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写人物群像描写
【技法指导】 现实生活中,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
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主要就是反映人。 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写人。
写人可以写一个,也可以写几个。所谓写好人物群像,就是指围绕一个中心,描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物。
这里就重点谈谈如何写好人物群像。 第一、在事件的选择上,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
当代着名作家高晓声的《摆渡》,就是通过一次摆渡,写了一个有钱的、一个大力士、一个有权的、一个作家以及摆渡人。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是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林黛玉的细心多虑与自尊,宝玉的蔑视功名利禄,凤姐的泼辣与虚伪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在人物的性格上,要注意内在的联系。 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他们都有着崇高的革命精神,或品质纯洁高尚,或意志坚韧刚强,或胸怀美丽宽广。
特别是松骨峰一战,文章精彩地描绘了烈士们各种各样的遗体姿态,这一群像的刻画,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及那种有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女作家舒婷的《我儿子一家》,看题目就可知道文章写的是一家人,他们间存在着亲情关系。
文章从儿子的角度来展现了一家人,这其中包括自己、妈妈、爸爸、奶奶,还提到了爷爷。文章从语言、行动、心理等几方面进行刻画,把当代中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成员的民主、幽默、风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和谐、民主和生意盎然。
以上两例,一例所写群像间有相同的思想品质,一例所写的人物间有亲属关系。 第三、在详略的处理上,要注意主次分明。
请看鲁迅先生《社戏》中的一段文字——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
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地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从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在一群农村儿童、母亲、外祖母和我等人中,作者重点刻画了双喜,突出了他的机敏伶俐,从而更好地表现了农家少年与“我”的深厚友谊这一主题。 当然,写好人物群像,不能忘记写人的基本要求,即注意通过实实在在的叙事和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名篇精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有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谈歌《桥》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吩咐门吏,令勿放出。
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
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
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之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
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罗贯中《三国演义》 【他山之石】 尊 重 蒋云超 雷是个残疾人,他的个头只有常人的一半,与六七岁的小孩相当。
在别人的眼光中,他从没有被当作大人,但他的心总是热的…… 那天,雷踏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在他的一只脚刚踏入车门的一刹那,他听到了刺耳的嘻笑声,接着,便是不断的指手划脚,评头论足。
这一切,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早就习惯了,他觉得不必去计较人们世俗的眼光。 车子开动了,愈驶愈快,同样的,人们的嘻笑声也愈演愈烈。
“我今天真是怪了,竟碰到了个‘稀有动物’!”“是啊,七个小矮人不是童话里才有的吗?哈哈……”雷身后的两个女人挺着高挑的身子,扭动着细长的腰谈笑着。“爸爸,那个人是小朋友还是大人啊?”“对啊,他是大人还是小孩?哈哈……”雷身旁的一对父子也在谈着,笑着。
雷听着他们讥讽的话语,他好委屈,他的眼角颤动着,好想发泄一下,但他强忍着泪水,依旧站在那,忍着别人加在他身上的“风霜雨雪”。 车子突然停了,走上来一位抱着孩子的阿姨,车上已无座位了。
雷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同志,你坐吧。”“哟,如今还是‘小朋友’懂事,向雷锋叔叔学着让座呢!”“哈……”又是身后的女人发出了尖声的怪。
2. 怎样写好人物群像
在写人的文章中,描写对象有时不止一个,而是一群,这就要进行群像描写。群像描写要通过对材料的艺术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面貌和性格特征。
为了达到反映人物群像的目的,我们在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时,应注意做到下述几点:
1、巧设“文眼”。人有眼,文章亦有眼。文眼就是指文章构思的凝聚点,它是一个一动万随的角色,掌握着文章的开合变化。写人物群像,就要巧设一个“文眼”,让它像粘合剂一样,将人物都凝聚在一起。
2、抓住粘合各个人物的线索。写一群人物,既不能逐个细致刻画,使文章臃肿累赘,又不能仅作一般介绍,让人无从获得具体的形象。因此,寻找一根串联各个人物的线索,是必不可少的。
3、分清主次,以衬主次。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俗语说:“红花需要绿叶衬,绿叶衬花花更红。”在一群人中,有的中文章中担任主要人物,有的在文章中担任次要人物,谁主谁次是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的,次要人物总是陪衬主要人物的。
4、点面结合。描写群像不是若干形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有点有面地进行描写。写面上的应显示群体,写点上的应突出典型人物,并以典型人物的描写来反映群体。如果没有总体描写和总体叙述,就不能给人以“群像”的印象,反之,如果没有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则会流于抽象空洞,缺少感染力。
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
你是要作文吗??
