而不是那个?这是千百年来困扰书生的大难题。同样一件事,是勇敢还是鲁莽?是精细还是琐碎?是视野宏观还是大而无当?是脚踏实地还是鼠目寸光?天下的道理往往可以正反两头说,绍兴师爷一杆纤笔可以救人灭人,老师看到学生趴在书上睡觉,可以表扬刻苦亦可骂其偷懒。文本是吊诡的。
但是,书生却最易沉迷在这种吊诡之中,他们注重逻辑的自洽完美,在脑子里转上几圈后,便会越想越有道理,便会忘记了现实的坑坑洼洼。譬如晚清名人李元度,曾国藩麾下文人幕僚,机缘凑巧,投笔从戎,但常纸上谈兵,屡遭败绩。某日,岳阳文人吴士迈,根据二十四史编了《治军蓝本》一书,书呆子李元度一看,啧啧称奇,推荐给曾国藩。曾国藩哭笑不得,回信给李元度,说这个吴士迈,还是从“点名、看操、查墙子”这些事情做起吧!曾国藩为何不屑,知军务之艰难繁琐也,李元度为何热爱,因其文本美丽逻辑自洽也!
同是读书人,曾国藩常常以此自省为戒,谓之为“好大言也”。好大言,是因为缺乏历练,自以为是,没吃过苦头,无知者无畏。而真正的高手,都是在摔打中成长的。譬如晚清几个中兴大臣,曾国藩初出茅庐时屡吃败仗,数次自杀不得,左宗棠还未入仕途,差点被倾轧致死,李鸿章出道时,力挺朝廷同僚的重重压力,才未崩溃。历练多了,才知文本美丽,却未必可爱,逻辑自洽,却未必真实。
想当年,纸上谈兵,赵括可以把自己的老爹、赵国的名将赵奢驳得体无完肤,但是赵奢却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赵括却轻飘飘随口说来,不知深浅!老头子预言:赵国若用我儿子,我儿子一准坏事。果然,赵奢死后,他儿子带领四十万赵兵,浩浩荡荡去送死,被秦将白起埋了个精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史学家后来表扬书呆子赵括,说他其实为中国的统一贡献了关键力量。
过于热爱文本,沉迷辨析句读,热衷审定文义,人的精华气血都被文本吸走,丧失了原始力量。所谓书生办事,就是瞪着一双眼睛,比赵薇妹妹的还大,却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客观看全局,过于精细纤弱,缺失了粗糙的力量。所以,书生好辩论,喜欢在文字上取胜,并从心底里相信,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如赵括,如马谡。其实,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早就说过,如果光收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而忽视不利的论据,也许是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清朝思想家颜元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学生李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以此。”这世界的运转基础,其实是酱米油盐醋,而不是琴棋书画诗。书生如果不懂,便会百无一用
5.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半句,
楼主你好。
这句是出自黄景仁。
原文是: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乾隆三十七年,朱筠在采石太白楼大会文人,赏景赋诗,与会名士几十人,其中年纪最小的就数黄景仁。黄景仁身着白袷春衫,徘徊在三台阁前日影中,援笔构思,倚马即成几百言,这就是《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当时安徽八府的读书人,正在当涂应试,听说朱学使在此雅会,赶来聚集楼下,争抄这首佳作,顿时纸张价格上涨。这首诗很快就传遍长江两岸八府,一时传为文坛佳话。人们比之与唐王勃《滕王阁序》齐美的佳作。年长黄仲则三十三岁的大学者袁枚读了,盛称它风采过人,不同凡响。
黄景仁这首诗富有辩证哲理味,情语、景语和理语浑为一体,他清楚人生是短暂的,但自己的诗歌将会永存。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望采纳,谢谢。
6.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是断章取义。
文摘: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被人断章取义的名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其中一例。这句萦绕在中国人案头的“醒世格言”,时常被拿来伤害读书人的阅读兴趣,传递灰色情绪。
事实上,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将耕读传家奉为至上家风,这种“读书无用论”却是如何演变出来的?最早出自谁之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应当回到当时的语境及背景下去看,正本清源。
这句诗的作者黄仲则是清代乾隆年间诗人,翻开《清史稿》,才知他幼时丧父,少年丧兄,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为谋生计,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35岁就客死他乡。钱钟书写《围城》还不忘提一提他所代表的乾嘉习气。
也许是因为自幼坎坷,黄仲则比同龄人要早熟。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他17岁时候的一篇习作《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满腹才华却考不上功名,情绪低落,独自飘零。17岁的阳光少年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现实中内心充满悲苦,于是写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发完一通牢骚之后开始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说穿了,这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就是一时气话。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更是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你敢说苏轼和陆游百无一用吗?
像某年轻作家一样年少轻狂对读书发发牢骚不算什么本事,高考没考好就说读书有啥用多半是酸葡萄心理,黄仲则能为历史铭记,功力全在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鸟可以鸣春,虫可以鸣秋。没人听我唱歌,我做我自己的观众。貌似颓唐其实洒脱。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以学问、典故、古辞为能的“学人之诗”成为诗坛主流。黄仲则的诗是当时翘楚。这样一位诗坛大家不得志的时候感叹一句“读书无用”被后人拿来当作对读书的鄙薄,实在乌龙。
其实,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读书一直是带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认为文字是有灵魂的,不能随便焚烧,因此建了敬字亭。据《淮南子》记载,当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中国历史上劝人读书的文章典故浩如烟海。《颜氏家训》勉学篇说,自古贤王圣帝还需勤奋学习,更何况是普通百姓呢?三国时孙权劝大将吕蒙平常多看看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脱,孙权说你忙得过我吗,我都抽出时间来看看书。钱钟书80岁高龄依然手不释卷,出中入西,博通西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百无一用是书生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