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文章更有渲染力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经验,我本人的体会是,文章不是学来的,是作者对生活感悟的总结和写照。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细心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善于总结生活中的磨难,才有可能写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善于观察生活中不易被别人察觉的事情,即使用再平实的语言,也可以写出不朽的美文。
写文章还要避免以下一些误区,不要一味地认为大量阅读名人名著就可以写出读者认可的好文章。当朋友们名著看得太多了的时候,自己再动手写出的文章,别人怎么看,怎么象剽窃来的。其实可能完全出自作者原创,但由于作者的思维和写作笔法已经深受名人名著的影响,写作思路和修辞方法等,都会情不自禁地效仿和贴近名人名著的风格,失去了自己原创文章的风格魅力。没有了原创文学鲜明的个性,就好比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让人读着乏味,总觉得好像看过了似的感觉。
但是,又不能不阅读大量的书籍,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名人名著,可以让我们了解名家是怎样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奇特的构思,独到的修辞方法、非凡的语言、语句运用和驾驭能力,才创作出让读者看后拍案叫绝的好文章的。一本让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好书籍,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写不出来的。通过大量阅读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好文章,可以学习和汲取作者的精湛的修辞方法和创作经验,对我们今后自己动手写文章都受益匪浅。通过阅读名人名著,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掌握和驾驭语言能力,丰富我们匮乏的词汇,为今后我们自己动手写文章打下一个良好的文字功底。通过阅读大量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和变迁,这样在我们写文章时候就显得内容饱满,不空洞。要想写出好文章,还要对事物的属性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样在描述和形容的时候就更形象、贴切,大大地提高了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渗透力。
人,活就活个精、气、神,一篇好的文章也是这样。缺乏精、气、神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显得枯燥、呆板使人读来有念经的感觉。精,就是语言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炼,一篇没有内容,又长篇大作、废话连篇的文章、即使辞藻再华丽,也很难抓住读者的心,反而给人虚华不真实感。气,是指作者的笔法的运用和与读者互动程度,同样叙述一件事情,有气质的文章能与读者共鸣互动,让读者看后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引人入胜;没有气质的文章,让人“读之无味,弃之可惜”给读者吃鸡肋的感觉。神,更是文章的精髓,贯穿文章的始末,它是文章的最核心部分,不但要有中心事物,还要用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述,它是引人入胜的源泉,也是作者要表达思想的载体,没有“神”的文章算不得文章,充其量是一堵文字堆砌的“残垣”。
一篇好的文章,坚决杜绝有其他名人名著的“痕迹”和修辞倾向,绝对避免有抄袭、剽窃之嫌。不管它要表达的内容是喜、怒、哀、乐也好,还是酸、甜、苦、辣也罢,通体语言要使人读起来流畅、奇丽,布局要合理,构思要巧妙,才能凸显文章的整体美感,让人读来美不胜收。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读后心灵有一种震撼和升华,和作者形成互动局面,有效地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感情的桥梁。只有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正在经历的经历,才道出了作者的思想,或许才能算一篇好的文章。
想写一篇好的文章,还要作到,文章不能有太大的跌宕和悬念,要给读者充分的心里感受空间,让读者在思想上有接受的过程,不使读者感到突然,要使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和谐互动。刻意制造的悬念,不一定就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有时候读者还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更有甚之是容易使读者无法看懂,弄巧成拙,无疑拉大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作者要善于掌控文章的整体布局和走势,灵巧运用文章的情节变化,对调动读者的思想情绪做到游刃有余。要想写出好的文章,还要做到,添加适当、删减有度,既不要吝啬你宝贵的纸墨,也不要过多的用华丽的辞藻粉饰,力求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2. 渲染的两种意思
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
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常用的渲染方法】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3)环境描写。
(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电脑中的渲染】 渲染是CG的最后一道工序 (当然,除了后期制作) 也是最终使你图象符合你的3d场景的阶段。渲染有多种软件,如:各CG软件自带渲染引擎,还有诸如RenderMan等.
3.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何写好能渲染气氛
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另外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
二、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的极其沉痛的心情。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又如《穷人》一文中写道“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由此可知,桑娜是个十分勤劳的人。
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另外如《边城》中写道:“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情窦初开的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翠翠渴望爱情而还没有着落,有孤单失落之感。
这时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顾不上她,杜鹃叫个不息,泥土、草木、各种甲虫类气味,生意人的杂乱声音,更增添了翠翠内心的纷乱和孤独之感,因此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还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六、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编辑本段]作用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
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除情节外,也要写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写好这两种环境,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写情,即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
主观描写是指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做“寄情于景”。 自然环境是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社会环境,可以是居室陈设、布局、人物活动场所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场面则是特定的时间与场合内人物活动的总面貌。
写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要写好环境。有人说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风景画”和另一幅“风俗画”。
示例: 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太阳的周围最红,红得那样迷人。
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比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好雨知时节”,在这群芳斗妍时悄然发生。那妖艳欲滴的牡丹,在春雨的滋润下,越发显出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美貌。
花瓣上滚动着一颗颗露珠,裹着它那诱人的色彩,悄然无声的滴落,带着余香钻进草丛。小草儿也傲立起头,冒出针尖似的小脑袋,如刚出生的小孩子,在春雨的滋润下,透着可爱的绿,新生的绿,在雨水的拥抱中茁壮成长。
草间上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似明珠,如翡翠,镶嵌在单纯的绵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