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课例
一、课例的基本涵义涵义:“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个课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可从以下方面认识:(一)课例与教学实践相关 (二)课例和教师职业责任相关(三)课例蕴涵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二、课例的价值(一) 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二)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三) 教学理论的故乡三、课例的类型(一)按课例的内容或主题分类1、意外式课例1)界定:这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 2)特点 :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问题格外集中,矛盾十分突出;故事情节不复杂,但能使人由小见大、深受启示。
案例1:敏事慎言,和谐处理突发事件 1.引言工作快三个年头了,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有技巧地应对课堂上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那些通常被老师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处于劣势,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和关心。
他们有时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课堂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们时而想表现一下的地方。对于这些事件,是置之不理,还是大声斥责?其实这两种方法可能都会有损老师的形象,使课堂限于抑或散漫抑或紧张的氛围。
所以敏事慎言,和谐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显得尤其重要。2.背景这是仿佛每位老师都深感头疼的一个学生。
他——陆某,问题接踵而来,一个个暴露。学习上各科常挂“红灯”,常规执行上班级扣分总少不了他的份。
他总是上课了才翻学习用品,下课了在教室里你追我赶的肯定有他。至于作业,不做、少做、乱做或抄袭是他的家常便饭。
他成了老师们眼中的“差生”代表。和很多后进生一样,陆某还是个很倔强的孩子。
老师对他的批评训斥,很容易让他产生强烈叛逆对抗的情绪。3.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一次英语课上,一个同学在讲台前做free-talk时,陆某很是亢奋,交头接耳,不断和后座位的同学讲话,我很是生气,就把他喊了起来,我正准备训斥他,不料他先开口狡辩:“老师,我没讲话!”我突然意识到在课堂这个特殊的场合下,如果当众批评他,可能他会狡辩得更厉害,敌对情绪会很严重,而且这样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
于是,冷静地思考之后,我决定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于是对他说:“你怎么知道老师喊你站起来是因为你随便讲话呢?”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我接着对他说:“老师喊你起来的目的是让你就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讲讲你自己的看法。”很显然,他回答不上来了。
最后我对他说:“陆某,如果你暂时想不出来的话,下课再告诉我,好不好?”下课后,我还没走出教室,陆某就拦住我说:“老师,我错了,我上课随便讲话,影响丁同学们的学习,影响了您的工作。但是,因为我听不懂那位同学的free-talk的内容,所以其实我是在问我后面的同学free-talk的内容。”
我说:“知道错就行了。其实听不懂还是要努力地去听,等别人讲完了再问。
要不然,你问的过程中又会遗漏新的内容,你说对吗?”他口服心服地重重地点了点头。4.后记此后,陆某上课很少随便讲话了。
我常尽可能地表扬他的一些进步性的变化。我渐渐明显感到,他的态度在悄悄发生变化:听讲比较认真了,课后作业也及时认真多了,并且养成主动问问题的好习惯,学习成绩进步了许多。
我真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5.反思上面这个例子,事情虽小,但及时抓住了,予以引导,激发了学生进取向上的热 情。
也正通过这件小事,我认识到,老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与学生平等相处。试想,上面这个突发的小事,如果我以老师的“权力”去训斥,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学生,后果我想肯定比较糟糕,学生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伤害,整个课堂秩序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而我的谨慎地冷处理方式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事情的发生。第二类,主题式课例 内涵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
这一类课例的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突出功能是,可启发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与落实课堂教学的新主张以及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案例2:语文课如何组织探究式学习——三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背景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破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作为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提出。探究式学习由此而成为语文数学必须面对的课题。
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供广大教师参考的资料十分缺乏。从国外各国教学研究的现状看,探究(inquiry)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最早是在科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然而在理科各科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人文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与实践很少,。
2.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例分析怎么写
