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项目经费预算怎么写
近日从科技部网站看到新公布的2009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名单,公众所能发现的信息只有3个:项目名称、作者单位与拟安排经费预算数额,更多的信息无从查找。初步统计一下,2009年共批准立项项目109项,总投入15.971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1465万元。由此,不禁想到一个老问题:预算最大化何以成为可能?其实,在申报者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种无形博弈,对于申报者来说,总是有意无意地渴望预算最大化;对于国家来说,总是希望项目预算的最小化。这种博弈如何实现均衡,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惜在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中,这个现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这种遮蔽状态造成了科技资源使用的严重低效率。鉴于这种理解,笔者认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应该公开,这既是对上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又是一种高效的监督措施,可以真正使重大科技项目的运行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同时,预算公开机制也可以最大程度遏制科技经费运用中存在的诸多灰色地带。
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最近几年遭遇科技界诟病最多的领域,主要是由于重大项目相对于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的严重低效率。另外,在国内目前的评价体制下,重大科技项目日益被太多社会因素所捆绑,它暗含了太多的非科学目的与诉求,使得重大项目已经变相地沦落为单纯的经费数额越发巨大而已,反而不是科学发现意义重大的代名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反观这些年我们的诸多重大科技项目,有多少成为世界的领先领域,又有多少真正解决了我们生活中遭遇的重大问题?结果不得而知,反而是项目经费的数额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了。朋友们私下里曾质疑:这些项目值这么多钱吗?这个预算是怎么做出来的?虽然科研项目的中标不能采取工程项目中的招标竞拍模式,但至少要让大家知道这个钱是怎么花的,这个要求不算过分。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属性,出于学术保密的需要,项目的内容以及研究路线可以不公开,但是项目经费预算的公开应该是可以的。这样做至少有如下3个好处:首先,最大限度地打消人们对重大项目的诸多非议,有效地遏制科研经费预算最大化行为的蔓延;其次,降低国家的常规监督成本,最大程度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第三,最大程度上抑制科技事业运行中的诸多不端行为,如管理部门的设租以及相应的各种寻租行为。
影响经费预算公开化的最主要障碍是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趋势。科研项目预算的扩大化与项目的弹性有关,所谓项目的弹性主要是指项目完成者的替代性问题。如果一个项目只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没有其他的有效替代者(或者其他候选者资历不够),那么,这个项目就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导致项目的申报者可以大胆地把预算扩大化;而作为项目管理者的国家无法有效识别,或者出于战略目标的考虑,也只好忍受这种预算的扩大化趋势。问题是这种弹性是真实的弹性,还是制度设计造成的弹性(如资历的评定等)?这就是科技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甄别标准。相反,如果项目有多人可以完成,这个项目就是富有弹性的,作为管理者的国家就可以轻易地压低预算,而申报者考虑到有效替补者的大量存在,只好忍受预算最小化的现实。坦率地说,这两种模式都不是最优的,最好的结果是物有所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有通过预算的公开化才有可能实现。
目前对重大项目的狂热追捧,已经导致科学体制内的承认机制发生扭曲,陷入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默许:大项目等于大贡献,间接证明为高水平。在落后的科研管理体制下,这种学术资本积累模式还引发了一种真理相对主义的后遗症,即谁有经费谁就有真理的解释权,谁有更多的经费,谁就有更大的真理,毕竟真理的证明是需要钱来完成的。这就像日常生活中,谁有理的证明已经退化为不是靠事实本身,而是靠谁请得起最好的律师。这种后果是很可怕的。道理很简单,大项目与重大发现不是一种必然关系,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预算的公开化,可以有效捍卫真理的客观性,毕竟,改变共同体的共识的成本是任何个人与单位都负担不起的。
由于参与人员的权威地位以及重大项目在国家科技体制中的翘楚位置,再加上项目经费数额的巨大,它理应成为榜样项目;否则,它不但不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反而是科学进步的绊脚石。那么,我们真该反思这个制度设计是否存在先天不足。
