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好瘦金体
你只能凭借临字练习了,瘦金体其实只是宋徽宗书写的个性表现,我去找过字帖,没有找到,网上的图片也很少,怎么说呢,大概因为不是书法主流吧,但是你可以去找《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字帖版的比较好)看,汉字的间架结构把握就在此,黄自元的结构总结很好,个人觉得与瘦金体比较的话,有较多相似之处,按字帖习字,再拉长一点试试看吧,你喜欢的应该就是那种纤细刚劲的美感吧。
附:《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3, 让左者左昂右低 4, 让右者右伸左缩 5, 横担者中画宜长 6, 直卓者中竖宜正 7, 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 8, 不可直长勾衂法其势 9, 画短撇长 10,画长撇短 11,画短直长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13,横长直短 14,横短直长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 21,两平者左右宜均 22,三合者中间务正 23,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 24,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 25,左边小者宜齐上 26,右边小者齐其下 27,外四迭者体格必整方 28,内四迭者布置匀密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 31,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 32,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 33,横戈不厌曲 34,伸勾贵抱持 35,承上之人正中为贵 36,呈勾之势退缩斯宜 37,锋注射四点之半 马齿法其拏钩之 38,上平之字宜齐首 39,下平之字宜齐足 40,有缩有伸中捺者须 41,迭超者当或挑或驻 42,上下钩超者下钩明而上钩暗 43,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 44,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46,右占者右不妨独丰 47,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48,左右占者中宜逊 49,中间占着中独雄 50,上下占者中小 51,纵腕宜典劲 52,横腕贵圆隽 53,纵撇恶鼠尾 54,联撇恶排牙 55,三撇法以下撇首顶上撇之腹 56,与正点驻笔相应 三点法以下点提锋 57,卜字直勿偏与上截中部相对 58,土字直勿偏与下截左紧正对 59,错综者贵迎浪穿插而恶纷纭 60,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 61,当悬针而垂露则无韵 62,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 63,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66,字本矮者用笔宜肥 67,盖下之法撇捺宜均 68,趁下之势左右相称 69,虽宜肥而勿肿 70,虽宜瘦而勿臞 71,疏而丰之 72,密者匀之 73,堆迭者消纳之 74,积累者清晰之 75,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 76,末钩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 77,之迭中字宜于上略大而下小 78,画长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79,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 80,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 81,宝盖之勾如鸟之视胸乃妙 82,排摹之画如工之镂物乃佳 83,从卩之字准此 84,从邑之字准此 85,从埠()之字准此 86,从葵()之字准此 87,从祭( )之字准此 88,从聚( )之字准此 89,从豪( )之字准此 90,单人旁字准此 91,双人旁准此 92,从乱( )之字准此1, 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2, 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3, 让左者左昂右低 4, 让右者右伸左缩 5, 横担者中画宜长 6, 直卓者中竖宜正 7, 勾拏法其身不宜曲短 8, 不可直长勾衂法其势 9, 画短撇长 10,画长撇短 11,画短直长 12,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13,横长直短 14,横短直长 15,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16,左右有直须左收而右展 17,左撇右直须左缩而右垂 18,左直右撇左敛而右放 19,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20,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极 