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普征文怎么写
原发布者:台州市黄岩欣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科普征文范文
科普征文范文
范文
生活离不开智慧的科技
科技,顾名思义,是一种发达的技术。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它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它,两者息息相关。
现在一起走进科技的世界。
首先,科技给我们带来便捷,轮船、火车、飞机等等,都带来了交通的方便。无论你想到祖国或世界的天涯海角,只要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就能很快到达。同时,随着人类有更多的经验与智慧,计算机诞生了,它的便捷达到了可以让足不出门的人与在远方的亲戚聊天,甚至可以网上购物,听音乐,看视频……使我们的业余生活变得绚丽多姿,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再来谈谈饮食吧,现在我们吃的东西不指指追求好吃,还要有营养的食品,科技就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蛋白质、钙片、膳食纤等等,都对我们的健康有帮助。如果没有科技食品,我们现在都能快快乐乐的玩耍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下面有整理的我眼中的创客科学征文高中,欢迎阅读!
生命无处不在。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来来往往那一颗颗跳动的心灵,那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散发着智慧气息的森林里,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树,伟岸而祥和的参天古树,是一株株充满生机的生命;在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里,无忧无虑畅游的小鱼,婀娜多姿的珊瑚,是无数灵动而美丽的生命。可是这么美丽的生命有时却又是这么的脆弱,几分钟前
2. 《美丽家园》科普征文不要智慧生活,记住,科普,科普,国庆假放
我心目中的家园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春天,春姑娘披着嫩绿的纱衣悄悄地走来了,柳枝摇摆着千万条碧绿的长辫子,迎风跳起优美的舞蹈,各种艳丽娇嫩的花也纷纷亮相,红的艳,白的娇,黄的嫩,并散发出迷人的芳香.雪白的樱花盛开在校园里,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大片大片的绿草地尽显眼前.那草地,真是比豪华的波斯地毯还要柔软,还要舒适;那一株株凤仙花、鸡冠花、玫瑰花、月季花……让人见了神清气爽;那绿树,每棵都高高大大的,像是森林里的卫士.河水和湖水是碧绿的,海水是蔚蓝的,溪水是透亮的,空气是清新的.盛夏,小鸟在树枝上歌唱,知了在树枝上不停地叫,田野全是绿油油的稻秧;园里的草、花、南瓜、冬瓜……依次在园里排开.只有啄木鸟,在那里默默的啄树木里的虫子,为树服务.那青蛙,在田里呱呱的叫,捉着害虫,好像在和啄木鸟比赛谁吃的虫害多.那一个个沉默的农民,在田里默默的插秧.早上听鸡叫起床,晚上伴着鸟儿们的甜美的歌声入睡.秋天,果园里的果子芳香扑鼻,真迷人!红澄澄的鸭梨压弯了树枝,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多诱人啊!红艳艳的苹果,一个个像小灯笼似的枝头,单就是家里的葡萄架上那一串串晶莹透亮的葡萄就令人陶醉了.冬天,只见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万物披上了白纱,白茫茫的.雪越下越大,密密的雪片落在大地上,像披上厚厚的绒毛.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美丽家园!美丽家园作文500字新安江!我美丽的家园!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清澈碧绿的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江面上朦胧奇雾中那如飞似行的白鹭伴着叶叶扁舟,犹如童话中的仙境一般.自古以来,新安江就以“锦峰秀岭、山水之乡”闻名天下,著名文人墨客对此赞不绝口,留下不少传世佳作.其中以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最为脍炙人口.通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努力,如今,新安江已经成为一座现代新型的美丽城市,是建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夜晚的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的商店,绚丽多彩的广告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灿烂美丽的“不夜城”;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倒映着江面,像是出现了海市蜃楼;广场上,草坪灯、喷泉灯、照明灯把这里点缀得更加五彩缤纷了;江滨公园,一群群小朋友在开心地玩着,像一位位可爱的小天使;唱戏走棋的老头老太们,幸福地咧着嘴儿乐着;年轻的叔叔阿姨手牵着牵手儿洋溢着活力与青春就像这座城市……新安江!我美丽的家园!你拥有奇山秀水,你人文荟萃,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你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观光和避暑圣地.你怀抱的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好运岛情人谷、江南悬空寺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游客.我爱新安江,我爱我美丽的家园.为了让您更美丽,我将加倍努力学习,用我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为您描绘如画的四季。
3. 科普征文怎么写
你好!!!
科普作文的操作流程是: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现场观察(或实验)──撰写文章。可以概括为科普作文“四步走”。
第一步,提出问题。每学期开始,学生观察和阅读,提出有关科普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问题提得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思维触角就越灵敏;思维空间就越广阔。然后把这些问题在班上公布,供大家选择。每个人可以从中选择一两题,作为近期主攻目标。
第二步,查阅资料。就是带着问题读书。这种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多数学生为了完成一篇科普作文,跑书店、上科技馆、查资料、做记录、找答案,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第三步,实地观察(或实验)。观察可分定向观察和机遇观察两种。这里指的是为解释某种现象而采取的定向观察。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上有一种胶质,揭开了它之所以“能爬墙”的秘密所在。有些问题的解决,单靠观察是不行的,还要亲自做实验。当然,对小学生来说,有许多科技方面的问题,既难以观察,也不便实验,只有靠查阅资料才能解决。如“水星上有水吗?”、“二恶英──危害人体健康的恶魔!”、“为什么老虎身上有条纹?”等等。
第四步,撰写作文。这是最后一步,是目的,是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出的文章就是揭示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 什么叫科普征文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
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
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
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
“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
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
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
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命题 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二)开头 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哪里有路,哪里也就可能有桥。
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
……”再看秦牧《海滩拾贝》,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 (三)结尾 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
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就是总结性结尾。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
“……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 (一)比衬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读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极了,……五十万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紧挨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就用了比衬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比喻 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
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通常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
5. 什么叫科普征文,如何写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
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
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
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
“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
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
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
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命题 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二)开头 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哪里有路,哪里也就可能有桥。
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
……”再看秦牧《海滩拾贝》,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 (三)结尾 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
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就是总结性结尾。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
“……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 (一)比衬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
6. 怎么写科普征文
科普文章(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
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
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
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
“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
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
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
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命题 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二)开头 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
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哪里有路,哪里也就可能有桥。
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
……”再看秦牧《海滩拾贝》,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 (三)结尾 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
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就是总结性结尾。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
“……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 (一)比衬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读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极了,……五十万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紧挨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就用了比衬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比喻 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
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通常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