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校训作文
从上幼儿园时,我就是个懒惰的孩子。
不想起床,不想上学,甚至不想穿衣、吃饭。每当看到别人风风火火地赶去哪里时,我都会想:这么匆忙干什么呀?为什么不慢一点儿呢!小心跑得太快会摔跤。
这样不积极的想法纵容了我懒惰的坏毛病。当踏进小学时,公告栏上的校训让我眼睛一亮:“让教育上天入地,让师生顶天立地”。
从见到这条校训开始,我就给自己规定:“不懒惰,用心做”这两条“个人训”。每当我写作业写的不认真时,我就批评自己:“你这是怎么写的!刚给自己规定每一件事要用心去做,怎么又犯老毛病了?你这样还怎么‘顶天立地’呀!”;每当我在体育课上对待老师布置的运动作业懒得做时,我就会想:“你不是给自己规定过不懒惰吗?想要‘顶天立地’,就得付出努力!你这样怎么。
”
我不容自己再想下去,跑到屋外,认真的复习起广播操来。
总之,如果自己再懒的话,我会不纵容自己,直到“懒惰鬼”从我身上彻底地离开。
2. 一高校训怎么写
中国各大高校校训集合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上海交通大学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翼。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创新
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四川大学校训: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兰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
中国农业大学校训:博大精深
中南大学校训: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
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
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石油大学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
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勤奋,求实。
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温州大学校训:自强勤奋 唯实创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团结,简朴,唯实,创新。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
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南京农业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西北大学校训:诚朴,公勤。
湘潭大学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
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甘肃农业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世界名校校训
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3. 诠释校训(作文)怎么写
胡长贵(校长办公室)
三峡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合并之初,学校就在广泛征求师生员工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三峡区域巴楚文化的丰富资源,结合大学文化主体的行为特点,研究确定了“求索”校训,并在全校着力培育“求索”精神。“求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累,富含广博的内容,具有巨大的价值功能。
一、“求索” 精神的生成特征
“求索”连用成词,始于爱国诗人屈原,源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求索”为校训,言简意赅,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突出学校风格。“求索”是三峡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核,更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坚定意志以及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全面认识“求索”精神,就要辩证地把握“求索”精神的生成特征。
1、“求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从历史和现实看,求索精神是在人类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过程中盛开的花朵,中华民族求索攻坚的精神代代相传。从荒蛮蒙昧的远古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一部部创业史诗是一代一代求索精神的生动写照。古往今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求索创新,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光辉典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就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呼声。古代的扁鹊、蔡伦、张衡、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现代的李四光、高士其、华罗庚等,他们中有的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领先世界1700多年;有的人求到了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领先于世界1100多年;有的人为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说而跋山涉水,吃尽辛苦考察了大半个中国;有的人为解除人民痛苦,挽救人民的生命而潜心研究细菌,甚至不惜自己吞食细菌来体验种种反应。中国的近代革命史,实质也是一部求索攻坚与创新的历史。面对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革命前辈苦苦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求索”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求索”精神作为个性,既为作为共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统摄,又因其丰富性和具体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的具体体现。
2、“求索”是三峡文化精神的灵魂。
“求索”精神是三峡人的传统精神品格,是三峡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三峡文化是三峡人民几千年独具特色的卓越创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汇。三峡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始终贯穿、体现着上下求索的特质,三峡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索”意识和“求索”特征,可以说,一部三峡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区域人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而走向辉煌的历史。