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对话的形式)(任课教师撰写) 必须体现新课程的要求,说明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实施三维目标,引导学生实施学习活动,要体现示范性、可操作性,具有问题性、情境性,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闪光点等等。
3、课后反思:总结出成功之处与不完全成功之处,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任课教师撰写)4、点评:(教研员撰写)本课例是怎样设计的?组织结构如何(合作、分组、自组)?属于什么课型?激励强化行为如何?规范行为怎样?采用了什么交互行为(讲授、对话、体验研究)?主要优缺点等?。
3. 教师怎样做课例研修 写一个教学案例
课例研修是一种重要的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
我逐渐认识到:课例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研究形式,她的价值并不是让我们去探寻普遍规律的教育认识,而是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学更加优化。而且,她让我们慢慢养成一些研究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悉心观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
“课例研修”尽管现在做起来在时间和精力方面要付出地多一些,但长远来看,这是这样的打磨,才可以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4. 语文课例分析怎么写
语文课例分析框架
课例分析即课堂教学分析,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专业实践的一项核心活动。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从四方面来构建语文课例分析框架:课例分析的内容(解决分析什么的问题)、课例分析的视角(解决分析的角度问题)、课例分析的方法(解决怎么分析的问题)、课例分析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课例分析内容
(一)目标定位
1.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
2.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目标定位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恰当,体现系列性和梯度。
4.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已有什么?缺少什么?发展什么?)
5.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二)内容组织
⒈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并逐步达成目标。
⒉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度、容量适当。
⒊ 教学内容组织得当,训练配套,拓展合理。
⒋ 主要环节安排合理,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三)能力培养
⒈ 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⒉ 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写作)的习惯。
⒊ 倡导学生质疑和探究,鼓励学生发表有价值的独特见解。
(四)师生关系
⒈ 师生相互尊重,教学民主。
⒉ 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⒊ 学习过程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五)教学方法、手段
⒈ 注重因材施教。
⒉ 教学设计有创意。
⒊ 合理使用教具及多媒体。
(六)教学效果
⒈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⒉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热情高。参与面广。
⒊ 课堂氛围和谐。
(七)本课例的价值如何(思考和观点)
(不同类型的课例,对分析内容的侧重是不同的)
二、课例分析的视角
依据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语文课例分析的关注视角如下:
1.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2.语文教学的关键事件
3.学生能力的生成点
4.教师教学的发展点
5.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6.语文课堂文化
根据课例分析的作用,可将课例分为下面的类型
1.名课研习:细致解析优秀语文教师的名课,供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和语文教师研习
2.课例研讨:由一堂课延伸,研讨执教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某种主张,讨论其在课程论或教学论上的意义。
3.课例评析:评议较典型的课例,从学理上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值得提倡的做法或普遍存在的问题。
4.课例兼评:分析语文教学的某种现象,兼及对一些课例的评议。
5.课例综述:对某一篇课文或某一课题(作文和口语交际等)的教学,作较全面的扫描,并加以专题评议。
(不同类型的课例分析,对关注视角的的侧重也是不同的)
三、课例分析的方法
课例分析的步骤一般为:
1.确定主题: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或困惑,用分析、归纳等方法,确立研究主题。
2.课堂观察:(1)课前会议,根据需要确立观察点(分析、归纳法)
(2)课中观察,(观察、记录法)
(3)课后分析,(统计、分析法)
3.分析研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观察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4.组织撰写:选择关键性的事件,对事件的背景进行描述,重写主要事件以及反应,检查行动的结果,为下一步课例研究作好准备。
课例分析文本的基本结构:
1.课例的背景——主题
首先应该描述课例分析的背景,本课例分析的意义
2.课例的叙述——关键事件
交代焦点人物或事件以及当下对相关理念的研究现状
3.课例的分析——思考、观点
四、课例分析的注意事项
1.要有分析者鲜明的观点(问题发现)
2.要引入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引用原文要注明出处)
3.要有归因分析(分析实录,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分析)
4.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思考、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