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您好,老师
伴着清晨雨露的透明,含苞花儿的芬芳,以及天空飞鸟的依稀
那一声轻轻的“老师,您好。”不知承载着多少学生浓浓的幕意
或是雨露对树叶沉甸甸的依赖,或是花儿对太阳甜蜜蜜的微笑
又或是鸟儿对天空乐悠悠的企盼。一切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逸
美好。但是,这一切,在今天的社会,似乎没有那么容易见到。原
因仅仅如此:师生关系并没有自然那样坦诚。
不知已有多少同学在为早上遇到老师却不知说什么,只好匆忙
走过,假装没看到而烦恼。其实,那四个字很容易很轻松就能出口
只在你愿不愿意说的一念之差而已。可说与不说,隔的,又好像
不是一个字那么简单。
近年来,老师体罚学生,性侵学生的新闻频频在电视上出现,
这不得不再一次严重而谨慎的提醒我们:师生关系已经达到僵持了
!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关于师生之间的礼仪当然也是必不可
少。像是刚刚的问候,就是体现老师与学生关系和睦的一种切忽寻
常的礼仪。那么,要怎么维持这种和谐和睦的场面呢?
首先,我们从教师的方面说起。学生打招呼时,我发现总有那
么几个老师老是爱理不理,许是没听到吧,却又有那么几个是真心
不想搭理。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不愿意再说老师好了,就连这位老
师的形象也全都毁于一旦。
记得,从小学的罚站到初中的跑圈,体罚几乎是每一位老师在
恨铁不成钢时想做的第一件事。有的人认为“打是亲,骂是爱,不
打不骂是祸害”,有的人则认为“棍棒底下出逆子”,而我认为的
体罚只是一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行为罢了,不过只解当时恨,
事后学生仍会那样做,没有解释或是描述,大部分的体罚都不会产
生它应有的效果。
那么,老师为什么会体罚学生呢?难道是为了痛快,为了解恨
吗?不是的,真正的体罚其实是为了让学生“长记性”,即借身体
的痛楚,来记住自己犯的错误,以达到下次再也不犯的效果。虽然
体罚的确会使学生铭记错误,但这只是短暂而表面的。体罚不仅会
使学生身体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僵化师生关系,
使学生怕老师,严重的甚至会恨老师。
体罚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让学生从心底里知道为什么错了,
错了会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但是,体罚学生是个不正当
的决定,这是大多数人所都知道的,那为什么还会有不少老师宁可
冒着被学校解雇被社会亵渎的危险,也要一打学生出气呢?这就联
系到学生身上的问题了。
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有些学生
对老师并不礼貌,上课任意发言,背后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家常便
饭。我个人认为,我们既然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富裕的时代,那么
为何不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富裕起来呢?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
国家的人民天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几乎顿顿吃不饱,但
是,这难道就证明了他们的素质也差吗?因为吃不饱所以天天埋怨
政府的无能?不是的,那时候的人民,不但没有因此自暴自弃,反
而更加严厉约束自己,这才有了今天中国辉煌的一幕幕。而作为新
时代学生一族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这些平平凡凡的小事
呢?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静下心来想一想,老师们每日
辛勤的向我们解读困惑,我们难道就要用沉默或者敷衍来逃避他们
的认真吗?结束吧!这无谓的沉默不该存在;结束吧!这人性的污
垢需要清理;结束吧!老师的勤劳不该辜负!轻轻的在心里呐喊几
声“老师,您好”吧!你一定会发现,其实这四个字,也不是那么
不容易出口。
老师,您好!谢谢您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谢谢您无时无刻出
现在我身旁为我援疑置理,谢谢您在黑夜里还一直亮着的灯光!我
相信,终有一天,那句“老师,您好”会变为伴随着真诚与微笑的
音符。
2. 看图写话〈〈老师,您好〉〉怎么写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同学们发现,今天给他们上课的不是张老师,而是二(1)班的李老师,因为今天张老师生病了。为了迎接李老师的到来,同学们上课表现可认真了!
朗读课文的时候,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大声朗读。听写词语的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写。回答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积极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气氛很热烈。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李老师依依不舍地与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告别。同学们的良好表现给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心里也美滋滋的。
3. 您好,书信征文怎么写
书信写作格式书信历史悠久,其格式也几经变化.今天,按通行的习惯,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1.称呼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或直接用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等.(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君平”、“”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称谓,如“”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平老师”、“王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佟”等.(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XX委员会”、“XX公司”.致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等.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者在前.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2.正文 正文通常以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春节愉快!”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3.结尾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语或致,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1)在正文写完之后,紧接着写“此致”,转一行顶格或空两格写“敬礼”.(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一定要另起一行空两格,不得尾缀在正文之后.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祝”,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等.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最后一行,署上写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右方空半行的地方.如果是写给的亲属、朋友,可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儿、弟、兄、侄等,后边写名字,不必写姓.如果是写给组织的信,一定要把姓与名全部写上.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等,以示尊敬.上述自称,都要和信首的称谓相互吻合.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写在署名之后或下边.有时写信人还加上自己的所在的地点,尤其是在旅途中写的信,更应如此.(如能帮到您,望您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