三峡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和人文精神著称于世。三峡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的结合,产生了三峡文化的核心——三峡精神。三峡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在纤夫和长江号子里,传承在巴楚文化和长江文明中。在三峡工程建设、三峡移民、三峡文化长廊建设中,三峡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光大。当三峡大坝巍然耸立于大江之上时,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以智慧和汗水铸就的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更是一座科学求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三峡大学以“求索”为校训得益于对三峡地域文化的观照和探视。
3、“求索”是三峡大学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基因。
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精神的浓缩和升华,是学校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三峡大学以“求索”为校训,简约直观、个性鲜明。“求索”精神是三峡大学在继承学校传统精神的基础上,在学校合并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它是从三峡大学厚重的人文积淀中提炼出来的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是三峡大学大多数师生所认同和景仰的文化精神,表现出三峡大学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4. 校训心德怎么写
为了科学诠释湖北省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与特色,为了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严谨治学、开拓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2007年校务委员会审议,我院校训定为: 心修自然 强技养德 校训内容之一:心修自然 “自然”代表了宇宙自然界,从过程、功能上说,它代表的是自然环境的秩序。
事物的发展必须顺应自然法则运行,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物。 我院将生态和谐作为建构和谐校园的首要立足点,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中寻思着生态美的意境,而生态和谐美的实质则缘于它的自然,那么提炼“心修自然”的出发点则在于能够突显我院在生态、园林、绿化等方面的优势,它蕴涵着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深层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意味着我们应在实践中融入运动不息的客观世界,回归与感悟自然,潜心修养,提升品格,提高人自身的精神境界并加以升华,使我们每个人能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陶冶情操,让我们的心灵获得美的享受,走向和谐之境,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圈,与自然共舞! “心修自然”于“校”:学校本身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场所,恬静优美的学习环境,树木葱翠、绿荫掩映、花香鸟语、生机盎然,人的情绪和欲望、德行修养与之达成统一。
这既是学校对自然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依托,也是教学的必然要求和物质体现。 “心修自然”于“教”:“尚自然,展个性” 是我院教学思想的主体组成部分。
“尚自然”就是将自然的法则和方式运用到教学中,所教的东西应该作为真正存在的和有用处的事物传授给学生。“展个性”就是以学生本身的自然为基础,从学生身心和谐上进行教育,寓教于乐,使教学成为一种愉悦和快乐的享受。
“心修自然”于“人”:首先是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那么,人需要爱护自然、节约能源、注重环保、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其次,和谐人际关系。
追求人性之自然,培养仁爱孝悌、谦和礼让、真诚有信、重义轻利的人格风尚;再次,人与社会之和谐。在这样一个人化自然的领域,作为主体的人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同时,要争做历史的创造者和时代的主人,树立以个人对国家与民族贡献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
校训内容之二:“强技养德” “强技”即强化技艺、增强技能。人云,“师夷长技以制夷”。
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应着重于扎实的技术和本领,把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应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之后扎根立足的资本。
因而我院十分注重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强化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统一,以此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养德不仅是一种十分有益的行为准则,更是全体师生可借鉴的优良传统,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子而言,德为成人之本,凸显出以德调心、以心养德的人文特色。
从功能的角度谈“养德”,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可以修身,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二是可以“济世”,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对求学者、教育者提出要求。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方能保障个人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表露,才能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这应该是我院所有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基点,也应该是对莘莘学子们为人处事的训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安顿身心的绿洲。 “强技养德”它既能够反映出我校十分强调技能、重视思修的办学特色,也能够实现从自然领域向人文领域的跨越,达成生态与生命,也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它反映了我们力求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陶冶师生内心修为的办学理念,从技能和德行两个层面对师生提出了具体要求。映证了以人为本、追求生态平衡的科学发展观,探寻着人与自然同生共运、浑然一体的至高境界。
概言之,“心修自然、强技养德”以简洁的词语、精练的文字、优美的词义诠释了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五十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和积淀的人文精神。其思想高远豪迈,不仅文辞优雅,而且内涵深厚,能够既出典有据,又暗合时代之精神,既寓意深远悠长,又深谙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既指明了治学做人之方法,又晓谕了修身报国的道理,既追求了崇高的品格,又关怀了学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校作为生态职业院校,应善于审时度势,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和睦相处,同社会谐调发展,推己及人,宽以待人。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心修自然、强技养德”,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着我们开创新的历史,再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