21,两平者左右宜均 22,三合者中间务正 23,两段者上下平分中微加饶减 24,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停匀 25,左边小者宜齐上 26,右边小者齐其下 27,外四迭者体格必整方 28,内四迭者布置匀密 29,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 30,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 31,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 32,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 33,横戈不厌曲 34,伸勾贵抱持 35,承上之人正中为贵 36,呈勾之势退缩斯宜 37,锋注射四点之半 马齿法其拏钩之 38,上平之字宜齐首 39,下平之字宜齐足 40,有缩有伸中捺者须 41,迭超者当或挑或驻 42,上下钩超者下钩明而上钩暗 43,俯仰钩挑者俯钩缩而仰钩伸 44,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45,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46,右占者右不妨独丰 47,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48,左右占者中宜逊 49,中间占着中独雄 50,上下占者中小 51,纵腕宜典劲 52,横腕贵圆隽 53,纵撇恶鼠尾 54,联撇恶排牙 55,三撇法以下撇首顶上撇之腹 56,与正点驻笔相应 三点法以下点提锋 57,卜字直勿偏与上截中部相对 58,土字直勿偏与下截左紧正对 59,错综者贵迎浪穿插而恶纷纭 60,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 61,当悬针而垂露则无韵 62,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 63,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 64,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 65,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66,字本矮者用笔宜肥 67,盖下之法撇捺宜均 68,趁下之势左右相称 69,虽宜肥而勿肿 70,虽宜瘦而勿臞 71,疏而丰之 72,密者匀之 73,堆迭者消纳之 74,积累者清晰之 75,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 76,末钩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 77,之迭中字宜于上略大而下小 78,画。
2. 怎样写瘦金体
一.写瘦金体用什么笔
瘦金体的创造者宋徽宗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画家了。据说他创造瘦金体的笔用的就是他平时作画用的长锋狼毫勾线笔。
瘦金体有大字和小字之分
写3cm左右的小字的笔锋长是直径的6至10倍
写10cm左右的大字瘦金笔锋长是直径的5至6倍①
以偏弹性的硬毫为佳(硬毫包括紫毫、狼毫、鼠毫)
而写硬笔瘦金,则首推中柏牌的秀丽笔(也叫书法笔)②
另外一般文房四宝店所出售的画画用的笔,如点梅笔、精描笔、衣纹笔、花枝俏、勾线笔或长锋狼毫笔等都适合用来练习写瘦金体。
由于狼毫毛笔等比较难以掌控,建议没基础的初学者不妨先练练硬笔瘦金,先用铅笔字入手临摹,打好基本笔画和基本结构的初步基础,再用普通签字笔,水笔临摹联系,有些把握了即可以此种笔抄抄古诗词,也能体会一些毛笔字的韵味。待对用笔结构有了一定认识后再改用狼毫来写,这样比较容易入手和增强信心。
二.用什么纸
书法用的主要是宣纸,宣纸大致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熟几大类。
瘦金体宜用熟宣或偏熟的纸书写
硬笔瘦金则用电脑打印纸效果非常好,其纸面洁白,又略有吸墨性而不渗化,特别适合中柏秀丽笔的书写练习。
另外初学瘦金要利用字格比较容易写好,可以自制字格垫在纸下面,透过纸可以看到格子,然后把笔画写在准确的位置上;写硬笔瘦金也可以用卖的那种有字格的练习本
格子大小写小字画3公分的,写中字画5、6公分,写硬笔字格画得小一些。
三.墨的选择
(在一大堆狂霸酷炫屌的形容之后)用北京的一得阁墨水③、安徽松烟墨汁或中外合资的红星墨汁等就很好用了,且很容易买得到。
3. 瘦金体硬笔
瘦金体看上去简单,但写好,写出味道和神采可不是容易的;
它对提按和节奏的要求很高,还有字的开阔结构;
想写,当然可以;建议:
1.有胆!用笔振迅,从大处把握字的结体结构;
2.对用笔轻重的把握。瘦金体,控制笔,把握轻重缓急很重要;
3.钢笔的选择,不能太细;
我给你推荐两款:1)书法笔;
2)自制--用大的钢笔尖,反著折弯,要有一定的弧度,这样的笔尖要求还要有硬度,自己调整;无非就是要方便控制它,要它有粗有细,才能表现笔法的变化。
4. 跪求高人~瘦金体的写法
字体简介 蜡梅山禽 赵佶 宋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
他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