晚饭后
我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忙人,因为他是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他常常忙得来不及回家吃饭。今天难得在家吃晚饭,全家人很高兴,大家边吃、边说、边笑,十分热闹。
晚饭后,奶奶开始收拾碗筷。人人都说年老话多,可我奶奶并不爱唠叨,她很勤劳。晚饭后,她迅速地收拾桌子,把碗筷放进水池里,打开水龙头,加点“白猫”洗洁精,哗哗地洗起碗来。妈妈手脚麻利地拖地,房间很快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了。我是小懒虫,晚饭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跑到房间看电视。今天,才把动画片看完,就听见妈妈在客厅里一遍又一遍地叫我:“小勇,别看电视了,快写作业!”我嘴里小声嘀咕着,很不情愿地慢慢地走到桌旁开始写作业。
最忙的还是我的爸爸,晚饭后,他一丢下碗就坐在电话机旁。没完没了地跟别人谈工作。只见他左手拿着耳机,右手不断地记录着,好像一天24小时也干不完工作似的。
“叮铃铃……”门铃响了,走进来一个老人。他高高的个子,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一件黑大衣,帽沿下露出的头发已花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他手上还提着一个大包。见到我爸爸就边点头边满脸堆笑地打招呼:“张局长,您好!我来麻烦您帮个忙……”爸爸放下了电话筒,转过脸温和地对他说:“您有什么事,请坐下说。”“我们学校这次工资评级把我给落下了。我是个老教师,就要退休了,为什么把我落下呢?您是局长,给评评看。”我断断续续地听到一些他们谈话的内容,心想:爸爸是个局长,哪能管到每一个学校的事呢?这个人也真是的。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那个老教师说:“局长,这些补品,您收下吧,是我的一点心意!”老人说着,便把包放在桌上。爸爸耐心地对他说:“关于您工资的问题,我一定仔细了解一下。东西您要拿回去,第一,我们都是党员;第二,我收了东西就不好帮您的忙了。”老人一听,急忙推开爸爸的手说:“不,您收下吧!”“不行!不行啊,老同志。”爸爸说着,拿起礼品递给老人。老人又把东西放在了桌子上。最后,还是爸爸左手提着礼品,右手扶着老人,一边送老人下楼,一边还谈着什么。
看着那位老人的背影,我想起了家里电话机旁,爸爸写的一段话:“不收任何礼品,是党对干部的要求,也是我的行为准则。请不要为难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是啊,爸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简评】要说好写好晚饭后的家庭生活作文,最主要是仔细观察。这篇作文,小作者注意了家人的特点,写出了各个人物的形象,全家四人,重点写爸爸,“我”也是其中之一,但不作详写,但有个性特点——“小懒虫”,语言表现力较强。
这个应该算吧。.=.=
3. 怎样写好人物群像
在写人的文章中,描写对象有时不止一个,而是一群,这就要进行群像描写。
群像描写要通过对材料的艺术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了达到反映人物群像的目的,我们在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时,应注意做到下述几点:1、巧设“文眼”。
人有眼,文章亦有眼。文眼就是指文章构思的凝聚点,它是一个一动万随的角色,掌握着文章的开合变化。
写人物群像,就要巧设一个“文眼”,让它像粘合剂一样,将人物都凝聚在一起。2、抓住粘合各个人物的线索。
写一群人物,既不能逐个细致刻画,使文章臃肿累赘,又不能仅作一般介绍,让人无从获得具体的形象。因此,寻找一根串联各个人物的线索,是必不可少的。
3、分清主次,以衬主次。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
俗语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1386161“红花需要绿叶衬,绿叶衬花花更红。”在一群人中,有的中文章中担任主要人物,有的在文章中担任次要人物,谁主谁次是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的,次要人物总是陪衬主要人物的。
4、点面结合。描写群像不是若干形象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有点有面地进行描写。
写面上的应显示群体,写点上的应突出典型人物,并以典型人物的描写来反映群体。如果没有总体描写和总体叙述,就不能给人以“群像”的印象,反之,如果没有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则会流于抽象空洞,缺少感染力。
写人物群像,是不是每个人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呢?不是的。在一群人中,有的在文章中担任“主角”,有的在文章中担任“配角”,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来决定的。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因此,同学们在有了写人的材料以后,就应该进一步考虑它的结构你是要作文吗??晚饭后 我爸爸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忙人,因为他是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他常常忙得来不及回家吃饭。今天难得在家吃晚饭,全家人很高兴,大家边吃、边说、边笑,十分热闹。
