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心中的文学怎么写】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和洒脱;文学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和细腻;文学是飘然思不群的浪漫和奇丽;文学是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和真实.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为人性辟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锤百炼;文学是飘然思不群的清新俊逸;文学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诗章;文学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神来之笔.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意识;文学是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爱国之情;文学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之音……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之声;文学是李太白对生命短暂的那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感喟;文学是琵琶女浔阳江畔的凄凉之音;文学是苏东坡对人生如梦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奈之情;文学是李清照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幽思;文学更是那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学是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文学是一切植根于土地,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的思想结晶,文字精华…… 文学是童年时的歌谣,少年人的梦想,中年人的创作和感悟,老年人的回忆和感触……。
2. 文学作文怎么写
内容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文学评论
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思想评论
思想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与作品分析的区别
与作品分析的区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3. 怎么写文学稿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
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
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
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
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
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
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
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
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
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
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
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4. 【关于文学作品的推荐稿怎么写】
文学作品的推荐稿怎么写?个人以为,其实应该即是对该部(篇)文学作品的文学短评,推荐参考以下内容:一、文学短评的定义:文学短文属于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高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写3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文学短评也有人称它为鉴赏短文.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但应“五脏俱全”.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二、写作角度与内容: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5. 如何写文学稿
二OO三年4月,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刊物《批评探索》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会,议题为“文学批评理论”的未来。
与会的文学批评理论家面对网络时代给文学批评提出的挑战,提出了文学批评理论探索应该关注的一些新的问题(王宁:2005 pp.3-13),其中之一就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因特网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新环境下,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应如何开拓新的领域。这一重要问题也同样摆在中国的文学翻译批评界的面前。
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在这个重要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内,读者借助网络所提供的特别空间介入文学翻译批评的积极极意义,以及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必须应对与思考的有关问题。一、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类型与特点网络批评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文化的普泛化使网络批评应运而生。关注文学翻译的广大读者通过快速而便捷的网络,一方面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情况,同时也可以就翻译及与翻译相关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由此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批评力量。
关于“网络批评”,就其广义而言,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借助网络平台传授、扩散原本发表在传统媒体、专业期刊上的大量媒体言论和学术批评文章。二是“网络自身生产的”批评言论。
而就其狭义而言,网络批评是指后者,有学者称这种批评,“还仅仅是一种‘泛批评’,一种前批评状态的小情绪,小言论、小感慨……”(黄集伟:2001)“泛”与“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狭义的网络批评的基本特征。而对“泛”,我们可以有不同解释,它可以指“宽泛”,也可以指“范畴的不确定”,因“泛”而可能缺乏深度,因“范畴的不确定”而可能导致“不着边际”。
至于“小”,则与“大”相对。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唯有严肃的“学术批评”是大雅之堂,是“大写的批评”,那么从消极的意义看,被冠之于“小”的网络批评则有可能因其是“小情绪、小言论、小感慨”而被视为“小敲小打”,“雕虫小技”,甚至从事这种批评的“主体”也有可能戴上“小人”的帽子。
就我们的理解,此处的“小”,也可以从积极的意义而论,“小”为“短小”,短少而精悍,与学术批评的“长篇大论”相对,不以系统性见长,而以“针对性”著称。在本文中, 我们不拟就“网络批评”作带有感情色彩的是非判断,而试图针对我国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现状,就读者利用网络参与文学翻译批评这一值得关注的现象作一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近几年来,普通读者借助网络介入文学翻译批评的势头越来越明显,一些在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方面经验丰富的出版社与实力不可小视的图书销售网络也积极参与,针对相对活跃的文学翻译作品读者群,或开办网站,或设立文学翻译作品评论专页,引导广大读者进一步关注文学翻译作品,就总体的文学翻译或具体的翻译作品展开批评与讨论。读者、出版社和图书销售网络由此而形成了一个以“评论”或“批评”为纽带的互动网,对翻译质量的提高,翻译作品的生产与流通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借助网络而开展的文学翻译批评具有时兴的网络批评那种与生俱来的特点,如黄集伟所总结的“尖锐、及时、放肆、放流”等特点,这些特点与网络的快速性、虚拟性和开放性是紧密相联的。除了这些特点之外,文学翻译的网络批评还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结合网络批评的形式及实例对其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在目前网上展开的有关翻译的讨论或批评,我们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引导讨论型”,主要是在有关出版社或图书销售网在其网站开辟的翻译图书评论区内,转载选自报刊杂志的某篇评论文章,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目前在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出版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几家出版社,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有翻译图书评论区,如上海译文设有“译文论坛”,在此论坛下,设有“译文论坛交流区”;译林出版社在其“译林网”上,辟有“翻译在线”和“译林图书评论”等。在这些专题区或交流区中,从报刊杂志转贴的文章一般都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观点明确,且有启发性。
读者结合自己阅读的图书,在这些文章的启发下,往往会跟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3年推出米兰•昆德拉系列翻译作品后,国内读者界反响热烈,不少作家、学者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许多网站纷纷转载,由此而带动了许多普通的读者的积极参与。
一般来说,凡观点鲜明、批评尖锐的文章在网络中都比较受人关注,跟着发表观点的读者也比较多。如《新京报》发表的一篇署名卡尔文的文章,题目为《对新版昆德拉译本的批评》。
此文发表后,几乎国内各大网络均予转载,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其讨论区也贴出此文,跟贴的读者甚众,由此而掀起了有关译文版昆德拉译本质量的热烈讨论。这种类型的讨论由于是在积极的引导下进行的,讨论的重点突出,读者的评论也比较理性,因此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批评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这种引导讨论型的批评中,读者的观点和思考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被转载的文章给读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