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瘦金书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瘦金体 2009-12-09 13:24 一,字体技法篇 因故次序有所不顺(见谅) 第二章 侧锋卧笔法---揭密瘦金体笔法的指归图 瘦金体取长锋狼毫,横卧纸上,笔尖朝外,笔肚朝内,笔笔侧锋,险中求稳。剑走偏锋而能自成一体开宗立派的,古今唯有天纵之才自号天下一人的教主道君皇帝赵佶而已 书法的妙处,全在于用笔,用笔的成败,首先在拿笔。
拿笔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与纸面垂直的拿法; 2,侧锋向右,笔竿朝左卧的拿法; 3,侧锋向左,笔竿朝右卧的拿法; 4,为2和3结合的拿法。 笔法1好看不中用,是作茧自缚的拿法,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笔锋运动时还能保持笔竿与纸面垂直,特别是写草书的时候。
笔法2下笔凝重有涩味,但不符合右手操作的人体生理规律,感觉反手反脚,写出的笔画容易颤抖,不适合写潇洒飘逸的瘦金体,若写黄庭坚到挺合适。笔法3下笔轻松,运笔流畅,不论是从左到右或是从上到下运行都能视野开阔手腕灵活,最符合右手拿笔的生理规律,只是有一点:当写斜点或捺笔的时候,因为是朝右下行笔,笔肚走在前,笔锋跟在后,所以用不到笔锋,写出的笔画势必臃肿无力,写不出瘦金体铁画银钩、如刻如镂的艺术效果。
笔法4即以笔法3为主当遇到斜点、竖钩或捺笔时用笔法2写,两者结合,较为完善。 以下两点最为关键(重要),本应有图示范,但目前传图不便,姑且笔述如下: 1,手指与笔竿的关系; “卧笔法”拿笔与我们夹菜和扒饭时拿筷子的方法相似,只是把两只筷子抽掉一只,是用三个指头捻住笔竿,手指可松可紧可转动,手腕可向前向左向右起倒。
手腕轻贴纸面,顿笔时可枕腕,行笔时随笔锋移动与纸面若即若离。(若写腕力不能控制的大字或榜书则须悬腕悬肘) 2, 笔毫与纸面的关系及“八法”的形成; 右手拿笔,运动轴心在右下角,目光正对之处,就是笔毫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
执笔在指,运笔在心,书写纸上,形成点画,点画巧妙组合,形成字型乃至篇章,其中点画是基础。下面详细介绍八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笔毫分“笔肚”与“笔锋”两部分(图略) 横:长横,用笔法3,笔如刀,纸如木,切锋入纸,入木三分。
笔锋朝左上,笔肚朝右下,(保持这种状态)由重到轻迅速向右划过,如刻如镂。至末端杀住趁势提笔外翻裹锋向右下顿笔,笔尖朝左上,笔肚朝右下,稍注,回锋收笔,完成。
(起笔处形成刀切状的斜面干净利落;收笔处末笔是竖则藏锋,如《夏日诗》中“草”“盖”“盘”的长横,不是末笔则露锋带钩及牵丝与下笔相连如《夏》中‘清’‘黄’“长”字的长横。) 短横,写法起笔同长横,末端顿笔较轻或稍注即回锋收笔完成,笔画较粗重。
如《夏》中“雨”“长”“更”的短横。短横收笔处亦有藏与露之分。
右尖横,写法同长横,笔画较短,末端不顿笔,常用于“木”“禾”字旁等,如〈夏〉中“杯”字。 左尖横,由轻到重运笔,末端回收一下,常用于“草”字头,提手旁等,如〈夏〉中“黄”“摇”等字。
柳叶横,为瘦金体的特色之笔,两头轻中间重,若纺锤形,精巧秀丽,常用于‘口’字,‘曰’字,‘田’字等的横折处,如《夏》中”薰“字几个短横。《秾芳诗》中”留“字等。
竖:长竖,起笔同横画,笔尖在左,笔肚在右,从上往下由重到轻用指力迅速推动笔锋向下移动,至末端杀住趁势提笔向左外翻裹锋顿笔同横画,完成,顿点的角度比横画的顿点大,略近45度。竖画在左边时多出锋带钩,与右边笔画相呼应,竖尾角度垂直或稍左斜如《秾芳诗》中“依、化、径”等字的竖;在中间或右边时多藏锋,如《秾》帖中的“醉舞笔”等字的竖画。
竖的尾端垂直或稍右斜。如《千字文》中“辞、所、取”等字。
短竖,起笔同竖画,收笔无顿点,短而粗壮,稍向**斜。如〈夏〉中“清、时、正”等字的短竖。
撇:斜撇,起笔同横画,按笔入纸后由重到轻迅速向左下移动笔锋,注意,务必使笔毫斜卧于纸面,笔尖始终在左上方,笔肚始终在右下方。末端犀利挺劲,有一种无坚不摧之势。
《秾》中“零、化、似”等字的斜撇。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较短 竖撇,“月字旁、同字框”等常用,起笔先作一竖点,稍注后轻提笔向右紧接着写竖画,至中下部稍稍压锋再向左下轻快撇出,撇尾锋利且有弧度,整个笔画稍稍向**斜。
如〈夏〉帖中“稠风丹”。
5. 如何写宋徽宗的瘦金体
瘦金书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由宋徽宗赵佶(1082-1135)所创。
宋徽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薛稷并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自成一家,自号“瘦金书”。
瘦金体的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是一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今日的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瘦金体书,特徵是笔画细瘦,在转折处,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等痕迹强化并保留下来,那就成为瘦金书的基本笔画架构。
如写一横,起笔处是尖,先斜下,而后横行,收笔留有一顿点,即是特点之一。结体虽楷,而整体运笔,大都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
本幅朱丝栏界格,字大近5寸,为传世所见徽宗书法字迹最大者,行笔於瘦金体中属刚劲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