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有写事、芋情的400字作文各两篇
无尽的牵挂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牵挂是一封远道而来的家书,牵挂是灵魂的絮语,是亲情的问候,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一种幸福。
我最牵挂的是我的爷爷。爷爷生前是一名医生,他给好多人治病,他对病人和蔼可亲,对前来治病的每一位患者都以笑相迎,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来没有半点怨言。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好医生。
爷爷已经去世三年了,他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活着的,每当我想起他,就会勾起我对许多童年往事的回忆。
春天爷爷带我去花园培土栽花;夏天带我去麦浪滚滚的田野散步,捉迷藏,抓蝴蝶,抓小鸟;晚饭过后带我在门前乘凉,我仰着头数着天上的星星,爷爷讲着神话故事,我心里充满了神奇的幻想。我问爷爷:天上真的有牛郎和织女吗?真有鹊桥吗?真有吴刚和嫦娥吗?爷爷总是笑而不语。
从我记事起,爷爷就一直有病,他得的是肺心病,严重的时候气都喘不过来,病痛一次又一次地摧残折磨着他,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眼泪就慢慢地滑过脸颊……
愿我的爷爷在九泉之下能听到我的呼唤。
爷爷,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2.牵挂
小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牵挂,只觉得那是家人之间因长时间不见面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但随着自己不断的长大,才知道牵挂就是思念,是对亲人最真切的亲情表达。
我读懂牵挂是在每次去爷爷家的时候。每次去爷爷都会笑呵呵地对我说:“想爷爷了没有?”“想了。”我好像在应付差事似的说着,说完便去玩了。那时,我觉得很奇怪,爷爷为什么总要问我想他了没有,不是才一个星期没见面吗?但我哪里知道,在这一星期我玩的时候,爷爷却在家里牵挂着我。
我了解牵挂的时候,是在每次奶奶给我打电话时。奶奶每次给我打电话时,都会问我饭吃了没有、身体好着没有、每天早上喝牛奶没有、学习怎么样……每次我都会想,我上个星期不是都说过了吗?怎么还要问。每次我总会迫不及待地说:“噢,好,奶奶再见。”而奶奶听完后,先是迟疑一下,然后说一声:“好。”最后放下电话。后来我才明白,奶奶是想通过电话传达她对我的牵挂、对我的思念,而我却总以为她很唆,总想挂断电话。
我学会牵挂是在一次爷爷生病的时候。那天我去看爷爷,进门后却看见爷爷躺在床上,我问奶奶,爷爷怎么了?奶奶说爷爷这两天不舒服。我问爷爷想吃点什么,爷爷说他只想吃点面包。听到这,我便向门口走去,奶奶问我干什么去?我说去买面包,奶奶说买点普通的就行了。在车上我想,如果买普通面包就可以省下钱去买书看,但最后我还是停留在一家很好的面包房前,走进去挑选了一些爷爷最爱吃的面包和点心。虽然很贵,但我却很高兴。
回到家,我把面包和点心拿给爷爷吃,爷爷开心地笑了。从那以后,奶奶逢人就说这件事,说我懂事了。
原来牵挂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它的真正含义。
2. <<芋>>赵丽宏写的
(1)友人赠我一株水竹,栽在一个姜黄色的小陶盆里,细细长长的茎杆,举着几片水灵灵的扇形绿叶,清秀文雅,十分可爱。
然而隔不多久,不知什么原因再也没能恢复生机。小陶盆便空了。
(2)空陶盆搁在桌子上,实在不美观,想再栽一点什么花草,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天,母亲打扫厨房时,在屋角发现几个芋艿,这是去年冬天留下的,已经萌出了青青的芽。
这芋艿不也可以栽在空陶盆里吗!母亲笑了:“这怎么是芋艿呆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我不以为然,把一个鸡蛋大的芋艿种进了陶盆。盆儿太小,只两把泥土,就把芋艿埋起来了。