我们可以原谅个人出于私欲目的的预算扩大化倾向,但不能原谅制度设计的有意纵容与包
2. 科技项目经费预算怎么写
原发布者:czw390
项目经费预算说明1、差旅费: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市内交通费用等。开支标准按照国家、省内有关规定执行。2、会议费:项目研究过程中组织开展研讨、咨询、协调、论证、鉴定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房租费、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按照国家、省内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3、材料费:在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试剂、药品等低值消耗品的采购及运输等费用,实验动物、植物的购置、种植、养殖费,标本、样品的采集加工费和包装运输费。4、测试化验加工费:在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科技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5、燃料动力费:在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6、设备费:项目研究过程中仪器设备和样机的购置及运输费和安装费、设备维修维护费、实验室改装费、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费用。购买仪器设备,按照资产管理处有关实施细则办理相关手续。7、合作与交流费:用于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合作与交流费用,包括项目组人员出访、培训及有关专家来访的部分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费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应当事先报有关部门审核同意。8、
3. 请问,一个项目的\"经费计划\"是写些什么呢
因为你没有说清楚这个经费计划的详细用途,我只能给你个做为启动一个项目的经费计划如下:
1启动资金(即:这个项目的总资金的多少)
2应付帐款项目(即:项目的场地费用,采购的费用)
3支出帐款项目(即:项目所需人员工资,水电费等小费用)
4其他(即:招待费用和消耗)
5应收帐款(即:在启动计划项目后他人的借贷)
总资金—应付帐款-支出帐款-其他支出+应收帐款=计划项目的纯利润
而且我不同意上面的那位说的,不是经费得使用少,你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经费计划”基本都是按找会计的流程走的,每一步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4. 项目预算书怎么写
项目预算书
(格式)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起止年月:
承担单位(盖章):
单位负责人(打印、签名):
财务负责人(打印、签名):
项目负责人(打印、签名):
预算编制人(打印、签名):
预算编制依据价目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制
二〇〇四 年 月
项目预算书填制要求
1.预算书应由项目负责人会同承担单位财会部门共同编制,并加盖单位公章,若单位名称、开户名称与单位公章名称不一致,需做出说明。
2. 项目预算应根据项目确定的工作(研究)内容、目标、执行周期、技术路线、参加人员、考核指标等内容,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认真编制。
3.与项目有关的前期工作(研究)(包括阶段性成果)支出的各项经费不得列入项目预算。
4. 预算书及其有关附表的相关数据应保持一致,做到准确、无误。
5.预算书应按照预算编制提纲要求,编写详细的预算编制说明书,对各项预算内容的编制标准、编制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6.项目编号不填写;组织机构代码指企事业单位国家标准代码。
7.根据财政国库直接支付的有关要求,单位开户名称、帐号、开户银行等财务信息必须真实规范,不得使用简称、缩写,并经承担单位财务部门核实。
项目预算说明编制提纲
项目预算说明是预算评估和预算安排的主要依据。承担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表的同时,必须编制项目预算说明。项目预算说明请按照以下要求逐项编制。
一、预算来源情况说明
主要说明项目来源经费总体情况,国家其它拨款、承担单位自筹经费及其它来源经费的来源渠道、经费落实情况等,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经费支出说明
简要说明设备费、相关业务费和管理费占项目总预算的比例,预算支出结构的合理性。
1. 设备费
详细说明设备费的预算理由及计算方法。购买、试制单台价值5万元以上设备应逐项列出,需要说明理由及其与现有设备的配套情况、设备使用率、使用年限、试制设备的方案和成本构成等。单价5万元以下设备数量和累计金额较大时提供必要说明。
2. 相关业务费
详细说明下列相关业务费的预算理由、依据及计算方法。
(1)材料费;
(2)燃料及动力费;
(3)测试化验与加工费;
(4) 会议费;
(5) 其他费用。
3. 管理费
项目管理费预算比例一般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预算的为5%。
5. 项目前期经费调查报告怎么写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