晚饭后,奶奶开始收拾碗筷。人人都说年老话多,可我奶奶并不爱唠叨,她很勤劳。
晚饭后,她迅速地收拾桌子,把碗筷放进水池里,打开水龙头,加点“白猫”洗洁精,哗哗地洗起碗来。妈妈手脚麻利地拖地,房间很快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了。
我是小懒虫,晚饭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跑到房间看电视。今天,才把动画片看完,就听见妈妈在客厅里一遍又一遍地叫我:“小勇,别看电视了,快写作业!”我嘴里小声嘀咕着,很不情愿地慢慢地走到桌旁开始写作业。
最忙的还是我的爸爸,晚饭后,他一丢下碗就坐在电话机旁。没完没了地跟别人谈工作。
只见他左手拿着耳机,右手不断地记录着,好像一天24小时也干不完工作似的。 “叮铃铃……”门铃响了,走进来一个老人。
他高高的个子,头戴一顶鸭舌帽,身穿一件黑大衣,帽沿下露出的头发已花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他手上还提着一个大包。
见到我爸爸就边点头边满脸堆笑地打招呼:“张局长,您好!我来麻烦您帮个忙……”爸爸放下了电话筒,转过脸温和地对他说:“您有什么事,请坐下说。”“我们学校这次工资评级把我给落下了。
我是个老教师,就要退休了,为什么把我落下呢?您是局长,给评评看。”我断断续续地听到一些他们谈话的内容,心想:爸爸是个局长,哪能管到每一个学校的事呢?这个人也真是的。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那个老教师说:“局长,这些补品,您收下吧,是我的一点心意!”老人说着,便把包放在桌上。爸爸耐心地对他说:“关于您工资的问题,我一定仔细了解一下。
东西您要拿回去,第一,我们都是党员;第二,我收了东西就不好帮您的忙了。”老人一听,急忙推开爸爸的手说:“不,您收下吧!”“不行!不行啊,老同志。”
爸爸说着,拿起礼品递给老人。老人又把东西放在了桌子上。
最后,还是爸爸左手提着礼品,右手扶着老人,一边送老人下楼,一边还谈着什么。 看着那位老人的背影,我想起了家里电话机旁,爸爸写的一段话:“不收任何礼品,是党对干部的要求,也是我的行为准则。
请不要为难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是啊,爸爸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简评】要说好写好晚饭后的家庭生活作文,最主要是仔细观察。这篇作文,小作者注意了家人的特点,写出了各个人物的形象,全家四人,重点写爸爸,“我”也是其中之一,但不作详写,但有个性特点——“小懒虫”,语言表现力较强。
这个应该算吧。.=.=。
4. 群像写作什么意思
小说上讲,人物群像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描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物。不分职业、不分种族,像是街拍,要慢慢讲或者慢慢猜他们的故事。
适合长篇,学生作文篇幅有限,能写好一两个就不错了。所以我给学生补充另外一种人物群像的写法:按职业分,按种族,按性别。类似个人写真,欣赏可以精确到某一个眼神。
有一个问题,人物特点的把握一直是个难题。怎么办?
说特点:硬一点,明朗化,招聘启事,再好不过;含蓄一点,要柔和,讲故事,最好。把握起来更简单,写起来也更形象。
以职业来把握人物,便于研究人物共性,也容易凸显人物个性,我称其为鹤立鸡群效应。我正在开展针对各个类别的训练,比如按性别、年龄、爱好等一一划分,使之成为系列。最后,以期达触到游刃有余的边儿。
5. 人物群像描写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
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
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
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
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
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五千精骑,入川义释严颜,分定州县,率精兵万多人,败张合大军,刘备称王后,拜为右将军,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221年为替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
临行前,因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三国演义中有诗叹道: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善骑射,闻名乡里[1]。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
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