(3) 我决定在盆里种芋艿,倒并非全是盲目,因为我喜欢芋的形状,并且觉得它们有点像荷。那是儿时的事情了,一次去乡下,看到农民在一大片芋田里浇水,我忍不住惊叫起来:“那不是荷叶吗!怎么不长在水里呢?”作出这样的结论,有两点根据:首先是叶的形状,圆圆的,翠生生的,接近荷叶;还有一点更要紧,水珠滴在芋叶上,就像一颗颗亮晶晶的珍珠微微颤抖着,滚动着――我总以为只有荷叶才如此…… (4) 芋芽窜得很快,开始只是细细的一小段,就像孩子们削得尖尖的小铅笔头,没有几天就有食指那么长了,再过几天,一片椭圆形的嫩叶悄悄舒展开来,像一顶绿色的小伞,撑开在小陶盆之上。
第二片叶子很快又窜出来了,而且一下子超过了第一片叶子,那细细的叶茎足有一尺多长。这以后,它就似乎定了形再也没有什么变化。
(5)“噢,真美!这是什么花草?”见到它的人几乎都会发出赞叹和疑问。 (6)我的回答自然挺得意:“是芋艿。
没想到吧!”我为自己这小小的“创意”而得意。 (7)真的,这样长在小陶盆里的芋真有一股子灵气,纤长的叶茎托着一大一小两片圆叶,组成了一个“V”字。
叶子是浅浅的绿色,浅得近乎透明,像是用玛瑙和绿玉雕刻出来的,每天夜里,芋叶悄悄地卷起来,清晨又不知不觉舒展开了,这时候,叶面上总是凝聚着一颗晶莹闪烁的水珠。书桌上有了这样一盆植物,屋里的气氛变得清新而又生动。
比之先前的那株水竹,这芋一点儿也不逊色呢! (8)芋叶没再增加,茎却越来越长,并且愈加显得纤细柔弱。有一天傍晚回家,我发现它有了很大变化,原来那个“V”字不见了,两片叶子都倾向了一个方向,仿佛两个人同时在向谁深深地弯腰鞠躬。
芋叶依然是浅浅的、近乎透明的绿色,并没萎缩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母亲走过来瞅了瞅,说:“它是想见光。”我一看,果然,芋叶倾斜的方向正是窗子的方向。
于是,我轻轻地将小陶盆转了半圈,两片芋叶便背向窗口了。我想,这样一来,它们自然会转过来的。
第二天,芋叶真的动了,先是直起来,到傍晚,竟又恢复了前一天傍晚的模样。 (9) 这样经历了好几个反复。
不管把小陶盆转向哪一边,两片芋叶总是不屈不挠地再转过来,倒向窗口。它的顽强和执着使我惊讶,我时常有一种幻觉,书桌上的这株芋仿佛变成了一只关在小笼子里的鹤,它拼命地扇动着两片绿色的翅膀,想冲出去,失败了一次,又冲了一次……哦,这坚忍而又可怜的鹤呵!它终于显得疲倦了,原来水灵灵的叶子耷拉着,失去了绿玉般的光泽,微微泛出黄色,纤长的茎叶上也出现了好些焦黄的斑点。
它憔悴了。 (10)它未能开花结实,就悄然结束了生命的旅程。
面对着又变得空空的小陶盆,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母亲的话在耳畔回响着:“这怎么是芋艿呆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 1、作者借这被丢在屋角里的不显眼的芋,赞美了芋的顽强执著的生命力和对光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我”违背规律办事后的深深的内疚 2、作者在文章巧妙使用了衬托手法。开头写文竹的“清秀文雅,十分可爱”,正是为写后文的芋作铺垫。
3、“噢,真美!这是什么花草?”见到它的人几乎都会发出赞叹和疑问。这是从侧面衬托了芋的美和“我”的得意之情。
4、文章的结构也比较巧妙。全文以“小陶盆便空了”为开头,以“面对着又变得空空的小陶盆”为结尾,前后呼应,使种芋的故事很完整。
盆儿从“空”又到“空”,作者并非一无所得,而是在这过程中体验着人生。还有母亲那句话,“这怎么是芋艿呆的地方!小小一个花盆会憋死它呢!”也在文出现了两次,开头是为写自己对母亲的话不以为然,结尾处内疚地想起母亲的话,是从母亲的话中悟出了人生的某种哲理,这样写既照应了前文,又使文章结尾显得含蓄深沉。
5、这篇小文章在那么短的篇幅里,向我们展示了感悟生活、精心组材的魅力。文中被弃之屋角的芋,仅因为十分偶然的原因被作者种在花盆里。
这芋很争气地生长着,给作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正当作者“为自己这小小的‘创意’而得意时”,随之而来的一幕更令作者的心灵震撼,不管作者把盆儿转向何方,芋始终坚定地朝着有阳光的方向,使“我”看到了一个弱小的生命对阳光的渴望和执著。
感悟:1、对于生命的尊重,平等。 2、坚持和执着。
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轻易放弃 3、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文中母亲两次建议。